-
氯化亚铜的制备方法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2-18
向CuSO4与NaCl的混合溶液中通入SO2即可制得 制备过程中主要发生了以下三步反应合成(配合反应): CuSO4(蓝色)+4NaCl==Na2[CuCl4]+Na2SO4 还原 :将SO2通入上述溶液中 2Na2[CuCl4]+SO2+2H2O==CuCl↓+NaH[CuCl3](茶褐色)+2NaCl+2HCl+NaHSO4 冲稀分解: NaH[CuCl3]==NaCl+HCl+CuCl↓ 另种方法: 2Cu2+ +SO32-+2Cl-+H2O==2CuCl↓+SO42-+2H﹢ 将Na2SO3的水溶液逐滴加入CuCl2的水溶液中,再加入少量浓盐酸混匀,倾出清液,抽滤出沉淀,沉淀依次用36%的乙酸,无水乙醇,无水乙醚洗涤多次,得白色粉末固体,真空或者充氮气保存。 氯化亚铜的操作注意事项: 对皮肤有强刺激性,粉尘使皮肤发痒起泡,刺激眼睛流泪。 生产操作人员要穿工作服、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生产设备要密闭,车间通风良好,下班后洗淋浴,注意保护皮肤、呼吸器官。 用内衬2只塑料袋封口的铁桶包装,每桶净重35kg或50kg。包装上应有明显的“有毒品”标志。 属无机有毒品。应贮存在阴凉、通风、干燥、避光的库房内。容器必须密封,防止受潮。不得与食用物品和氧化剂共贮混运。运输过程中要防雨淋和日晒。装卸时要轻拿轻放,防止包装破损而潮解。保存期三个月。 失火时,可用水、砂土和各种灭火器扑救。
-
环己醇的制备方法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2-18
环己醇生产方法主要为苯酚加氢法和环己烷氧化法。 苯酚加氢法: 苯酚加氢一般采用镍催化剂。反应温度150℃、压力2.5MPa,产率接近理论值,产品纯度高,反应平稳。进入60年代,鉴于原料价格的因素,环己烷氧化法逐步取代了苯酚加氢法。 环己烷氧化法: 环己烷氧化反应比较复杂,它首先生成环己基过氧化氢,然后分解为环己醇和环己酮。各反应过程的速度常数比:k1/k2=3.7;k3/k4=1.4;k3/k1=24;k4/k2=66。这些比值几乎不受温度影响。说明:①环己醇和环己酮比环己烷更容易氧化;②大部分环己酮是由环己醇氧化生成,环己酮又会生成各种氧化副产物。反应可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也可不用催化剂。常用的催化剂有:钴盐(环烷酸钴、油酸钴等)和硼酸,用钴盐催化剂时,所得酮醇混合物(俗称酮醇油即KA油)之酮醇比为1:1~2,硼酸催化时则1:9,但需增设硼酸回收系统。不用催化剂的工艺,则设有环己基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系统。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是钴盐法。 含有100ppm环烷酸钴的新鲜环己烷与循环环己烷混合,在三级串联的反应器中用空气氧化,温度150~160℃、压力0.8~1.0MPa、反应时间10~15min、单程转化率4%~6%。反应尾气经冷凝回收其中的环己烷和高沸物后放空。液相氧化产物经过碱洗皂化和水洗除去杂质后,蒸馏回收其中90%以上的环己烷,循环使用。在进一步脱除轻重组分后,便可获得醇酮混合物,经过精馏,便分离出环己醇和环己酮。 环己醇的用途: 比色法以硫氰化物测定钼和铼,以苯肼测定铝。以8羟基喹啉或以碘化物测定铋时作溶剂,以提取带色物质。橡胶、树脂和硝化棉溶剂。杀虫剂。主要用于制取环己酮(进一步制取己内酰胺)和己二酸,还用以制取增塑剂(如邻苯二甲酸环己酯)、表面活性剂以及用作工业溶剂等。用于制己二酸、增塑剂和洗涤剂等,也用于溶剂和乳化剂。
-
二茂铁衍生物膦配体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2-18
