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血性卒中**的新方向|肢体电刺激的效应与神经血管耦联机制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4
在卒中的康复中,施加一定强度和频率的电刺激是常用的**手段。而电刺激引发去极化、动作电位的传递、到最终产生相应的效果,整个过程涉及多种机制参与。其中,神经信号与血管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中的机制,对于恢复脑血流灌注,改善疾病转归都有着重要价值。 肢体电刺激的效应 在脑缺血的**领域,电刺激技术对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以及梗死的改善都有一定的效果。为了探明电刺激和血管变化之间的效应,通过肢体电刺激技术来提高梗死区的血流量一直是缺血性卒中研究的热门方向。如2019年发表在Lancet的文章¹表明,采用翼腭神经节的电刺激疗法,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脑血流恢复、防止梗死灶扩大、稳定血脑屏障功能有很好的**效果。 ²研究人员将外周肢体电刺激技术应用于缺血性卒中的SD大鼠,并在肢体电刺激后同时监测皮层脑电及血流灌注情况,以监测神经血管耦联(neurovascular coupling,NVC)机制的表现。 肢体电刺激模式及采集模式时间线 备注:蓝色代表皮层脑电记录及脑皮层血流灌注量记录;PTI代表光栓法制造缺血性卒中模型;黄色代表电刺激的时间。 在使用该**方法后,研究人员发现前肢电刺激后对于缺血区域周边的侧支循环血流灌注情况有明显改善。其效果要优于对于后肢给予电刺激后的效果。 缺血性卒中后,在不同的肢体电刺激模式下通过激光散斑成像设备获得的脑血流灌注量彩图。 备注:在缺血性卒中发生以后,分别对于前肢和后肢进行电刺激,并观察皮层侧支循环区域血流的变化情况。通过灌注量图像可见前肢电刺激后血流灌注情况的恢复要明显优于对后肢进行电刺激的结果。 Abbr.S1-somatosensory cortex;S1FL- somatosensory cortex forelimb cortex;S1HL- somatosensory cortex hindlimb cortex;PTI- photothrombotic ischemic;MCA- middle cerebral artery;ACA- arteria cerebri anterior 不同的侧支循环区域内的灌注量量化数据情况。 备注:与血流灌注彩图对应的,不同侧支循
-
LIGHTNING技术在样品共聚焦成像中的优势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4
重新定义共聚焦成像的检测极限 运用独特的 LIGHTNING 检测理念,尽可能地从您的样本中提取信息,获得对科学问题的深入解答。 LIGHTNING 是一个自适应的信息提取过程,可以完全自动化地呈现原本不可见的微小结构和细节。 与为整个图像使用全局参数集的传统技术不同,LIGHTNING 为每一个像素计算一个适当的参数集,尽力还原细节。 LIGHTNING 扩展了 STELLARIS 共聚焦平台的功能,能够以初始全速同时进行超分辨率多色成像。 一键启动 LIGHTNING,轻松完成这些工作 从图像中提取丰富的信息,最小可解析120纳米的纳米级结构 真正同时进行超分辨率多色成像 由于采集速度快、光毒性低,有助研究活体样本的细节 一键即可获得最重要的图像信息 显微图像乃至共聚焦图像中包含了比传统采集方法所能呈现的更多细节。 LIGHTNING 让您能够从图像中获得更丰富的信息。 它能够全自动运行,可对任何样本成像,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实验。 LIGHTNING 具有 5D 方式的自适应(几乎)实时图像重建功能,因此能够以无与伦比的方式从图像中提取信息。 通常的图像后处理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 LIGHTNING 可以动态地确定图像中每个位置的关键信息,从而获得出色的成像结果。 与迄今为止的标准方法相比,使用 LIGHTNING 获得的共聚焦图像仿佛去掉了一层雾气。 用这种方法获得的图像可以一览无遗地呈现出清晰的重要信息。 此外,LIGHTNING 图像信息提取技术将 STELLARIS 共聚焦平台的分辨率扩展到超分辨率领域——最小能够解析120纳米级别的结构。 Chromosomes, raw Chromosomes, LIGHTNING LIGHTNING 智能化掩模 LIGHTNING 智能化掩模技术对每个特定的像素采取最佳的拟合重建策略。 不同的图像质量程度通过不同的伪色显示,颜色范围从紫色(低图像质量)到红色(高图像质量)。 这与使用对全局有效的重建方法的其他传统方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LIGHTNING 智能化掩模——不同的图像质量用不同的伪色显
