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学侧向流动检测(LFT)的技术概要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正在影响整个全球市场,除了人的生命成本外,病毒传播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世界技术供应链产生深远的影响。 截至近期,新冠患者全球累计确诊破1170万,基于最新调研全球主要国家,或许能在2-3季度控制住疫情,并在第4季度逐步复工复产,由于目前COVID-19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而血清学检测由于其简便快捷的检测方法,能够很好的满足如此大批量的检测需求。 什么是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可用于诊断和鉴定血清或其他体液样本中的抗体。由于抗体是作为免疫反应的一部分而产生的,因此,对于感染因子(例如微生物或病毒体)特异性的抗体的存在表明患者已(或已经)感染。血清学检测的其他应用包括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血液和组织类型。 进行血清学检测的必要性: 与聚合酶链反应(PCR)或病原菌培养检测方法相比,血清学检测结果对疾病的感染过程提供了不同的见解。血清学检测可以确定人群中已被感染并产生相应抗体的“无症状感染者”以及感染后通过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达到自愈的人群,基于检测样本中抗体的血清学检测可以快速,经济,高效,直观地提供结果。 血清学检测原理: 血清学测试的主要方法是将传染原/致病性抗原直接包被或将捕获抗体包被在样品孔或其他基质表面上,加入样品,如果样本中存在相应的抗体,抗体将结合抗原。洗去未结合的物质,并用与报告分子(例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40nm Gold颗粒或生物素)偶联的二抗检测抗原抗体复合物,然后使用结合了报道分子的链霉亲和素对信号进行扩增。 检测方法有哪几种: 酶免疫测定(EIA),荧光免疫测定(FIA),ELISA,ELISpot,侧向流动检测(LFT)(也称为快速检测)是血清学检测的不同形式。一些检测方法还可设计用于同时对数百个样品进行自动高通量筛选。 侧向流动检
-
细胞凋亡检测-Caspase半胱氨酸蛋白酶与磷脂酰丝氨酸(PS)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细胞凋亡(apoptosis)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 196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结扎鼠门静脉后,电镜观察到肝实质组织中有一些散在的死亡细胞,这些细胞的溶酶体并未被破坏,显然不同于细胞坏死。这些细胞体积收缩、染色质凝集,从其周围的组织中脱落并被吞噬,机体无炎症反应。1972年Kerr等三位科学家首次提出了细胞凋亡的概念,宣告了对细胞凋亡的真正探索的开始,在此之前,关于胚胎发育生物学、免疫系统的研究,肝细胞死亡的研究都为这一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种基本生物学现象,在多细胞生物去除不需要的或异常的细胞中起着必要的作用。它在生物体的进化、内环境的稳定以及多个系统的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胞凋亡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死亡类型,而且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及复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细胞凋亡与程序性死亡 其实从严格的词学意义上来说,细胞程序性死亡(PCD)与细胞凋亡是有很大区别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概念是1956年提出的,PCD是个功能性概念,描述在一个多细胞生物体中某些细胞死亡是个体发育中的一个预定的,并受到严格程序控制的正常组成部分。例如蝌蚪变成青蛙,其变态过程中尾部的消失伴随大量细胞死亡,高等哺乳类动物指间蹼的消失、颚融合、视网膜发育以及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都必须有细胞死亡的参与。 这些形形色色的在机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细胞死亡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散在的、逐个地从正常组织中死亡和消失,机体无炎症反应,而且对整个机体的发育是有利和必须的。因此认为动物发育过程中存在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是一个发育学概念,而细胞凋亡则是一个形态学的概念,描述一件有着一整套形态学特征的与坏死完全不同的细胞死亡形式。但是一般认为凋亡和程序性死亡两个概念可以交互使用,具有同等意义。 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虽然凋亡与坏死的最终结果极为相似,但它们的过程与表现却有很大差别。 坏死(necrosis):坏死
-