二茂铁类配体的合成和应用受到极大的关注,其配体与钯催化剂催化卤代芳烃。对配体L-21进行衍生,在其底部引入5个甲基,增大其空间位阻,经优化后的配体L-22催化活性显著提高,催化活性低的或空间位阻大的氯代芳烃的Suzuki偶联反应时产量很高(82%~95%),通过去掉三甲基硅基形成配体L-23,催化活性降低,说明TMS对配体的催化活性贡献很大。新型配体C3-对称性二茂铁膦配体L-24和Pd2(dba)3作为Suzuki催化剂催化带有吸电子基的氯代芳烃,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但反应5小时后,产生Pd黑,即催化剂分解。大分子的二茂铁膦配体1在空气中稳定,可溶于常用溶剂如二氯甲烷、THF、甲苯。其在室温下催化带有吸电子基的氯代芳烃的Suzuki偶联反应取得较好的效果。二茂铁基比苯基大,而且具有较多的电子,但同三烷基膦相比为缺电子,即限制其应用。
-
丁苯橡胶的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2-18
一般为头尾结构,主链为饱和碳链,侧基为共轭苯环,使分子结构不规整,增大了分子的刚性,使PS成为非结晶性的线型聚合物。由于苯环存在,PS具有较高的Tg(80~105℃),所以在室温下是透明而坚硬的,由于分子链的刚性,易引起应力开裂。 聚苯乙烯无色透明,能自由着色,相对密度也仅次于PP、PE,具有优异的电性能,特别是高频特性好,次于F-4、PPO。另外,在光稳定性方面仅次于甲基丙烯酸树脂,但抗放射线能力是所有塑料中最强的。聚苯乙烯最重要的特点是熔融时的热稳定性和流动性非常好,所以易成型加工,特别是注射成型容易,适合大量生产。成型收缩率小,成型品尺寸稳定性也好。 聚苯乙烯的用途: 聚苯乙烯易加工成型,并具有透明、廉价、刚性、绝缘、印刷性好等优点。可广泛用于轻工市场,日用装璜,照明指示和包装等方面。在电气方面更是良好的绝缘材料和隔热保温材料,可以制作各种仪表外壳、灯罩、光学化学仪器零件、透明薄膜、电容器介质层等。 可用于粉类和乳液类化妆品。用于粉饼有很好的压缩性,可改善粉的黏附性能。赋予皮肤光泽和润滑感,是代替滑石粉和二氧化硅的高级填充剂。
-
六氟环三磷腈的合成方法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2-18
1.反应生成二系列产物,一种是环状体(n=3,4,5……);一种是线状体(n>9)。 在2000mL的三颈烧瓶中加入1500mL四氯乙烷,150g氯化铵。三颈烧瓶安装有温度计,分水器和搅拌器(分水器冷凝管上端有CaCl2干燥管和气体导出管)。加热蒸出部分溶剂,同时带出体系中的水分,至溶剂不成混浊为止。移去分水器,迅速加入450g五氯化磷和少许吡啶,将分水器上的冷凝管直接连到三颈烧瓶上。继续加热回流,温度控制在(135±1)℃,用pH试纸检测不再有HCl放出时结束反应,反应约20h。滤去过量的氯化铵。减压蒸馏除去溶剂,馏出温度不超过80℃,得黄色结晶粗品。将粗制品用600mL苯溶解,再减压蒸出溶剂,得到白色晶体。再将它放入圆底烧瓶中,加入石油醚300mL(沸程为60~90℃),加热至60℃左右,使其溶解。由于线状体不溶,可将它分离出去。加98%浓硫酸于所得石油醚溶液,提取六氯代环三聚磷氮多次,合并硫酸提取液,用水稀释成60%的硫酸溶液,六氯代环三聚磷氮重又析出。最后将产品溶解在热庚烷(或石油醚)中,用活性炭脱色,得白色固体。
-
苯甲酸乙酯的化学性质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2-18
1.苯甲酸乙酯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在苛性碱存在下发生水解,生成苯甲酸和乙醇。在封管中加热至305℃,部分发生分解。在电火花下分解生成乙炔、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少量的甲烷。在氧化钍存在下加热至400℃,生成苯甲酸和乙烯。苯甲酸乙酯与乙醇钠加热到120℃比较稳定。但在160℃时分解成苯甲酸钠和乙醚。苯甲酸乙酯与氯在200℃反应得到苯酰氯及少量乙酰氯。与溴一起加热到170~270℃生成苯甲酸和溴乙烯。与五氯化磷在140℃反应生成氯乙烷和苯甲酰氯。 2.苯甲酸乙酯与氢化铝锂在醚溶液中反应生成苄醇。在氧化铝或氧化钍存在下与氨一起加热约500℃时,生成苄腈和乙烯。在200℃与氨反应生成苯甲酰胺。苯甲酸乙酯能与多种金属盐和氯化锡、三氯化铝、氯化钛、碘化镁、五氯化锑等形成结晶性复合物,这类结晶性的复合物大多数不稳定,在空气中容易分解。 3.苯甲酸乙酯与三氟乙酸分子不仅能形成双分子激基复合物,还可以形成2:1的三分子激基复合物。其形成途径是先形成双分子激基复合物,再与苯甲酸乙酯分子相互作用而成,而不是经过苯甲酸乙酯的二聚体。 4.属微毒类。急性毒性LD50为6500mg/kg(大鼠经口)。