-
冻干机的种类、冻干过程基本原理及其温度验证的重要性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4
冻干机概述 冻干机用途非常多,应用的范围也很广泛,因此冻干机的种类也相当多。冻干机根据用途主要分为:(1)医药用冻干机;⑵食品冻干机;(3)实验用冻干机。 药品的干燥器种类比较多,但是真空冷冻干燥是制药行业**的选择。制药厂家利用冻干技术对药品进行干燥储存,在确保冻干机长期、稳定运行与安全生产,同时必须保证药品符合的要求。 药用冷冻干燥设备主要有洗瓶、罐装、半加塞、冷冻干燥与锅盖封装等工序中采用的设备,其中冻干机是核心设备。冻干的基本原理是将需要冻干的药品快速将药品中的水分结冻成固态,然后在真空条件下进行加热,使药品中的固态冰迅速转化为水蒸气排出,从而达到脱水的目的。 冻干机在生物工程、医药工业、食品工业、材料科学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冻干机作为无菌生物制剂的关键设备,其各项性能指标关系到冻干产品的质量,如冻干机的清洗灭菌效果与冻干产品杂质混入、无菌要求方面息息相关。板层控温性能也直接影响产品冻干过程的成型及药品的水分含量。 冷冻干燥的基本原理 冷冻干燥是将溶剂或者悬浮液介质在低温下冷冻,再将其由固态直接升华为气态的一种干燥方法。冷冻干燥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其物理状态(汽、液、固三态)相互转化。在三相点压力,水处于两种状态:固态(冰)和气态。当固态冰获得足够热量便会直接转化为气态,这个过程称为升华⑴。为此要实现冷冻干燥必须满足如下三个条件:①冷冻干燥幵始时必须先对待干燥物料中的水迅速冻结成固态冰。②降低压力控制在三相点之下,并维持在这范围内。③加热,使温度控制在饱和温度之上,从而使固态冰转化为水蒸气迅速升华。 冻干过程主要分为预冻结或者预冻、升华干燥和解析干燥个过程。下图所示为冷冻干燥的过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预冻的时间比较短,通过对物料迅速降温冷冻,使物料中的水转化为固态冰;升华干燥阶段的冻干时间比较长,在一定压力下,让固态冰转
-
核酸脂质纳米粒解析——氮磷比计算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4
在使用带电荷的原料进行纳米粒子合成时,正电荷与负电荷的数量比将影响到纳米粒子的稳定性、电位等性能。而在核酸脂质纳米粒中,正电荷通常为具有可电离铵根(N)的阳离子脂质,而负电荷则为带有大量磷酸根(P)的核酸分子,两者可通过静电吸附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因此,不合理的比例可能会导致粒径过大、稳定性差等缺陷,正确计算正电荷与负电荷的比——N/P比——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计算举例,我们挑选一个常见的配方,计算的关键数值如下: 阳离子脂质浓度(即N的浓度):6.25 mmol/L 有机相体积(含阳离子脂质):1 mL 核酸浓度:0.17 mg/mL 水相体积(含核酸):3 mL 碱基的平均分子量:330 g/mol 其中碱基的平均摩尔浓度为经验的平均值,如果使用的核酸序列已知,则能够计算得到精确的摩尔浓度。 在以上条件下,N的物质的量为: 而P的物质的量为: 因此N/P比为: 以上即为N/P比的计算过程,不过在实际应用当中,也可以先定下N/P比,再确定有机相或水相的浓度,此时只需要逆向计算即可。例如我们将N/P比改为6:1,在其他浓度不变的情况下,核酸的浓度就需要降到原有的2/3,即0.113 mg/mL。 细心的读者可能也发现了,在计算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核酸长度,这是因为核酸的长度并不会影响使用到的质量浓度。以单链RNA和上方计算得到的数值为例,在保持N/P比和N的物质的量不变的情况下,所需的P的物质的量也固定为1.545×10-6mol,而核酸的质量浓度与P的物质的量关系为: n核酸为核酸的物质的量(摩尔数),M核酸为核酸的摩尔质量对于1000 nt的mRNA,一个mRNA分子就有1000个阴离子;而对于2000 nt的mRNA来说,一个mRNA分子则有2000个阴离子,所需的物质的量(摩尔数)只需1000 nt的一半,但相对应的,其核酸的摩尔质量则会提升一倍(不考虑不同碱基的重量差异)。所以两者相乘,最终的数值并没有变化。因此,在使用mRNA的时候,换算成质量浓度对于计算更为方便。 纳米药物制备系
-
代谢组学常见图形制作分享(三)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4
