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常小鼠原代脑星形胶质细胞培养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30
PriCells –正常小鼠原代脑星形胶质细胞培养 一、实验试剂 1、培养基: PriCells Medium + 10% FBS + 1% P/S + PriCells Supplement 2、冻存液: PriCells Medium + 20% FBS + 10% DMSO 3、洗涤液: 1 × PBS (pH 7.4 )+ 1% P/S 4、染色液: 0.4% Trypan Blue 5、消化液: PriCells Isolation of Primary Cell Kit 6、检测试剂:抗小鼠CD 11b/c抗体,荧光标记二抗,乙醇丙酮混合液(1:1) 二、实验器械 1、培养皿 2、培养瓶 3、直剪和眼科剪 4、眼科镊和止血钳 5、10ml注射器 6、玻璃滴管 7、烧杯 8、15ml离心管 三、实验流程 取材 ↓ 去除大脑脑膜及血管,剔除海马部分 ↓ 1 × PBS (pH 7.4 )漂洗3次,去掉表层血丝 ↓ 先用眼科镊将组织撕碎成糜状,用眼科剪反复剪10min,再用移液器轻轻吹打20~30次。 ↓ 将组织转移至15ml离心管中,加入消化液(PriCells) ↓ 将离心管放置到37℃,15-20min水浴恒温消化 ↓ 加入消化终止液(PriCells)终止反应 ↓ 离心,1000rmp,10min,弃去上清 ↓ 重悬,计数细胞 ↓ 接种密度以1 × 106个/ml ↓ 培养37℃,5%CO2 四、实验操作 1、培养瓶预包被。试验前一天预包培养瓶,置于超静台吹干或45℃烘箱烘干(切记保持无菌),4℃冰箱放置,备用。 2、取材:正常昆明小鼠(生后24h内)。 3、材料预处理:将小鼠处死后浸泡入体积分数75% 乙醇中消毒,以血管钳从后夹住颈部,用眼科剪从枕部向前依次分开头皮及颅骨,再用眼科镊依次剥离,剔除脑膜及血管。取大脑(剔除海马部分)置于1 × PBS (pH 7.4 )中,漂洗去表层血丝,至脑组织呈乳白色。 4、消化液:用眼科镊将组织撕碎成糜状,再用眼科剪反复剪10min,最后再用移液枪轻轻吹打20~30次,将剪碎的组织用枪转移至15ml离心管中,37℃水浴消化15min。 5、终止消化:按1:1加入消化终止液,中止酶反应。 6、收集重悬细胞:1000 rpm,离心10 min,弃去上清,加入培养液重悬,染色计数细胞。 7、培养细胞密度:调整细胞密度以1 × 10
-
正常大鼠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培养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30
PriCells –正常大鼠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培养 一、实验试剂 1、培养基: PriCells Medium + 10% FBS + 1% P/S + PriCells Supplement 2、冻存液: PriCells Medium + 20% FBS + 10% DMSO 3、洗涤液: 1 × PBS (pH 7.4 )+ 1% P/S 4、染色液: 0.4% Trypan Blue 5、消化液: PriCells Isolation of Primary Cell Kit 6、检测试剂:肌动蛋白、a-SMA或Desmin抗体,荧光标记二抗,4%多聚甲醛 二、实验器械 1、培养皿 2、培养瓶 3、直剪和眼科剪 4、眼科镊和止血钳 5、玻璃滴管 6、烧杯 7、15ml离心管 三、实验流程 成年大鼠,麻醉,无菌获取主动脉血管 ↓ 1 × PBS (pH 7.4 )洗涤血管,剥去血管外膜外附着的组织 ↓ 纵向剪开血管,内膜向上,用钝镊子横向刮动血管内膜,去掉内皮细胞,用1 × PBS (pH 7.4 )反复洗涤。 ↓ 用镊子横向刮动血管,刮下来中膜层,收集中膜用PBS洗涤,加入少量培养基(PriCells),将血管剪切为1×1mm3的小块,1 × PBS (pH 7.4 )洗涤3次 ↓ 组织块中加入消化液(PriCells),转至15ml离心管中于37℃水浴恒温消化15min,间隔2-3min摇动,静置1min,收集消化液,重复消化3-4次。 ↓ 收集消化液,加入消化终止液(PriCells)终止反应 ↓ 离心,1000rmp,10min,弃去上清 ↓ 重悬,计数细胞 ↓ 接种密度以5 × 105个/ml ↓ 培养37℃,5%CO2 四、实验操作 1、培养瓶预包被。试验前一天预包培养瓶,置于超静台吹干或45℃烘箱烘干(切记保持无菌),4℃冰箱放置,备用。 2、取材:正常成年大鼠腹腔注射5%苯巴比妥麻醉,75%酒精浸泡,无菌条件下迅速取出大鼠主动脉。 3、材料预处理:将获取的血管放入含有1% P/S的1 × PBS (pH 7.4 )中反复洗涤,去除血管外部的血渍,洗涤液澄清,用无菌镊子剥去外膜面的残留组织。PBS洗涤净。 4、除去内皮细胞:将血管纵向剪开, 内膜面向上,无菌镊子沿中轴方向反复刮动内膜层4-5遍,去掉内皮细胞,