近百亿美元市场的生物导弹-ADC抗体偶联药物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随着肿瘤患者生存率的逐年上升,已经过了“谈癌色变”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诊疗方法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但癌症仍旧是一种无法彻底治愈的疾病,常用的化疗也不过是在痛苦中延长生命,而且往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能够精准地寻找肿瘤靶点的抗体药物,在杀灭残留病灶方面也不是万能的。由此,被誉为“生物导弹”的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现世。 ADC药物简介 ADC是由单克隆抗体、强效细胞毒性药物和它们之间的连接物组成的生物**药物,通过一个化学连接将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药物连接到单抗上,单抗作为载体将小分子药物靶向运输到目标细胞中,从而提高肿瘤药物的靶向性并减少毒副作用[1]。 Figure 1: Structure of an antibody–drug conjugate[2]. ADC药物发展历程 抗体药物的研发技术一直处于不断的更新换代之中。早在20世纪初,免疫学之父Paul Ehrlich就首次提出了ADC的概念,并将其描述为一种“生物导弹”。到20世纪70年代单克隆抗体问世及蛋白重组工程技术的成熟,使得ADC研究成为抗体药物研发中的热门领域。然而直至2000年首个抗体偶联药物Mylotarg(Gemtuzumab ozogamicin, CMA-676)才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但由于临床研究中产生了致死性的毒性,该药物于2010年撤市,2017年才再次上市。ADC药物的研究及临床试验集中在肿瘤**领域,适应症涵盖乳腺癌、淋巴瘤、其他恶性实体瘤等。截止目前,全球已有8款ADC药物上市。仅2019年,全球范围内就有近90个ADC药物进入临床试验。据美通社预测,2025年ADC药物的市场规模将达99.3亿美元,发展空间巨大。 已上市ADCs介绍 已上市ADC药物列表 Gemtuzumab Ozogamicin(Mylotarg) 图片来源[3] Gemtuzumab Ozogamicin[4]是第一个获得FDA上市批准的ADC药物。靶向髓样细胞上的CD33受体,被批准用于**复发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然而,由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问题于2010年退出了美国和欧洲市场(仍在日本上市)。随后由独立研究人员进行临床研
-
B-hC5AR1 mice – 补体系统新靶点药物研究模型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在肿瘤免疫中消除免疫抑制细胞,如骨髓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以允许效应细胞的再激活,是免疫**协同作用的标志。事实上,已有研究报道这些免疫抑制细胞与许多癌症类型的不良预后相关,并且对检查点阻断具有抵抗作用。出于**目的,我们可以特异性靶向阻断在肿瘤微环境 (TME) 中募集肿瘤前炎症介质这一过程。 补体系统是多种不同的血浆和膜相关蛋白组成的网络。在先天性免疫系统中这一组分在宿主防御病原体和组织稳态中发挥关键作用。C5a 是补体级联反应中的一个因子,在补体激活过程中 C5 裂解生成过敏毒素 C5a。C5a 是一种高效化学引诱物,在肿瘤中经常过度表达,它在肿瘤微环境中吸引并激活 MDSC 和中性粒细胞。C5a 结合七跨膜受体 C5aR1 (CD88) 和 C5aR2 (C5L2)。因此,C5aR1 阻断是控制 TME 中髓系抑制细胞的潜在有力手段。 作用机制 流式分析纯合 B-hC5AR1 小鼠C5AR1蛋白表达。收集野生型和纯合 B-hC5AR1 (H/H) 小鼠的脾细胞,并用种属特异性抗 C5AR1 抗体进行流式分析。结果显示,B-hC5AR1 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可检测到人源C5AR1蛋白表达,未检测到鼠源蛋白表达。在野生型小鼠中仅能检测到小鼠C5AR1蛋白表达,未检测到人源蛋白表达。
-
3D培养与肿瘤微环境培养要点实例分析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肿瘤微环境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 TME),为肿瘤细胞生存场所,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网络。实体瘤的环境中包含:肿瘤细胞、肿瘤周围和内部聚集的大量免疫细胞、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和间质组织等,这些都是影响肿瘤转移的关键因素。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中的多细胞组成,往往会决定对某种特定疗法的影响,进而决定癌症**的成败。 3D培养与肿瘤微环境 3D培养体系已成为体外研究复杂系统(如TME)的标准,可以通过这些体系深入了解体内发生的细胞-细胞相互作用和通信。在构建体外3D共培养体系时,这些肿瘤相关细胞,常用于建立3D肿瘤球模型,将两种或是两种以上多细胞混合,探讨不同细胞和肿瘤球的相互作用。