前两期《代谢组学两种常见图形制作分享》、《代谢组学常见图形制作分享(二)》给大家详细介绍了韦恩图、箱线图和ROC曲线的绘制,不知各位趣粉学得如何啦?今天BIOTREE生信分析的小伙伴又给大家准备新的学习内容啦!一起快马加鞭来学习吧~ 组学分析中,当我们需要将2种数值相差太大的数据绘制在一张图中时,以代谢组学归一化后的数据和蛋白定量数据为例: 如果用常规图展示:那就看不清代谢物Phosphoric的含量变化。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绘制双坐标轴图是非常好的选择。那么,R语言和Excel怎么绘制双坐标轴图呢?下面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R语言绘制步骤 1. 加载包。 2. 输入数据,并对横纵坐标轴命名。 3. 函数包,type修改作图的形状,rcol和lcol可以修改图的颜色,rylim和lylim修改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4. 输出结果。 5. 如果数据来自不同分组,想画在一张图上。 6. 输出结果。 2.EXCEL绘制步骤 1. 采用EXCEL,选中分析数据。 2. 点击“插入”选型卡中图表中的柱形图,选中任何一个柱状图,点击鼠标右键,选择“设置数据系列格式”。 3. 在“系列选项”中的“系列绘制在”选择“次坐标轴”。 4. 选中任何一个柱状图,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更改系列图表类型”。 教学完毕,你学会了吗~
-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应用及市面常见管式发光的分类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4
什么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发光,是指分子或原子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由基态(较低能级)跃迁到激发态(较高能级),然后再返回到基态,并释放光子的过程。根据形成激发态分子的能量来源不同可分为:光照发光、生物发光、化学发光等。 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是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光剂(发光底物)吸收了化学能形成激发态分子,并释放光子的现象。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将化学发光分析和免疫反应相结合,用来检测微量抗原或抗体的免疫分析技术。 现在市面上主流产品是管式化学发光,其中管式化学发光又可分为三种:直接化学发光、酶促化学发光(间接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 按照发光持续时间,化学发光又可以分为闪光(Flash)和辉光(Glow)。 闪光型发光时间在数秒内,如吖啶酯系统、异鲁米诺系统。其检测方式一般采用原位进样和时间积分法测量,即在检测器部位加装进样器,并保证加入发光剂和检测2个过程同步进行;同时以整个发光信号峰的面积为发光强度。 辉光型发光时间在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以上,如HRP-鲁米诺系统、ALP-AMPPD系统等。其信号检测无需原位进样,一般以速率法测量,即在发光信号相对稳定的区域(坪区)任意点测量单位时间的发光强度。 资料来源: 天风证券研究所 电化学发光,发光强度较大,大概0.2s-0.6s即可达峰值,发光持续时间可由电压控制。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应用在哪里? 中国化学发光市场在2019年为300-350亿,行业增速约为15-20%, 而且从2011年到2019年均保持较高增速,市场前景广阔。 国内化学发光市场容量及增速 资料来源:karorama, 天风证券研究所 从全球市场来看,化学发光的常规项目主要有甲状腺、生殖性激素、肿瘤标志物和传染病,合计市场份额占90%以上。从国内市场来看,前四大常规项目依次是肿瘤、传染病、甲状腺、生殖性激素,合计市场份额大概80%以上,其他项目还有:优生优育,唐氏筛查,糖代谢,贫血,高血压,炎症,骨
-
单个外泌体表征分析技术2021上半年亮点论文盘点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4