-
培养基灭菌方法的选择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2-18
灭菌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法杀或除去物料及设备中一切有生命物质的过程。灭菌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种。物理方法主要有蒸汽(高温)、 电磁波和辐照等方式, 蒸汽灭菌属于经典式的灭菌方法, 而电磁波灭菌多采用 2450nm和915nm微波灭菌和超声波灭菌。辐照灭菌可分为离子性辐照和非离子性辐照。非离子性辐照采用最广泛的是253.7n m波长的紫外线,由于光源发出的强度所限,虽不存在残留问题,但以上物理灭菌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化学方法多采用强氧化剂,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环氧乙烷、卤素等, 化学灭菌主要是依靠强氧化剂的氧化能力与细胞酶蛋白中的一SH一巯基结合转化为一SS一 基,破坏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干扰细菌酶系统的代谢,使其失去活性。按照分子生物学的观点, 就是对细胞的DNA进行氧化性损伤,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使用化学灭菌会对 容器和包材以及设备产生一定量的残留污染,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控制残留,以保障最终产品的安全性。 利用饱和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称为湿热灭菌法。由于蒸汽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而且在冷凝时会放出大量的冷凝热,很容易使蛋白质凝固而杀死各种微生物。从灭菌的效果来看,干热灭菌不如湿热灭菌有效,温度升高10℃时,灭菌速度常数仅增加2—3倍,而湿热灭菌对耐热芽孢的灭菌速度常数增加的倍数可达到8一l0倍,对营养细胞则更高。
-
脂肪酶的存在及如何分离纯化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2-18
脂肪酶广泛的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植物中含脂肪酶较多的是油料作物的种子,如蓖麻籽、油菜籽,当油料种子发芽时,脂肪酶能与其他的酶协同发挥作用催化分解油脂类物质生成糖类,提供种子生根发芽所必需的养料和能量;动物体内含脂肪酶较多的是高等动物的胰脏和脂肪组织,在肠液中含有少量的脂肪酶,用于补充胰脂肪酶对脂肪消化的不足,在肉食动物的胃液中含有少量的丁酸甘油酯酶。在动物体内,各类脂肪酶控制着消化、吸收、脂肪重建和脂蛋白代谢等过程;细菌、真菌和酵母中的脂肪酶含量更为丰富。由于微生物种类多、繁殖快、易发生遗传变异,具有比动植物更广的作用p H、作用温度范围以及底物专一性,且微生物来源的脂肪酶一般都是分泌性的胞外酶,主要的发酵微生物有黑曲霉,假丝酵母等等。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和获得高纯度样品,因此微生物脂肪酶是工业用脂肪酶的重要来源,一般不同来源的脂肪酶特性也不一样并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脂肪酶的分离纯化介绍: 酶的分离纯化是将酶从细胞中或者其他酶原料中提取出来,在于杂质分开、从而获得符合研究和使用要求的酶制品过程。 