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分析科学 > 技术中心
新药活性一测便知-新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介绍

新药活性一测便知-新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近年来,抗体药物的接连上市和重磅销售引发国内外抗体类生物**药物的研发热潮。活性测定是对药物的有效成分和含量以及药物效价的测定,是确保抗体类药物有效性的重要质控指标。现阶段抗体药物的活性分析方法主要是体外( in vitro) 检测,主要有基于细胞、转基因细胞以及新技术应用三方面对抗体药物活性测定的方法,为抗体药物的研发和质量控制提供新思路[1]。 小编今天主要分享基于新技术的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此方法可应用于抗体类药物的活性评价,包括表面等离子共振效价测定法、均相时间分辨荧光、 Alpha技术、荧光染料标记法等。   表面等离子共振效价测定法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PlasmonResonance,SPR)是一种用于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的新技术,在抗体药物的研发、生产以及质量控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近年来该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比较新颖,在技术方面不断更新,在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实用性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此外在抗体制药行业中占据着巨大的优势。  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是发生在两种折射率不同的介质界面上的一种光学现象。当光源的一束入射光从高折射率介质(如玻璃)射向低折射率介质(如溶液)的界面时,如果入射角大于一定的临界角,入射光将会被100%地反射至光源的同一侧,这叫做全反射现象。当两种介质之间有一层极薄的金属膜(最为常见的50nm金膜),这时入射光的能量将会引起金膜中等离子体的共振并以一种电磁场(称作消逝波)的方式弥散至低折射率介质一侧(如溶液),从而导致反射光的能量在某个特定的角度降至最低,这一角度被称作SPR角[1],因此可以通过对生物反应过程中SPR角的动态变化获取生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异信号。该技术的样品消耗量较低,一般仅有微克级;也无需预先标记荧光、二抗的分子;同时使用亲和力信息及动力学信息来阐述分子间结合机理。 图1 SPR技术作用原理[2]   均相时间分辨荧光   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omogeneous 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HTRF)是用

植物真菌共生过程中的表型研究

植物真菌共生过程中的表型研究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丛枝菌根(AM)与三分之二的植物物种存在共生关系。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接种AM真菌是否能提高植物活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许多盆栽试验(以及一些田间试验)显示了这种情况。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些结果难以复制,以至于博士生有时被建议 “如果你对第一次的菌根实验结果感到满意,就永远不要重复实验”! 在一篇新论文中,来自霍克斯伯里研究所,西悉尼大学,阿德莱德大学和澳大利亚植物表型组学设施的Rohan Riley博士及其同事试图找出原因。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植物表型组学设施(APPF)的植物生长条件的自动化控制,大规模自动化、数字成像和软件技术(高通量表型分析)为我提供了工作空间,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使复杂的实验成为可能”,Rohan说。 “高通量表型分析技术可以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和范围表征植物生理变化对营养水平、盐度和两种不同真菌群落组合的响应,而这在常规温室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知道,土壤肥力起着重要作用,在磷限制条件下,土壤的积极反应更可能发生。植物物种也很重要,C4物种的反应比C3物种更强烈。但是,在接种AM真菌的单一植物物种中发生高度可变(有时是阴性)反应是限制AM真菌在农业和修复中的潜在开发的重要因素。不可预测的植物效益(plant benefits)也阻碍了将这些真菌纳入有益的植物特性的筛选中。 “Rohan的工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一步,因为使用了模式植物物种(Brachypo diumdistachyon)和APPF提供的成像设施”,副教授Jeff Powell说。 “通过考虑植物的生理倾向,将碳和营养物质投入生长或储存,并每天测量植物的生长,而不是仅仅在单一的最终收获中,植物与AM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变得更加可预测”。   Rohan进行记录(左) 和首次收获 (中和右)  该团队的研究发现,在低磷条件下,生长迅速的植物从AM真菌中获益更多,但当低氮导致植物与真菌之间的竞争时,也会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无论土壤肥力如何,植物生长缓慢并储存它们所吸收的资源对AM真菌都没有很好的