单个外泌体表征分析是将免疫学与光学完美结合的一种新技术[1]。该技术首先利用免疫识别将特定的外泌体进行捕获分离,然后再对目标外泌体的表面标志物及内容物(如携带的蛋白质、RNA、DNA及细胞因子)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外泌体的特性。作为外泌体表征分析的倡导者,美国NanoView Biosciences于2018年推出了全自动外泌体荧光检测分析系统ExoView,该系统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外泌体领域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仅两年在全球已有50多个实验室采用该技术,发表文献近百篇。进入2021年,使用ExoView发表的论文出现井喷性增长,短短数月已经发表了近30篇。本文将选取其中几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说明ExoView在肾脏再生、胎儿早产、miRNA等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 ACS Nano: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和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的复合生物活性支架可用于肾脏再生 慢性肾病(CKD)已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其**成本高,而且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不断增加。目前CKD的**方法是肾脏替代疗法,包括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肾脏移植,但可用肾脏的数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肾脏组织工程和肾脏再生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方法。基于此,Kyoung-Won Ko等[2]研发了一种多孔气动微挤压复合支架(PME),它是由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 P)、氢氧化镁(MH, M)和脱细胞猪肾细胞外基质 (kECM, E) 组成,并用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PDRN)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TI-EV)进行功能化,以促进肾组织的再生和维持其功能。结果显示与现有的肾部分切除小鼠模型的 PME 支架相比,PME/PDRN/TI-EV支架可诱导有效的肾小球再生和肾功能恢复。 其中,研究人员使用ExoView对未处理的脐带组织间质干细胞的外泌体(UC-EV)和经过TNF-α/IFN-γ 预处理的脐带组织间质干细胞的外泌体(TI-EV)进行检测,结果显示CD9和CD81在UC-EV上显着表达,而CD63主要在TI-EV 上表达(图1)。
-
常见动物行为学实验分组简介及问题解答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4
动物实验在大多数神经科学领域研究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原因在于:细胞分子水平发现的现象,转换为动物整体研究,再转换为临床成果的三个阶段均会有极大的失败率。而且,细胞实验上临床检测之前,也需要先有大量动物实验。所以常规为了更好的促进研究向临床研究转化,采用动物实验检测相关研究的有效性是不可缺少的。而行为学是动物实验中的重要组成板块之一。 然而,动物行为实验常见的难点有以下三大类: 实验周期长。常规动物实验包含繁殖期、适应期和实验期,整体需要60-120天方可完成一组实验,其成果产出的效率远远不如细胞和分子实验; 影响因素复杂。动物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调控能力,直接导致分子细胞水平的有效干预手段,在行为实验中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实验分组设计复杂。不同干预条件下,实验分组区别较大。若实验设计中分组不够严谨,会直接导致实验组与对照之间缺乏统计学差异。 第一类可以通过直接购买第三方厂家繁育动物得到一定缓解,若采用自繁育扩增基因鼠,则需要建立完善的实验室与动物房。 第二类需要通过足够的预实验对干预手段进行验证。 而第三类,我们实验人员需要通过广泛文献阅读与深入思考总结规避该类难题。我们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及与行业专家沟通总结了常规分组方法如下: 01.