主要包括:细胞破碎、酶的提取、离心分离,过滤与膜分离,沉淀分离,层析分离,电泳分离,萃取分离,浓缩干燥和结晶等。 酶的纯化选择:首先考虑其用途,实验室研究和临床**中所使用的为高纯度的酶;而工业用途的酶对纯度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是一定纯度的酶制剂不仅可以保证催化反应快速有效的进行,而且也降低了反应的复杂性,增加了反应的可预测性。 大部分微生物脂肪酶为胞外酶,发酵后通过离心或者抽滤出菌体,得到的含酶上清液通过硫酸铵或有机溶液萃取浓缩,出去部分蛋白质和糖类,然后再用层析法进一步纯化。除了少部分基因工程菌能够高效表达功能性脂肪酶,绝大部分野生型菌株都要联合两种以上的层析方法纯化才能获得预期纯度的蛋白质。
-
乳酸链球菌素基本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2-18
乳酸链球菌素是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类化合物,可作为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利用。有效抑制引起食品腐败的许多革兰氏阳性细菌,如肉毒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利斯特氏菌,嗜热脂肪芽抱杆菌的生长和繁殖,尤其对产生孢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有特效。乳酸链球菌素的抗菌作用是通过干扰细胞。 膜的正常功能,造成细胞膜的渗透,养分流失和膜电位下降,从而导致致病菌和腐败菌细胞的死亡。它是一种无毒的天然防腐剂,对食品的色、香、味、口感等无不良影响。现己广泛应用于乳制品、罐头制品、鱼类制品和酒精饮料中。
-
亚硫酸盐还原梭状芽胞杆菌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2-18
亚硫酸盐还原梭状芽胞杆菌是梭状芽胞杆菌属的一群细菌,而不是一个生物学分类单位。多指厌氧芽胞杆菌,代表性菌株是致黑梭状芽胞杆菌,其他常见的还有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破伤风梭菌等。此类细菌的主要特征是将亚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多为有动力的革兰氏阳性菌,可形成芽胞,厌氧生长。 厌氧亚硫酸盐还原菌的孢子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通常出现在人和动物的粪便排泄物,废水和土壤中。与大肠杆菌和其它杆菌不同的是,由于它们的孢子比营养体对物理和化学因子具有更强的抵抗力,所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存活很大时间。因而,通常将他们作为长期污染或间断污染的指示菌。它们甚至可以抵抗正常水处理所用氯的工作浓度,因此,它们对判断是否已达到控制目的非常有用。 由于此类细菌抵抗力强,即使在经适当加工处理的加工食品中其芽胞仍会存活,条件适宜时又会生长繁殖,造成食品品质降低或腐败,甚至会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险。因此在食品的制备、贮存以及食品加工厂环境卫生控制上颇受重视,作为食品、矿泉水、加工设备卫生、生产环境的卫生状况的评估指标,正确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
二苯甲酮的制备方法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2-18