-
正常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30
PriCells-正常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 实验材料: 1. 手术切除的正常肺组织 2. 胰蛋白酶/EDTA液:0.05%胰蛋白酶,0.5mmol/L EDTA 3. 6孔培养板:用多聚赖氨酸包被 4. 不含Ca2+和Mg2+的1×PBS(pH=7.4),添加200000IU/L青霉素、200mg/L链霉素和200000U/L庆大霉素,pH7.4 5. 手术刀、解剖剪、解剖镊、眼科剪,眼科镊 6. 离心管(15ml、50ml) 实验方法: 1. 将肺组织至于无菌的培养皿中用含双抗的1×PBS(pH=7.4)清洗若干次至无明显血细胞; 2. 剪取肺组织边缘微血管丰富的组织,用含双抗的1×PBS(pH=7.4)清洗两次; 3. 将剪取的肺边缘组织剪成2-3mm3大小,加入含双抗的1×PBS(pH=7.4)清洗; 4. 用进行过灭菌处理的玻璃滴管将剪碎的组织块和清洗用的1×PBS(pH=7.4)一起转入15ml离心管中; 5. 250rpm/min离心2 min,小心倾去液体,再加入适量的含双抗的1×PBS(pH=7.4),用玻璃滴管吹吸液体以清洗组织块; 6. 继续250rpm/min离心2 min,小心倾去液体,重复上述步骤若干次,直至离心后的液体中观察不到明显的红色; 7. 将清洗好的组织块重新转至无菌的培养皿中,用无菌的200 ml的吸头将组织块贴于25cm2培养瓶中; 8. 加入2ml培养基,将培养瓶倒置放于37℃、5%CO2的培养箱中2-3h之后正置培养瓶继续培养; 9. 培养若干天后,可观察到组织块周围陆续有细胞爬出,继续培养几天,直至组织块周围的细胞达到较高密度(培养其间两天换液一次,换液操作时动作一定要轻柔,以防组织块被摇下); 10. 当组织块附近的细胞生长到较高密度后,将贴壁的组织块吹下,换新的培养基继续培养24; 11. 24h后,用0.25%的Trypsin-EDTA消化细胞,FBS中止消化,将消化后的细胞悬液转入15ml离心管,1000rpm/min离心5min,之后倾去废液,用培养基重悬细胞,转入原来的培养瓶中,继续在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
正常大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培养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30
PriCells: 正常大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培养 实验材料: 1. 正常大兔主动脉 2. 不含Ca2+和Mg2+的1×PBS,添加200000IU/L青霉素、200mg/L链霉素,pH7.2 3. 消化液:0.125%胰蛋白酶,0.1%胶原酶Ⅰ 4. 细胞培养瓶(T25) 5. 手术刀、解剖剪、解剖镊、眼科剪,眼科镊 6. 网筛(100目) 7. 离心管(15ml、50ml) 实验方法: 1. 处死大兔,分离出主动脉,放入预冷的含双抗的1×PBS(pH=7.2)反复清洗3次。以洗去表面血丝和粘膜; 2. 将清洗过的大动脉剪成2.5~3cm的血管段,剥离外膜; 3. 将去外膜的血管段放入培养皿中,纵向剪开管壁,然后使内膜朝上,用小刀片轻轻刮去内膜细胞。加1×PBS洗涤中膜3次,将中膜剪成1mm3的组织块; 4. 将组织块移入50ml离心管中,加入适量0.1%胶原酶Ⅰ溶液,在37℃恒温箱中消化1~3h,至组织块成絮状为止; 5. 1000r/min,离心5min,去上清。再加入0.125%胰蛋白酶溶液,37℃水浴中搅拌消化5~10min。用含血清的培养基终止消化,吸管轻轻吹打2-3min,以得到分散的平滑肌细胞; 6. 过100目网筛,收集滤液,1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 7. 加培养液重悬细胞、调整细胞浓度至1×105个/ml,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8. 两天后第一次换液,之后每天换液一次; 9.PriCells-原代平滑肌细胞细胞特制基础培养基 10.PriCells-原代平滑肌细胞细胞培养特制添加剂 11.PriCells-原代细胞分离试剂盒 12.PriCells-原代细胞鉴定试剂盒
-
原代细胞复苏的基本操作方法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30