手术造模行为学分组 手术造模一般分为自身对照与标准对照两种方式。自身对照可分为前后对照,或者对侧对照等。标准对照一般会将动物分成三组:正常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三组动物保证完全一样的饲养条件。 正常组未进行过手术造模。 模型组指按实验需求进行造模,如MCAO脑缺血造模,脊髓损伤造模等。 假手术组指进行了手术但是没有实质性损伤的动物,如MCAO脑缺血造模的假手术组即分离了颈动脉,但未进行结扎的动物,脊髓损伤的假手术组即剥离了动物椎板暴露出脊髓,但未对脊髓造成损伤的动物。 如MCAO脑缺血和脊髓损伤这种相对较复杂的手术造模,除了血管栓塞和
-
在重度免疫缺陷小鼠中探究过继性NK细胞疗法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4
CRC简介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全球女性中第二常见,男性中第三常见的癌症,也是全球第三大与癌症相关的死亡因素。CRC的发生是由一些关键基因的突变积累所致,包括CTNNB1、BRAF、PIK3CA、PDGFRL、TP53、APC等[1]。肿瘤转移(metastasis)是CRC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此外也有肺和腹膜的转移。CRC在男性和女性中都很普遍,且50岁后患病风险显著增加[2]。绝大多数CRC是由结直肠内壁形成的息肉(colorectal polyps)发展而来,因此,做结肠镜筛查十分重要,其能检测出结直肠中有无异常结构(例如息肉),是目前预防CRC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在早期阶段发现CRC,只需手术切除肿瘤即可;但如果在晚期阶段发现,通常需要用到化疗、放疗或靶向药物联合**。 Notice 建议大家从50岁起定期筛查CRC,早发现,早**~ CRC与EGFR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包括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膀胱癌等多种肿瘤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Spano等人的研究表明CRC患者中EGFR的过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etastasis,TNM) T3期显著相关[3]。 靶向EGFR的单抗,例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CET),已被批准在晚期CRC患者中使用。这些单抗能阻碍EGFR与其配体EGF的结合,抑制其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延长CRC患者的生存期。但与此同时,CRC患者EGFR信号通路中的一些关键的抑癌基因(tumour suppressor genes)和原癌基因(oncogenes)常常存在突变,例如RAS和BRAF等。这些突变的存在导致EGFR单抗**效果显著下降。 Case study:在荷瘤BRGS小鼠中移植人源UCB-NK进行** 尽管上天给EGFR单抗半掩了一下门,但研究者们发现了一扇窗户:除了可以阻断肿瘤细胞上EGFR与EGF的结合外,EFGR单抗也可以通过与NK细胞相互作用,激活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 ,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但是有研究表明,尽管CRC组
-
纯水机纯化柱的柱容量越高越好吗?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4
经常有实验室纯水机的用户,咨询纯化柱的使用寿命,更换周期等问题,要想真正理解为什么纯化柱需要定期更换,有几个概念一定要清楚: 1.什么是纯化柱的交换容量? 交换容量是指离子交换树脂能提供交换离子的总量,又称为总交换容量,它反映离子交换树脂与溶液中离子进行交换的能力,这个值只和离子交换树脂本身的性质有关。在实际上,交换容量不仅与所用的离子交换剂有关,还与实验条件(如流速,流路等)有很大的关系,称之为有效交换容量(或动态交换容量),比理论计算所得的总交换容量低。这两者的单位都是mol/g。 2.有效交换容量如何测定? 测定方法:装有一定数量离子交换树脂的纯化柱,进口水管与蠕动泵连接,出口水管连接电导率检测仪。测定时,通过蠕动泵,将预先配置好的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输入到纯化柱,然后检测纯化柱出口溶液的电导率,当其数值高于设定值时,记录消耗的NaCl溶液的体积,计算后得到离子交换树脂的有效交换容量。 