在250mL四口烧瓶上,分别装置电动搅拌器、温度计、滴液漏斗及冷凝管。在冷凝管的上端装一个氯化钙干燥管,在干燥管的上端用橡皮管连接一个玻璃漏斗,后者放于盛水的烧杯中,使漏斗圆口距烧杯内水面lcm,以便吸收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氯化氢气体。 在四口烧瓶中放入39g(0.5mol)无水苯、14g(0.1mol)充分研碎的无水氯化铝。在滴液漏斗中放置14g(0.1mol)苯甲酰氯。在搅拌下缓缓滴加苯甲酰氯使之反应不过分剧烈。苯甲酰氯滴加完后,在水浴上加热至50℃,直至无氯化氢逸出为止。然后将反应物倒入。100mL冰水中,加l0mL浓盐酸使析出的沉淀溶解。分出苯层,先后用30mL水、30ml5%的氢氧化钠和30ml水洗涤。分出苯层后,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常压蒸馏回收苯,减压蒸馏收集170~175℃/2kPa的馏分,得产品。 二苯甲酮的用途: 二苯甲酮是紫外线吸收剂、有机颜料、医药、香料、杀虫剂的中间体。医药工业中用于生产双环己哌啶、苯甲托品氢溴酸盐、苯海拉明盐酸盐等。本品本身也是苯乙烯聚合抑制剂和香料定香剂。能赋予香精以甜的气息,用在多种香水和皂用香精中。可用于调配杏仁、桃子、奶油、椰子等食用香精。在最终加香食品中的建议用量为0.5~2.4mg/kg。
-
常用的离子对试剂的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2-18
离子对试剂是高效液相色谱专用试剂,主要分析测试有机碱类离子化合物,代替离子交换法,具有可靠的分离效果,也可用于分析多肽和蛋白质,是制备抗静电聚脂纤维的中间体。 当使用液相色谱法分析电离能力比较强的样品时,样品在反相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很短或者根本不保留,这时要加入相应的离子对试剂。离子对试剂是由强亲水离子形成,其与分析物上的离子相结合,形成在柱子上可以保留的分子。也就是说,使用离子对试剂将被分析样品留住,是分析强极性有机酸和有机碱的好方法,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药物学,和石油化工等领域。 离子对试剂的种类和浓度对分离效果都有较大的影响。常用的离子对试剂有磺酸盐类、烷基磺酸盐类、季铵盐类。其中磺酸盐类主要指包含C2-C30的磺酸盐,如1-戊烷磺酸钠、1-戊烷磺酸钾、1-己烷磺酸钠、1-庚烷磺酸钠、1-辛烷磺酸钠,该类离子对试剂的应用对象为强碱、弱碱、儿茶酚胺、鸦片碱、肽类。 烷基磺酸盐与磺酸盐的应用对象类似,但是选择性有所不同,常用的试剂有辛基、十二烷基磺酸盐等。 常用的季铵盐离子对试剂主要指包含C4-C30的季铵盐,如四丁基氢氧化铵(10%水溶液)、四丁基溴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等,这类离子对试剂用于酸性化合物(磺酸、羟酸及盐类)。 在离子对试剂的选择上需要注意的是,离子对试剂的种类和浓度对分离效果都有较大的影响,离子对试剂种类的选择依赖于被分离样品的性质。另外,离子对试剂的疏水性和亲水性有显著差异,应用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离子对试剂浓度和有机溶剂浓度获得满意的分离效果。
-
硫辛酸的作用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2-18
硫辛酸作为辅酶,在两个关键性的氧化脱羧反应中起作用,即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中,催化酰基的产生和转移。硫辛酸可以接受酰基与丙酮酸的乙酰基,形成一个硫酯键,然后将乙酰基转移到辅酶A分子的硫原子上。形成辅基的二氢硫辛酰胺可再经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需要NAD+)氧化,重新生成氧化型硫辛酰胺。 α-硫辛酸含有双硫五元环结构,电子密度很高,具有显著的亲电子性和与自由基反应的能力,因此它具有抗氧化性,具有极高的保健功能和医用价值。 硫辛酸的巯基很容易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故可保护巯基酶免受重金属离子的毒害。 硫辛酸在自然界广泛分布,肝和酵母细胞中含量尤为丰富。在食物中硫辛酸常和维生素B1同时存在。人体可以合成。尚未发现人类有硫辛酸的缺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