PriCells: 原代细胞复苏的基本操作方法 一、实验准备 (1)仪器:净化工作台、离心机、恒温水浴箱、倒置相差显微镜、培养箱、液氮冰箱 (2)玻璃器皿:吸管(弯头、直头)、培养瓶、玻璃瓶(250ml、100ml)、废液缸 (3)塑料器皿:吸头、枪头、胶塞、移液管(10ml)、15ml离心管、冻存管(1~2ml) (4)其他物品:微量加样枪、红血球计数板、记号笔、医用橡皮膏、移液枪 (5)试剂:PBS、小牛血清、培养液、双抗(青霉素、链霉素)、胰蛋白酶(0.08%) 二、操作步骤 (1)从液氮容器中取出冻存管,直接浸入37℃温水中,并不时摇动令其尽快融化。 (2)从37℃水浴中取出冻存管,75%酒精消毒后,打开盖子,用吸管吸出细胞悬液,加到离心管中。PriCells推荐接种培养瓶,37℃培养箱静置培养。 (3)离心,1000rpm,5min。PriCells推荐不离心。 (4)弃去上清液,加入含10%小牛血清培养液重悬细胞,计数,调整细胞密度,接种培养瓶,37℃培养箱静置培养。PriCells推荐小牛血清浓度依据原代细胞种类。 (5)次日更换一次1/2培养液,继续培养。 三、注意事项 (1)将冻存管从液氮容器中取出时,要做好防护工作,以免冻伤。 (2)取出冻存管后立即放入水浴中,使其尽快融化(在1-2分钟内)。 (3)复苏**用新配制的培养液。
-
原代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30
原代微血管内皮细胞(Prim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的体外分离培养 微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应用和免疫磁珠技术的发展,使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和纯化变得相对简化。 1、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简述 人体主要器官和组织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已经培养成功的有:骨骼肌、心、脑、胃、视网膜、肺、皮肤、脉络膜、小肠、脂肪、肝窦、肾、关节滑膜、胎盘、骨髓、胰岛、角膜及食道等器官组织的微血管内皮细胞。 2、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 目前分离内皮细胞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酶消化法、机械分离法和磁珠分离法。 酶消化法:优点是分离的细胞多、纯度较高;缺点是酶对某些蛋白有破坏作用。消化后的组织悬液需要用血清终止酶活性,并将组织悬液通过200目的金属筛去除未消化组织。 机械分离法和磁珠分离法:可以避免酶对内皮细胞的损伤,缺点是其他细胞的污染可能性较大。 磁珠分离法:利用特异的介质(表面有内皮细胞特异单克隆抗体的磁珠)从其他细胞群中分离出内皮细胞。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分离出可用于炎症研究的微血管内皮细胞,但是分离的细胞量少。 机械分离法:用于大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这种方法避免了酶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其他细胞的污染。 3、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纯化 (1)纯化的方法:主要有利用尼龙网或不锈钢网筛过滤细胞悬液、物理刮除法、生长特性选择法、局部消化法、差速黏附法和免疫磁珠法等。 (2)生长特性选择法:根据内皮细胞的生长特性加以分离,即已贴壁的组织块,培养一段时间后除血细胞外,其他细胞尚未离开组织块而微血管内皮细胞最先游出,这时立即移去组织块,所留的大部分是血细胞和内皮细胞,血细胞经传代1代至2代后自动消除,剩下便是微血管内皮细胞。这种方法由于避免了对细胞的机械和化学损伤,且不需特殊设备,操作简单,较为可取。 (3)局部消化法:当不同类型的细胞群之间界限明显时,可在目的细胞区域滴加少量的消化酶,作用一段时间后,将消化液连同细胞吸出,再离心除去消
-
原代肺泡上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30
原代肺泡上皮细胞(Primary 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的体外分离培养 1、完全无血液残留肺脏组织: 2、消化肺组织: 常用细胞消化酶: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胶原酶。 经支气管将酶灌注到完整的肺中消化,或把肺组织剪碎放入消化液中消化。前者比后者更有效。 3、分离纯化细胞: 原代肺泡上皮细胞的分离纯化主要方法: (1)密度梯度离心法: 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细胞的原理是不同细胞的沉降系数不同,在密度梯度离心中细胞所处的位置也相应不同。 用ficoll或percoll不连续梯度离心法分离肺泡Ⅱ型上皮细胞。 (2)滤膜分离法: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约10mm,比巨噬细胞(约25mm)和Ⅰ型细胞 (50mm-100mm)小,用150mm孔径的滤膜初滤除去大的组织碎片,30mm-40mm孔径的滤膜除去全部Ⅱ型细胞和部分巨噬细胞,采用 15mm的滤膜精滤。用滤膜分离操作简单,它和其他分离方法联合使用可以提高纯度。 (3)流式细胞技术法: 根据不同细胞之间的荧光差异,用荧光物质标记筛选。肺泡上皮细胞内含有丰富的脂类物质,用亲脂性荧光素标记,可以得到纯度很高的细胞。流式技术分离细胞的产量很低,但纯度极高。这种技术经过完善在将来会更有吸引力。 (4)免疫黏附法: 用IgG包被培养板,把肺泡上皮细胞悬液置于板上,巨噬细胞和其他大多数非肺泡上皮细胞因为含有Fc片段的受体而与IgG结合,吸附到板上,不黏附的肺泡上皮细胞被冲洗下来,简便易行,可除去绝大多数的巨噬细胞,有效的提高肺泡上皮细胞纯度。 (5)贴壁选择法: 贴壁选择原理:肺泡上皮细胞完成贴壁的时间不同,这种特性用肺泡上皮细胞培养时做筛选。 总之,根据肺泡上皮细胞培养最终目的,综合几种方法能达到预期效果。 例如:(1)先用滤膜过滤;(2)再用IgG包被法。
-
原代细胞分离和培养基本步骤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30
原代细胞分离和培养基本步骤 1、器官和组织的选择 尽可能的去除不必要的组织和血迹。 2、原代细胞的分离 (1)应用PriCells原代细胞分离试剂盒I、II、III。 (2)根据组织来源不同,可选用不同的PriCells原代细胞分离试剂盒。 3、原代细胞的培养: (1)PriCells原代细胞特制培养基 (2)PriCells原代细胞特制添加物 (3)优质胎牛血清 4、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PriCells原代细胞鉴定试剂盒 4、原代细胞的传代、保存 (1)传代:依椐细胞的生长状态,生长的细胞1:2或1:3进行传代。 (2)保存:DMSO+培养液+血清 按下列顺序降温:室温→4℃(20分钟)→冰箱冷冻室(30分钟)→超低温冰箱(-80℃ 过夜)→液氮。 5、原代细胞的复苏 (1)取出细胞,迅速放入37℃温水中快速解冻。 (2)吸出细胞悬液,并加10倍以上培养液。 (3)用培养液适当稀释后接种培养瓶,放入37℃ CO2培养箱静置培养。
-
原代上皮细胞与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的分离纯化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30
原代上皮细胞与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的分离纯化 PriCells-原代上皮细胞与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的分离纯化 原代细胞、传代细胞绝大多数都呈混合生长,既有上皮样细胞又有纤维样细胞,纤维样细胞又包括成纤维细胞、肌细胞、骨细胞、滑膜细胞等。混杂的细胞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在体外培养原代细胞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要求采用单一种类细胞来进行实验,这样才能对某一细胞的功能、形态等变化进行一系列研究,因而培养细胞的纯化就成为实验研究的重要一步,甚至需要从混杂的细胞群中分离出单个细胞来进行培养和开展实验研究。 一、原代细胞增殖优势纯化方法: 自然纯化是利用某一种类细胞的增殖优势,在长期传代过程中靠自然淘汰法,不断排挤其他生长慢的细胞,靠自然增殖的潜力,最后留下生长优势旺盛的细胞,达到细胞纯化的目的。但这种方法常无法按照需要和实验要求及研究目的来选择细胞。此法花费时间长,留下的往往是成纤维细胞。仅有那些恶变的肿瘤细胞或突变的细胞可以通过此方法而保留下来的,不断纯化而建立细胞系。 二、原代细胞常用纯化方法: 人工纯化是利用人为手段造成对某一细胞生长有利的环境条件,抑制其他细胞的生长从而达到纯化细胞的目的。 1、细胞时间差酶消化法: 酶消化法是比较常用的纯化方法,不仅对贴壁细胞可行,能利用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对胰蛋白酶的耐受性不同,是两者分开,达到纯化的目的;另外对贴壁细胞与半贴壁细胞及黏附细胞间的分离纯化也是十分有效的。 两者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由于成纤维细胞先脱壁,而上皮细胞要消化相当长的时间才脱壁,特别是在原代细胞初次传代和早期传代中两种差别尤为明显,故可采用多次差别消化方法将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开,方法步骤如下: 采用常规消化传代方式将0.25%胰蛋白酶注入培养瓶内两次,每次加1ml(25ml培养瓶),来回轻摇1-2次,使胰蛋白酶流过所有细胞表面,然后倒掉。 盖好瓶塞