3. 什么是纯化柱的柱容量? 纯化柱中所装填的离子交换树脂的总交换容量,就称为柱容量。柱容量同样分为总交换柱容量和有效柱容量,通常用可交换NaCl的克数来进行评估。 每个实验室纯水机厂家纯化柱设计不同,装填量不同,柱容量会有差别。常规而言,纯化柱的柱容量在36 g NaCl的水平是正常的。 4. 过水量是什么意思?如何计算? 纯化柱的过水量指的是它能够生产超纯水的量。过水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公式中:V——过水量,L E:超纯化柱的有效交换容量,g n:超纯化柱的数量 a:进水的离子含量,g/L b:进水的CO2量,g/L 如果一支超纯化柱(n=1),其有效交换容量为39 g NaCl(E=39),进水为EDI纯水,电导率为0.1 μS/cm(计算a=0.05*10-3),EDI纯水CO2为0(b=0)。计算得出理论上该超纯化柱过水量为780000 L。 可见纯化柱的过水量与其中离子交换树脂的装填量和进水水质有关,进水水质越差,对离子交换树脂的消耗越快,纯化柱的更换周期也就越快。如果仅凭介绍装
-
血清的使用方法及问题解答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4
血清是细胞培养中唯一外源添加的成分不确定的物质,血清的质量对实验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但血清使用不当也可能会导致血清质量下降,造成细胞培养效果不理想。今天小编来给大家聊聊血清使用中的一些疑惑,帮助大家理清头绪,实验开展顺顺利利。 怎样确定血清使用浓度? 这个只能通过测试了。原则上血清添加量不要太多,通常分为5%、10%、20%几档。部分细胞原代提取时会使用20%血清,大部分细胞正常培养时会使用5%~10%的血清浓度。至于某一株细胞适应什么样的血清浓度,还需要根据细胞特性、实验目的做测试和调校。 血清使用前需要离心吗? 这个问题我理解为两种可能。 其一,因为血清融解后有“絮状物”析出。如果没有出现其他异常情况,或者血清只是用于细胞培养,那么完全没有必要离心去除。我们知道血清析出的“絮状物”主要是血纤蛋白,其在血清中含量很高,而且高度不溶,在血清冻融过程中极易析出,但它也是完全无害的,甚至能促进细胞生长。另外,它还增强了血清黏性,为细胞提供了额外的机械缓冲。在其析出过程中,会粘附培养体系中其他成分,离心去除,反而会损失营养成分。 其二,实验要求纯净的培养体系。培养的细胞需要进一步鉴定,如免疫荧光、流式、共聚焦拍照等,细胞表面如果有黏性较强的血纤蛋白,势必会影响效果。那么,建议400g离心5min即可。如果需要进行精密实验,如分离外泌体等,那么就需要至少100000g离心1.5h以上 血清灭活和不灭活有什么不一样?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灭活究竟灭的是什么成分的活性。其实56℃、30min的处理只能去除补体和部分其他蛋白的活性。补体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在体内可通过多条途径被激活,从而发挥调理吞噬、裂解细胞、介导炎症、免疫调节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等多种作用。血清灭活的说法最早是在细胞培养技术发展初期,大部分实验室还在使用小牛血清甚至成体动物血清,或者以前培养某些人源细胞时会添加人血清。因为血清供体已与环境长期接触,体内免疫系
-
常见细胞污染类型与解决处理方案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4
最近,赛业OriCell细胞交流群有很多同学在咨询细胞污染问题。提及细胞污染,还真是让每个培养细胞的新手老手唯恐避之不及呀。 害,细胞污染轻则实验结果出不来,重则祸及他人(实验室),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精力、财力和长期的坚守付诸东流。 常见的细胞污染类型 被细胞污染眷顾的科研emoer,看着一堆看不出来被什么污染的细胞,momo地流下了e滴眼泪...... 细胞污染类型多样,我们盘点了常见的细胞污染类型,如下图: 细胞污染最直观的方式是观察形态,当培养体系出现细菌污染时,会出现培养基变浑浊,有异味,镜下观察有明显自由行动的颗粒或念珠状菌落。真菌通常倾向于聚集生长,在培养体系内形成“毛茸茸”的菌落,或丝状菌体,但一般不出现培养基变酸等现象。至于支原体污染,大部分没有任何异常情况,培养体系、细胞生长都正常,往往容易被实验员忽视,但若不及时处理,容易造成交叉污染,因此建议各实验室定期对细胞做支原体检查。 