常见3D培养模型的肿瘤细胞有:乳腺癌、胰腺癌、肺癌、肝癌、甲狀腺癌等类型的实体瘤细胞系。 传统的3D培养系统,一般使用EHS小鼠肉瘤提取物,但由于其成分复杂(含有影响研究的生长因子或蛋白质),具有批间差,对温度控制要求较高,可再现性差,在操作和应用上仍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可再现的体系,可以扩展体系的复杂性,并结合多种细胞类型揭示细胞-细胞相互作用/信号传导机制。 Vitrogel 3D水凝胶体系,为无动物源性多糖水凝胶,成分单一且明确,可再现性高,操作便捷,可在细胞培养后轻松收获细胞,可更好模拟TME,了解如何抑制甚至逆转侵袭性癌症的恶性表型。 胰腺癌细胞TME实例-Vitrogel 3D 培养 VitroGel 3D水凝胶体系已经用于多个细胞系的持续培养,包括最近用于胰腺癌细胞(PANC-1)的研究。美国TheWell公司近期发表了PANC-1的应用指南。结果显示,该水凝胶体系在检测细胞成球大小和肌动蛋白定位时,可以获得稳定的PANC-1 3D细胞球模型。以下细胞萤光染色图是验证这个系统的初步实验结果,该系统现阶段可以呈指数形式扩增,并可应用于后续的分析和药物筛选研究。 PANC-1 细胞在水凝胶中培养七天后,进行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激光扫
-
浅析TCR试验在确定毒理研究的动物种属上的作用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在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领域,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由于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已经成为了研究热点。组织交叉反应(TCR)试验是在临床前评价单抗类药物的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确定非临床安全性试验的相关动物种属,还可以预测药物的毒性靶器官。目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组织芯片技术、Western印迹分析技术以及流式细胞等技术也都开始应用于组织交叉反应试验。 单克隆抗体药物具有对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可作用于表达其抗原表位的靶组织。因此如果在正常组织中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单克隆抗体可能会与靶组织以外的其他组织发生结合,从而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开展TCR试验是区分“在靶”结合的靶器官和“脱靶”结合的非靶器官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用于毒性评价的动物种属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关动物种属指的是表达与人相同的靶抗原并表现出相似的组织交叉反应特性的动物种属。目前,主要使用体外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印迹分析等的方法,在正常人及实验动物组织评估有无交叉反应,要求在新药临床申请Ⅰ期临床试验前完成。 毒理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毒性反应剂量、时间、强度、症状、靶器官及可逆性等,为临床方案提供参考、预测出现的毒性反应,制订临床防护措施、保证受试者用药安全。美迪西毒理研究设置的功能实验室包括:动物饲养室、中心实验室、毒代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室、遗传毒性实验室、病理实验室、解剖室、供试品保管室、供试品配置室、档案室等。内设SPF级实验室、大动物实验室和普通实验室,可进行猴、狗、家兔、豚鼠、大鼠、小鼠等不同种属动物实验研究。。 组织交叉反应(TCR)是用于评价抗体或抗体类生物技术药物与人或实验动物组织是否存在潜在结合位点的实验方法。如在西妥昔单克隆抗体与正常人的组织交叉反应的研究中,有研究者评价了西妥昔单克隆抗体与正常人组织的免疫交叉反应,并与已上市对照药物爱必妥组织交叉反应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价西妥昔单抗与上市对照品爱必妥的一致性,为西妥昔单抗药效学
-
维生素D、吸烟、EB病毒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长期认知状态相关性分析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认知障碍是多发性硬化症(MS)的一种常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没有既定的**方法,寻找预防或减缓认知能力下降的可变因素尤为重要。低水平维生素D、吸烟和抗人类疱疹病毒(EBV)核抗原1(EBNA-1)的抗体升高是目前已知的几种MS风险因子。然而,关于这些MS风险因子能否明确预测MS患者的长期认知状态,目前尚未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讨。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科学家们探究了维生素D、吸烟和抗EBNA-1抗体浓度是否能预测MS患者的长期认知状态和神经元损伤。 