单细胞数据细胞分类与功能挖掘的基因分析法介绍

单细胞数据细胞分类与功能挖掘的基因分析法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接触过单细胞转录组数据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数据的核心结果在于根据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数据,来对细胞进行分群分类。现有通用的分析思路如下:首先根据转录组稀疏矩阵,通过计算和分析,找到不同的细胞Cluster,并找到每一类集群的Marker基因。根据已有对细胞特定Marker基因的认识,来对细胞可能的集群进行分类。因此,在该框架下,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图:   图1. A.t-SNE细胞分群图及B细胞标记;B. B 细胞4个Marker基因标记分布图 上述结果有两个特点:1.通过在Marker基因中寻找存在的细胞marker对细胞进行标记,但无法给出可靠性评价;2.只能用一个基因的表达模式来反应细胞特征,无法同时对几个基因进行整合展示。因此,能不能将上述多个基因同时对细胞分群结果进行分类和量化,从基因集的角度来反应细胞的类群? 通过对最近发表分析算法的调研和调试,我们实现了这样一个需求。我们以上述标记基因: MS4A1,CD79A,CD79B和CD19,这4个B细胞特有Marker为基础,分别以其中一个基因表达为特征,和用4个基因的表达为特征,计算综合Score值,并将其结果在t-SNE结果中进行可视化展示,如下图:   图2. A.1个基因的B细胞标记分布图;B. 4个基因计算综合Score值后的细胞标记分布图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到,单纯用一个基因进行标记时,有些细胞不能进行很好区分标记,而当用4个基因同时进行计算标记时,得到的结果就非常完美。   有了基因集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就能够同时将多个基因为基础,对细胞进行更加精细和准确分类。同样,有了基因集的概念,我们对单细胞的功能挖掘也变得更加简单可行。   GSEA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通过基因集的角度,可以去评价样本间的功能差异,找到核心的功能和hallmarkers。但是,由于单细胞数据相比常规数据有数据稀疏和细胞数量多的特点,用单细胞来进行传统的GSEA分析变的很难实现。幸运的是,有了上述的单细胞基因集分析方法,我们就可以用不同功能基因集,来实现对单细胞的细胞功能富集

灯饰做高低温交变湿热老化试验

灯饰做高低温交变湿热老化试验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zui近又有风靡票圈的黑科技,辣就是...价值 3500 元的戴森卷发棒。什么来头?为什么那么贵,真的那么值 得吗? 对于这个森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它家的吸尘器。小姐姐们频频种草的东西,小编快追不上大家的步伐了... 正如这句话所说,东西贵不是它的缺点,是我的缺点。 关于这个森,它之前推出过一款号称“使用 37 年不坏的灯”,价值 3990 元。就是长那样,土豪必买系列 啊。   它有 8 枚 LED 灯泡,总功率 12W,色温 2700K。使用了金属和塑料多种材质,在质感和耐用性上都有不 错的保证。它的黑科技在于冷却技术它内置了一根真空密封的铜管,内含少量水,开灯后,LED 的发热把 水变成水蒸汽,蒸汽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在铜管内移动,到冷却区后重新变成水滴,然后返回 LED 端,如此 循环往复。 有了这个技术,灯头的温度可以控制在 55℃,完全不会烫手。而且使得 LED 的寿命达到了 144,000 小时, 就算每天用 8 小时,也能用 37 年左右。灯具无光衰,能防蓝光,还有亮度记忆功能。 如何保证 LED 使用寿命如此之久?   LED 灯的性能很大程度受到周遭环境的温湿度的影响,如果长期处于潮湿环境,LED 灯电子设备,金属部 件将会很快损坏。 除了黑科技的冷却技术,对于 LED 的可靠性测试必不可少。对于 LED 生产商来说,对 LED 灯的寿命研究 是非常必要的,也是zui关注之一,也是 LED 照明行业的改进方向。根据《LED 灯具可靠性测试相关规范》, LED 寿命测试包括常规衰减测试,高温高湿寿命测试、低温衰减测试、加速衰减测试等。 为何要做 LED 寿命测试? 不管是室内灯,还是室外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环境气候,决定了 LED 灯的质量和寿命,利用高低温交 变湿热试验箱等环境试验设备,模拟自然环境中的高温,低温,湿热等气候,对 LED 产品进行试验,无疑 是提升产品的重要手段。 一款能经受住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冷热冲击试验箱等环境试验设备考验的 LED 产品,肯定是会受到客户的信赖和支持的。是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良好