至于黑胶虫,目前关于它的本质还说法不一,根据《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杂志(PIBB)2020年1期发表的《细胞培养中“黑胶虫”污染的检测及防治》文章,文中指出黑胶虫污染具有5个特征:①细胞状态差、②低倍下呈黑色点状、③高倍下做布朗运动、④培养基不浑浊、⑤与细胞数量成反比。为什么会出现黑胶虫?该怎么处理?这里留个悬念,后期再做深入介绍。 了解细胞污染的来源,可以帮助减少细胞污染发生的频率和后果的严重性。 OriCell专家的小建议 细胞培养的常规操作包括换液、传代、冻存和复苏,只要多多注意细节,提高自己的无菌意识和操作技术,掌握正确处理污染的方法,其实细胞污染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也没那么可怕。对此,OriCell专家整理了细胞污染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攻略,希望大家能学以致用。 污染的处理 1. 做好与正常细胞的隔离。 2. 用大量含高浓度双抗的培养基、缓冲液冲洗。 3. 联用多种支原体清除剂。 4. 定时复检。 细胞污染后**的处理方式是丢弃,除
-
细胞冻存原理与常见方法的简单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4
人类遐想通过冷冻保存,实现在未来复活。在科幻小说《三体》中,描述了人类可以在冬眠中度过几个世纪,醒来之时依然保持着冬眠时的生命体征和生理年龄。漫威电影里的美国队长冰封70年后再次苏醒,拯救世界。 看似神秘的冷冻保存技术,对于做细胞培养的小伙伴而言是一点也不陌生,细胞冻存可是人人不能免考的必修课呀。 01 细胞冻存的原理 细胞冻存是细胞保存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保持细胞活性和增殖能力的重要手段。细胞可以通过被暂时休眠(冻存),仿佛童话里的睡美人,留住年轻芳华,等到需要时再被轻轻唤醒(复苏)。 低温下,活细胞中的生物和化学反应都会大大降低,为细胞长期冻存提供了可能。冷冻对大多数活生物体都是致命的,细胞冻存是利用冷冻保护剂来降低冰点,缓慢冻结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水分透出细胞,使细胞冻结中冰晶形成减少,从而避免了由于冰晶形成对细胞中生命活性物质的一系列损伤。【1】细胞冻存时利用低温降低细胞代谢,使细胞处于停止生长的“休眠”状态,等需要使用的时候再进行复苏操作。 细胞储存在-70℃冰箱中,可以保存一年;若储存在-196℃的液氮环境中,理论上可以实现长期永存。 02 细胞冻存的常见方法 细胞冻存和复苏的关键要点是慢冻快融。细胞冻存的效果主要与降温步骤、冻存保护液的使用、冻存温度、复温速率及用于冻存的细胞生长状态有关。【2】降温速率过快容易引起细胞内冰晶损伤,所以为防止细胞内结冰必须采用一个“慢”的降温过程,并使用冻存保护剂,即冻存液。目前细胞冻存多采用甘油或二甲基亚砜(DMSO)作保护剂。 根据降温速度区分,细胞冻存可以分为程序降温冻存与非程序降温冻存。传统的冻存方法是将冷冻管置于4℃ 30分钟、-20℃ 30分钟、-80℃过夜再转液氮。这种冻存方法步骤多,而且需要遵守几个时间点,容易被遗忘,对于繁忙的实验人员而言不那么友好。而程序降温方法,采用降温速率-1℃~-2℃/min;当温度达-25℃以下时,可增至-5℃~-10℃/min,再放至-196℃液氮保存。
-
血清中产生沉淀的物质和作用及避免的有效操作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4
怎么样才能避免血清中产生沉淀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下什么是血清以及血清的主要作用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原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原白已被除去的血浆。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基本营养物质、提供激素和各种生长因子、提供结合蛋白、提供促接触和伸展因子使细胞贴壁免受机械损伤、对培养中的细胞的起到某些保护作用。 主要作用: 1、提供基本营养物质: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物、脂类物质、核酸衍生物等,是细胞生长必须的物质。 2、提供激素和各种生长因子: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类固醇激素(雌二醇、睾酮、孕酮)等。生长因子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生长因子等。 3、提供结合蛋白:结合蛋白作用是携带重要的低分子量物质,如白蛋白携带维生素、脂肪、以及激素等,转铁蛋白携带铁。