-
实验室内eppendorf移液器的自行快速检测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30
移液器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怀疑其精确度,可根据以下提示自行检测: ● 移液器是否有漏气的问题? 1. 自行检测: 目视法检测:将吸取液体后的移液器垂直静置 15 秒,观察是否有液滴缓慢 的流出。若有流出,说明有漏气现象。 压力泵检测:使用专用的压力泵,检测压力情况,判断是否漏气。 2. 可能的原因: - 吸头是否匹配? —— 使用原装匹配的吸头 - 装配吸头时有无上紧? —— 注意装配吸头的方法(详见 P6) - 移液器内部气密性不好? —— 与 Eppendorf 公司维修工程师联系 ● 液体、移液器、吸头以及环境的温度差异是否会影响移液器的准确度? 移取液体的温度与吸头和移液器的温度不一致的情况下,液体温度高于吸 头的,移取的液体体积会偏大,液体温度低于吸头的,移取的液体体积会 偏小。 ● 液体样品的密度和水是否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Eppendorf 移液器出厂前的校准是用水作为标准液进行测试的,如果所操 作的液体与水的比重有很大差异,所给出的不精确度和不准确度就不能满 足,从而产生误差。 ● 吸液速度太快,是否会导致移液体积不准确? 吸液速度太快会产生反冲和气泡,导致移液体积不准确。
-
原代细胞鉴定技术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30
PriCells-原代细胞鉴定技术 一、形态学鉴定 1. 在倒置显微镜中直接观察活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2. 细胞染色检查 : a) 将无菌玻片置于细胞培养皿中,加细胞悬液后培养; b) 待细胞长满玻片后取出,用PBS清洗,之后放于载玻片上,待其自然干燥; c) 用PBS/甲醇(1:1)固定15分钟; d) 弃固定液,加合适的染色液染色; e) 染色完毕后用清水洗净,置于空气中干燥, f) 干燥后,用二甲苯透明,光学树脂封片后观察。 二、免疫组织细胞化学鉴定 1. 将无菌的盖玻片置于细胞培养皿中,将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细胞爬片; 2. PBS清洗标本3次,各1 分钟; 3. 4%多聚甲醛固定15分钟; 4. 置于空气中干燥; 5. PBS清洗标本3次,各2 分钟; 6. 0.5%Triton X-100孵育 1次20分钟; 7. PBS清洗标本 3次 各2分钟; 8. 3%H2O2孵育 15分钟; 9. DPBS清洗标本 3次 各2 分钟; 10. 封闭血清孵育(5%正常二抗血清DPBS液20分钟) 11. 一抗孵育,4℃ 过夜或37℃ 60 分钟; 12. PBS清洗标本3次 各5 分钟; 13. 二抗工作液孵育(湿盒)37℃ 30 分钟; 14. PBS清洗标本3次 各5 分钟; 15. C液(湿盒) 37℃ 30 分钟; 16. PBS清洗标本3次,各5 分钟; 17. 用显色液进行显色; 18. 蒸馏水洗涤2次1 分钟; 19. 苏木素复染1分钟; 20. 清水洗涤30分钟; 21. 光学树脂封片后观察。
-
无血清培养基一些基本配方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30
PriCells-无血清培养基一些基本配方 1、基本适应于神经细胞,干细胞,PC12细胞 葡萄糖 0.6% 谷氨酰胺 2mM NaHCO3 3mM Hepes 5mM 胰岛素 2.5mg/ml 转铁蛋白 100ng/ml 孕 酮 20nM 丁二胺 60mM 硒酸钠 30nM 青霉素 50mg/ml 链霉素 50mg/ml 最后用DF12添加到100ml。 2. 基本适应于各类小鼠胚胎癌细胞系培养基 NaHCO3 2.4g HEPES(1.5M) 10.0ml 硒酸(5 X 10-6M) 10.0mg 纤粘连蛋白 1ug/cm2 (37度作用15-30分钟) 胰岛素 1000.0mg 转铁蛋白 5000.0mg 青霉素 50mg/ml 链霉素 50mg/ml DMEM/F12 1:1混合添加到1000ml。
-
细胞培养 + ELISA的结合产物:ELISPOT技术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30