本研究利用Simoa(Single Molecular Array)技术对神经轴突损伤标志物进行定量检测。Simoa技术是由美国Quanterix公司研发生产的一款超高灵敏度单分子蛋白质检测技术,其灵敏度为传统ELISA技术的1000倍以上,检测下限达到fg/mL,为血清/血浆中实时监控这些标志物提供了技术支撑,改变了脑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方式。 First published April 16, 2020 发表期刊:Neurology;IF=8.689 原文链接:https://n.neurology.org/content/94/18/e1950.long 研究背景 该研究团队之前报道过在接受了临床BENEFIT**(使用Betaferon/Betaseron用于新发MS的初始**)的患者中,**后1或2年内维生素D水平较高的患者在后续的5年随访中活动性病变和脑萎缩的发生率较低。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将随访时间延长至11年,并在复发缓解性MS首次复发早期探讨维生素D、吸烟和抗EBNA -1抗体是否有助于预测独立于疾病**的长期认知功能和神经轴突完整性。本研究采用盲法随访5年,随后观察至8.7年,然后在第11年进行评估,以评估早期**的长期效果。 样本 BENEFIT(clinicaltrials.gov: NCT00185211)是一个多中心双盲三期临床试验(早期**组和延迟**组),这项实验包括468名接受了干扰素β-1b(INFβ-1b)**,且首次临床发作提示MS的临床孤立综合征患者(CIS)。本研究是在完成11年持续**的278名患者中进行的(BENEFIT11:NCT01795872)。第11年进行评估时, 这278
-
未来可期-CAR-T细胞疗法的发展及展望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引言: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一种新型细胞免疫**技术,CAR-T免疫疗法是通过给T细胞装备能识别特定肿瘤细胞的分子,在识别肿瘤细胞后能引起T细胞的激活和增殖,从而可以有效杀伤肿瘤细胞。2017年,FDA批准两个CAR-T产品上市,一个是诺华的Kymriah(Tisagenlecleucel,CTL019),被批准其用于**3~25岁的儿童和年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开启了恶性血液肿瘤免疫**的新篇章。另一个获批的是Kite Pharma 的Yescarta (Axicabtagene Ciloleucel,KTE-C19),用于**成人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这是第一个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AR-T产品。由于Kymriah 和Yescarta 的受试者中有部分出现了严重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及神经毒性,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正确有效地对CRS进行管理和干预,降低CAR-T**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是临床上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CAR-T发展、CAR-T在实体瘤中的应用、CAR-T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做一阐述。 1.CAR-T细胞疗法的原理及发展 T细胞的活化主要通过双信号通路完成。第一信号是抗原特异性信号,由T细胞表面受体(TCR)与抗原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的特异性结合构成;第二信号是抗原非特异性信号,它由T细胞与抗原递呈细胞(AP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M)相互作用来介导。这两种信号的共同参与了T细胞的活化,诱导T细胞产生级联反应,最终使T细胞可以活化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当CTL与患者体内含有相同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肿瘤细胞相遇后,二者特异性结合,刺激CTL产生释放裂解肿瘤细胞的穿孔素、颗粒酶,直接杀死肿瘤细胞;或者释放细胞因子,改变肿瘤细胞生存环境,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也可通过CTL表面表达的FasL与肿瘤细胞表面的Fas结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1]。然而,肿瘤患者体内的T细胞在肿瘤微环境的影响下,T细胞活化受阻,或者T细胞不能识别肿瘤细胞的抗原肽,这就导致了T细胞杀伤作用不足以
-