结合蛋白在细胞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提供促接触和伸展因子使细胞贴壁免受机械损伤。 5、对培养中的细胞起到某些保护作用:有一些细胞,如内皮细胞、骨髓样细胞可以释放蛋白酶,血清中含有抗蛋白酶成分,起到中和作用。这种作用是偶然发现的,则有目的的使用血清来终止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因为胰蛋白酶已经被广泛用于贴壁细胞的消化传代。血清蛋白形成了血清的粘度,可以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损伤,特别是在悬浮培养搅拌时,粘度起到重要作用。血清还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和离子,他们在代谢解毒中起重要作用,如SeO3,硒等 以下操作可以有效避免沉淀的产生: 1)、 血清的热灭活非常容易造成沉淀物的增多,如果不是必要可以跳过此步骤。 2)、 如果必须做血清的热灭活,一定要记住56℃30分钟的原则,并且随时摇晃均匀。如果温度过高,时间过久或摇晃不均匀都会导致沉淀物的增多。 3)、在解冻血清时随时准备摇晃均匀,使温度及成分均一,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沉淀的发生。 4)、 血清分装冻存时,须规则摇晃均匀(小心勿造成气泡),使温度与成分均一。 5)、 勿直接由-20℃直接至37℃解冻,因
-
NOD2基因敲除小鼠与炎性肠道疾病的研究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4
想调整研究方向,获得学术研究突破口?想获得论文选题思路,提高发文命中率?你需要了解学科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向!赛业生物专栏《Gene of the Week》每周会根据热点研究领域介绍一个基因,详细为您介绍基因基本信息、研究概况和应用背景等,助您保持学术研究敏锐度,提高科学研究效率,期待您的持续关注哦。今天我们要讲的主角是炎性肠道疾病及其易感基因NOD2。 NOD2基因简介 NOD2 (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2)也被称为NLRC2,属于NLR家族,是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肽聚糖(PGN)衍生的细胞内模式识别受体(PRRs)。NOD2由多种细胞类型表达,包括造血细胞(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肥大细胞)和非造血细胞(如潘氏细胞、干细胞、杯状细胞和肠细胞),在胞浆中处于一种抑制的单体状态,配体识别时激活其构象发生变化,进而招募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2(RIPK2)激活IKK复合物和MAPK途径,调控NF-kB信号通路,刺激肠道炎症的发生。该基因位于人类的16号染色体上,共有18个外显子,氨基酸数量为818个。 表1. NOD2的基本信息 备注:标有√的意为赛业红鼠资源库有该种保存状态的小鼠 炎性肠道疾病 炎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通常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IBD易感基因定位于几个染色体区域,位于第l6条染色体长臂的IBD1区域被认为与CD相关。CD可能由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肠道微生物群改变等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引起,会导致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失调,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自2001年发现NOD2与CD相关后,其在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NOD2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表2)被证实与白种人患CD显著相关,在人类社会中存在重要种族差异,其后的蛋白功能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它是CD的易感基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