PriCells-细胞培养 + ELISA的结合产物:ELISPOT技术 ELISPOT(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SPOT, 酶联免疫斑点法):是一种体外检测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和细胞因子分泌细胞的固相酶联免疫斑点技术,是ELISA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结合而发展的新型技术。使体外检测各种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及细胞分泌抗体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ELISPOT技术优点: 1. 特异性和敏感性高:能从 20万-30万 细胞中检出 1个 分泌该蛋白的细胞。 2. 显色反应:显现清晰可辨的斑点可直接在显微镜下人工计数斑点或通过ELISPOT分析系统对斑点进行计数,1个斑点代表1个细胞,从而计算出分泌该蛋白的细胞的频率。 3. 某些研究不仅要测细胞因子生成量,还需检测分泌此细胞因子的细胞频率。 4. 基本方法与ELISA相似。 ELISPOT技术应用: 1. 疫苗研究 2. 自身免疫病研究 3. 肿瘤研究 4. 移植中排斥反应的预测 5. 感染和免疫反应研究 6. 抗原决定簇图谱分析 7. 化合物和药物免疫学反应的筛选 ELISPOT技术基本原理 1. Coated Captured Ab in the plates 2. Added stimulated or unstimulated cells in the plates 3. Cytokines or Ab bound to plates 4. Detected Ab with enzyme 5. Counted spots with automated ELISpot reader systems or manually, using a stereomicroscope References Czerkinsky et al., A solid-phase enzyme-linked immunospot (ELISPOT) assay for enumeration of specific antibody-secreting cells. J Immunol Methods 1983; 65: 109. Asai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modified ELISPOT assay for gamma interferon production in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antitumor vaccines. Clin Diagn Lab Immunol 2000: 7: 145. Vasan et al., Phase 1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Evaluation of ADMVA, a Multigenic, Modified Vaccinia Ankara-HIV-1 B'/C Candi
-
免疫荧光技术简介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30
免疫荧光技术简介 PriCells-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1941年,Coons等于首次采用荧光素进行标记而获得成功。这种以荧光物质标记抗体而进行抗原定位的技术称为荧光抗体技术(fluorescent antibody technique)。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速度快。主要缺点是:非特异性染色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结果判定的客观性不足,技术程序也还比较复杂。 一、荧光免疫技术的概念: 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又称荧光抗体技术,是标记免疫技术中发展最早的一种。将抗原或抗体用荧光素进行标记,标记的抗原或标记的抗体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反应后,测定复合物中的荧光素,这种免疫技术称为免疫荧光素技术。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分直接法、夹心法、间接法和补体法。 二、荧光免疫技术分类: (1)荧光抗体显微镜技术:抗原抗体反应后,利用荧光显微镜判定结果的检测方法。 (2)免疫荧光测定技术: 抗原抗体反应后,利用特殊仪器测定荧光强度而推算被测物浓度的检测方法 三、荧光的产生: 物质吸收外界能量而进入激发状态,在回复基态时多余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释放,即发光,这种光称为荧光。这种物质,称为荧光素。由光激发所引起的荧光,为光致荧光;由化学反应所引起的荧光,为化学荧光。 四、荧光素的荧光特性: (1)停止供能,荧光现象随即终止 (2)对光的吸收和荧光的发射具高度选择性入射光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