迎难而上,类器官的血管化研究的破茧之路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类器官(Organoids)是将具有干性潜能的细胞在体外进行3D培养,形成多种特异性细胞类型集合的微器官团,能够体外再现真实器官的三维构造及生理功能。然而体外培养的类器官往往缺乏有效的血管,随着类器官体积的增加,缺氧及代谢废物累积导致细胞凋亡,最终致使组织坏死,因此目前培养的类器官无论是形态大小还是生理功能都无法做到完全模拟真实的组织器官,这也是类器官培养技术发展的重大瓶颈之一。类器官的血管化研究一直是类器官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本文中,我们整理了近年来科学家们在类器官血管化研究领域的进展,分享给大家。 01 脑类器官血管化研究 有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不会产生血管祖细胞[1],血管祖细胞的缺乏则阻碍了类器官的血管化进程。为了培养血管化的脑类器官,2018年Pham MT等[2]将同一患者来源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衍生的血管内皮细胞(ECs)与脑类器官共培养,移植入免疫缺陷的小鼠脑内。移植当天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CD31阳性细胞围绕在类器官周围,移植后随着脑类器官在体内的进一步发育成熟,切片染色结果显示新形成的人毛细血管强有力的向脑类器官干细胞核心区渗透,核心区外围则显示出典型的连续性内生化血管网络结构。未血管化的脑类器官在移植后则无法存活,然而该研究尚未涉及移植物类器官血管与宿主血管之间的相互作用。 脑类器官染色图,白色箭头为新生血管[2] hCD31为血管细胞标志物;STEM121为人脑干细胞标志物;DAPI为细胞核染料。 2018年Mansour AA等[3]在体外将人胚胎干细胞(hESC)诱导分化为小型脑类器官后,直接移植入免疫缺陷小鼠软脑膜血管上。移植的类器官继续进行神经分化和成熟并与小鼠脑组织进行了很好的整合,双光子扫描成像结果显示小鼠血管侵入移植物并生长延伸,血管内血流活跃,移植物类器官功能性血管网络发展良好。 小鼠脑内脑类器官血流图[3] 人类ETS变体2(ETV2)转录因子与人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成高度相关
-
抑制前列腺癌转移的新途径-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前列腺癌(PCa)是全球男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具有局限性肿瘤的患者有良好的预后,但转移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下降至30%。去势疗法是**前列腺癌的标准**方式之一,该疗法最初会限制肿瘤,但最终会导致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复发。大部分的去势抵抗患者最终转变为转移性去势抵抗,而转移是导致前列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有效**PCa的新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秦骏课题组、重庆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江军课题组、南京医科大学王晓明课题组等研究人员合作在Cancer Cell上发表了题为”SETD2 Restricts Prostate Cancer Metastasis by Integrating EZH2 and AMPK Signaling Pathway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SETD2-EZH2轴整合代谢和表观遗传信号来限制PCa的转移,为PCa的**提供了可能的参考思路。 基因组和转录组学的分析表明,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改变以及关键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PCa的转移。已知组蛋白甲基转移酶(HMT)和脱甲基酶参与PCa转移。HMT EZH2负责抑制H3K27me3的修饰,使细胞能够获得侵袭性特征。在哺乳动物中,SETD2是催化H3K36me3的主要甲基转移酶,SETD2突变在各种人类肿瘤中普遍存在。已知SETD2通过组蛋白H3K36的甲基化调节基因组不稳定性、RNA加工和基因内转录起始。有趣的是,SETD2还对非组蛋白底物(STAT1和α-微管蛋白)表现出甲基化活性,从而参与抗病毒细胞应答和基因组稳定性维持。SETD2介导的H3K36me3的水平与EZH2催化的H3K27me3的水平呈负相关。但是,这两种酶的活性是否在分子上有关联尚不清楚。 研究人员对SETD2以及EZH2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进行解析发现,Setd2的敲除会加速肿瘤的进展,促进前列腺癌的转移。Pten+/-;Ezh2K735R小鼠( Ezh2K735R小鼠由赛业生物构建)可加速肿瘤的发展,然而,与Pten+/-; Setd2-/-小鼠相比,该表型不那么突出。患者来源的SETD2中R1523的错义突变消除了SETD2-EZH2相互作用,而对SETD2-histone轴没有可检
-
光学显微镜的主要观察方法之荧光观察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荧光现象 荧光是指荧光物质在特定波长光照射下,几乎同时发射出波长更长光的过程(图1)。当特定波长(激发波长)的光照射一个分子(如荧光团中的分子)时,光子能量被该分子的电子吸收。接着,电子从基态(S0)跃迁至较高的能级,即激发态(S1’)。这个过程称为激发①。电子在激发态停留10-9–10-8秒,在此过程中电子损失一些能量②。电子离开激发态(S1)并回到基态的过程中③,会释放出激发过程中吸收的剩余能量。 荧光分子在激发态驻留的时间为荧光寿命,一般为纳秒级别,是荧光分子本身固有的特性。利用荧光寿命进行成像的技术叫荧光寿命成像(Fluorescence Lifetime Imaging,FLIM),可以在荧光强度成像之外,更加深入地进行功能性精准测量,获取分子构象、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所处微环境等常规光学成像难以获得的信息。 荧光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Stokes位移,即激发峰和发射峰之间的波长差异(图2)。通常发射光波长比激发光波长更长。这是由于荧光物质被激发之后、释放光子之前,电子经过弛豫过程会损耗一部分能量。具有较大Stokes位移的荧光物质更易于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图2:Stokes位移 荧光显微镜及荧光滤块 荧光显微镜是利用荧光特性进行观察、成像的光学显微镜,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病理学、遗传学等各领域。荧光成像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非常适合进行特定蛋白、细胞器等在组织及细胞中的分布的观察,共定位和相互作用的研究,离子浓度变化等生命动态过程的追踪等等。 细胞中大部分分子不发荧光,想要观察它们,必须进行荧光标记。荧光标记的方法非常多,可以直接标记(比如使用DAPI标记DNA),或利用抗体抗原结合特性进行免疫染色,也可以用荧光蛋白(如GFP,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目标蛋白,还可以用可逆结合的合成染料(如Fura-2)等。 图3:Leica DMi8倒置荧光显微镜及滤片转轮 目前荧光显微镜已成为各个实验室及成像平台的标配成像设备,是我们日常实验的好帮手。荧光
-
稀有细胞和少量细胞的单细胞分离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对于单细胞转录组学,单细胞蛋白组学和单细胞基因组学而言,高效的单细胞获取方式至关重要。传统的流式细胞分选仪是一种常用的细胞分离工具,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技术壁垒。除了操作难度高之外,细胞在传统流式中分离时需要经过相当长度的共用管路,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死体积。为了弥补这些损失,就往往需要用到大量的细胞进行实验。可惜的是,对于一些稀少的原代细胞和临床样本来说,要满足这么高的上样量标准几乎不可能达到。因此,我们需要有一种全新的单细胞分离方式来满足有限的样本和稀有含量细胞的单细胞分离需求。 Namocell单细胞分离仪采用了可抛式的微流控芯片来直接加载分离样本。当细胞样本流经分离芯片时,采用专利技术的筛选和分离机制将极大地减少死体积。在这里我们使用Namocell单细胞分离仪来测试单细胞分离效率。被测试的是悬浮细胞和贴壁细胞两个细胞系,上样量都是100个细胞总量。 图中表示的是SP2/0(悬浮细胞系)和HEK-293细胞系,分别在不冲洗分离芯片和冲洗分离芯片两种状态下,测得的100个细胞起始量的最终分离效率。(n=5) 实验结果表明,Namocell单细胞分离仪在细胞起始量只有100个细胞的情况下,得率高达80%。因此,这种新型的单细胞分离平台可以说是几乎零死体积,非常适合用于有限细胞和稀有细胞的单细胞分离。
-
药典不溶性微粒合规性检测技术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药典不溶性微粒合规性检测,光阻法检测&图像验证—— FlowCam + LO介绍 FlowCam + LO 介绍 药典不溶性微粒合规性检测,光阻法检测&图像法验证 ——您只需一台仪器和一次进样 为了符合药典(USP788,787;ChP 0903)的规定,你的实验室是否需要LO(光阻法)检测? 虽然LO(光阻法)数据表达了颗粒大小及分布,但它不能告诉您样品中是什么类型的颗粒。 考虑到LO(光阻法)将所有颗粒与一个标准球体(等效球形直径或ESD)进行比较,那么LO(光阻法)极有可能将外源性颗粒与蛋白质颗粒表达成相同的ESD,并“通过”检验。比如上面的图片显示了你可能用了相同的ESD表达了不同颗粒(图像中的颗粒是:蛋白质团聚物、硅油、气泡和其他污染物——硅、玻璃碎片)。 这样的样品可能会被药典规定的可接受条件判定为合格,但在研发阶段仍然无法被接受。例如在2013年,FDA召回了Peginesatide/Omontys,原因是该产品在上市后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而这些不良反应本可以通过视觉分析颗粒物来避免。 现在,您次可以获得LO(光阻法)数据以满足监管要求,还可以用真实图像验证您的数据,所有这些都是通过一个仪器和一次进样实现的。 新型FlowCam + LO结合了FlowCam的专利流动颗粒成像分析(FIM)技术和嵌入式光阻法(LO)模块,因此您可以直观地辨别您配方中的颗粒组成。 FlowCam + LO优势 同时进行FIM和LO数据采集及分析 药典不溶性微粒合规性检测,并通过颗粒数码图像验证 一次进样就可以进行两种方法分析,确保实验结果解释正确性 优化样品用量(仅需100µL) 提高实验效率 FlowCam + LO是Fluiding Imaging Technology公司发布的一款具有开创性的新仪器。它将符合药典合规性检测所要求的光阻法与经过验证的流式成像显微技术相结合。因此新型的FlowCam+LO将很快成为全球生物制药实验室的**仪器。一个样品一次进样可同时进行光阻法和图像法实验。 一个样品一次进样可同时进行光阻法和图像法实验 光
-
小鼠饲养需知的细节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早在17世纪的时候,人们就开始使用小鼠进行实验。目前,小鼠已经成为应用最广,研究最详尽的实验动物。然而,小鼠喜欢居住在较暗的环境中,没有汗腺,对环境适应性相对较差,所以,对于小鼠的饲养,我们需要时刻注意细节,避免小鼠状态不良。 一. 关于饲养“小白”的温馨提示 作为一只白化小鼠,拥有其他小鼠羡慕的白色皮毛的同时,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烦恼。 之所以产生白化现象,是由于白化动物的体内缺少酪氨酸酶( tyrosinase,TYR) ,这种酶是黑色素生成的关键酶,白化动物因缺少酪氨酸酶,不能合成黑色素。 白化动物作为一对隐性基因纯合子的产物,虹膜大多为红色,往往还同时携带着其他对其自身不利的因素,如怕光、眼球震颤、皮癌等。所以,“小白”最怕强光,在日常饲养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将“小白”们放在笼架的最顶层去迎接我们的照明,这样的操作容易造成“小白”眼睛失明,哺乳母鼠易发生神经紊乱,可能发生吃仔鼠的现象。 二. 关于饲养裸鼠的温馨提示 近年来,裸小鼠活跃于当代免疫学,肿瘤学的研究领域,看见它光光的样子,就知道它是个脆弱的宝宝。由于无胸腺,T淋巴细胞缺陷,抵抗力低下,裸小鼠的饲养条件是极其严格的,所以,一个合格的屏障环境,对于裸小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确保温湿度适宜裸小鼠生存的同时,在饲养条件中,除了对相应的物料进行高压灭菌或者消毒,更值得关注的是垫料的选择。 垫料在日常饲养中,往往会直接接触小鼠的皮肤,所以我们需要避免选择粉尘较大的垫料,同时,我们也不建议选择较硬的材料去饲养裸小鼠。在日常进行物料准备时,需要观察,我们高压后的玉米芯垫料是否结块,结块的坚硬垫料,我们也不建议提供给裸小鼠使用。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它们的饮食饮水,如果使用的是饮水瓶,需要勤更换,避免病从口入。 三. 关于饲养孕鼠的温馨提示 在日常繁育过程中,比较令人苦恼的问题可能就是发现一些母鼠由于各种因素,产生了吃仔的现象。 吃仔现象的产生原因有很
-
胸壁结节最大约 2.5 cm-急性白血病的收治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患者:性别女,年龄 80 岁。 主诉:乏力 10 余天,发现血象异常 2 天。 现病史:患者 10 余天前在家中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伴胃纳减退至平素 1/2,伴胸闷气促,活动后明显,休息数分钟后自行缓解,伴口干明显……起初未予重视未诊治。后患者自觉症状无明显缓解或加重,2 天前至我院门诊查血常规。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0.23x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0.16;血小板计数:30x10^9/L;超敏 C-反应蛋白 (全血):44.92 mg/L;异常淋巴细胞 56%,建议住院进一步完善检查明确诊断。 现患者乏力、胃纳减退基本同前,无发热畏寒,无胸闷气促,无心慌心悸,无咳嗽咳痰等不适,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为求进一步诊治,拟「急性白血病可能」收住入院。(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详细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信息) 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 20 余年、有「冠心病」病史 7 年余、有「右侧胸壁」肿物病史 2 月余,术后病理提示「粒细胞肉瘤」,现手术瘢痕处、胸壁广泛多发暗红色结节,最大者约 2.5 cm,高出皮面,表面粗糙,质韧,边界清晰,表面无破溃流脓。双侧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未及肿大淋巴结。未**。 右侧胸壁病理诊断 镜下描述:肿瘤由小圆细胞构成,呈片状弥漫性排列,浸润性生长,累犯至真皮下纤维脂肪组织及横纹肌组织。 病理诊断:「右胸壁」小圆细胞恶性肿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首先考虑,结合免疫组化考虑粒细胞肉瘤;该病例经上级医院病理专家讨论。 镜下所见: 诊治经过: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彩超心脏:主动脉硬化。EF:79%。彩超肝、胆、胰、脾:肝门部多发低回声,淋巴结考虑。脾肿大,脾内多发高回声,建议增强 CT 等进一步检查。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内胆泥淤积。床边心电图:1. 窦性心律 2. T 波改变。MRCP(胆道系统成像):脾脏多发恶性肿瘤,脾肿大,肝门部、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胆囊多发结石。后腹膜 CT;肝胆脾 CT;盆腔 CT:脾脏多发恶性肿瘤,肝门区、后腹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