I型糖尿病动物模型详细解析

I型糖尿病动物模型详细解析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师兄,我最近的课题需要构建一种1型糖尿病小鼠,看了很多文献,现在仍然很苦恼,不知道该选哪一种?文献看得我晕头转向,你能帮帮我吗?”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还在为频繁的请教师兄师姐问题而感到麻烦和烦恼吗?小编面皮薄且内向的人,每次请教师兄都感觉特别不好意思,生怕打搅到师兄,次数多了就会特别纠结到底要不要去请教呢?(小编就是这样弱) 那么,面对文献里的各类动物模型,哪一种才是适合我们的实验研究呢?这还真是个难题!不要急,和小编往下看。 上一期我们从整体上了解糖尿病的基本概况及其动物模型的基本分类,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这次我们就从1型糖尿病动物开始,为大家详细介绍常见的模型种类、构建方法及其应用范围等,为你的实验之路省时省力。 什么是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Type1 diabetes),是一种由于自身免疫反应而导致能够分泌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被破坏,使β细胞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不产生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以至于机体处于长期高血糖(Hyperglycemia)状态。其病因目前未知,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 典型的症状是频繁排尿,口渴,饥饿增加和体重减轻,俗称“三多一少”。一般通过测试血中血糖水平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来诊断是否患糖尿病。 常用的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1型糖尿病小鼠种类比较多,首先你需要明确你的实验目的,进而选择正确的动物模型,比如相对简单和便宜的模型就是:STZ药物诱导,用于药物评价;如果你想研究发病中的信号通路,可能**选择NOD小鼠了。下面就来具体看看。 如表1简单概括了常见的1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主要有化学药物诱导的,如链脲佐菌素(STZ)模型,自发性自身免疫模型,如NOD小鼠模型,BB大鼠模型,也有遗传诱导、病毒诱导等大鼠小鼠模型,这些模型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主要看研究者的目的和研究侧重点。 表1.   1型糖尿病啮齿动物模型的特点和应用 一 化学诱导的1型糖尿病 1. 链脲佐菌素(STZ)诱导模型 造模机

II型糖尿病研究需要使用的动物模型介绍

II型糖尿病研究需要使用的动物模型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今天师兄告诉我,如果我们实验室要研究糖尿病,应该主要研究2型糖尿病,这让我听到之后愣在了那里,原来在研究糖尿病上面我还年轻着呢(暗自说道)。 那,2型糖尿病是不是也需要相对应的动物模型来支持研究呢?师兄能帮忙讲讲嘛?(我厚着脸皮问道)。 当然了,研究2型糖尿病怎么能少得了其相关的动物模型呢?你上周已经掌握了1型糖尿病模型的相关知识,下面就来和你说说一些常见的2型糖尿病模型吧。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90%,已经成为继癌症、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因此对其研究也越发重要,理想的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病理和**疾病的关键。 2型糖尿病简介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T2D)主要表现为胰岛素相对不足或胰岛素分泌正常但存在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超重、高血压、血脂异常、年龄增加、工作压力大、高热量饮食等是诱发2型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常见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建立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的主要发生机制是引发胰岛素抵抗和(或)β细胞功能障碍为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型: ①单基因肥胖模型,如常见的ob/ob和db/db大小鼠,ZDF大鼠; ②多基因肥胖模型; ③饮食诱导模型,主要指高脂饲料诱导型; ④其他非肥胖型模型; ⑤其他β细胞功能障碍模型。 如下表1所示,列举了上述常见的糖尿病模型,诱导机制及应用。接下来我们就经典的糖尿病动物模型作详细介绍。 表1.  2型糖尿病啮齿动物模型 一 单基因肥胖模型 单基因肥胖模型如上表所示主要包括:ob/ob和db/db小鼠,ZDF大鼠,Mc4r KO大小鼠等。其中ob/ob和db/db小鼠目前已经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2型糖尿病模型,下面以它们为主作详细介绍。 1. ob/ob和db/db大小鼠 ob/ob小鼠:即Lepob/ob,是瘦素(Leptin, Lep)基因纯合突变的小鼠。 Leptin为肥胖基因(ob)编码产物,是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在调节能量平衡、摄食行为起重要作用。若ob基因突变,食欲大增,体重剧增,产生严重

BI教您如何做好细胞冻存与复苏

BI教您如何做好细胞冻存与复苏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经常有用户反映, 细胞冻存与复苏遇到了问题! 那如何让细胞安心沉睡, 再满血复活? 逍鹏生物的老司机为此做了总结。。。。  选 好 细 胞 冻 存 液 是 基 础 使用动物血清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病毒感染、其他动物源的污染。使用无血清制品培养与冻存细胞,可以消除这方面的隐患。此外,无血清冻存液可以确保细胞在化学成分固定的条件下生长,更进一步确保细胞冻存时的条件稳定 慢 慢 做 冷 冻 若您养的是贴壁细胞,请先将细胞消化下来;若是悬浮细胞,请直接按以下步骤进行: 1. 以200-300g离心3分钟,弃去上清,收集细胞。 2. 用BI无血清冻存液将细胞重悬(不需回温),将细胞密度调整为3~5x106 cells/ml,添加到冻存管中(一般每管1ml)。 3. 建议将含有细胞悬液的冻存管放进渐进降温盒或是保温杯中,置于-80°C冰箱6小时以上或是过夜(或不需要程序降温)。 4. 将冻存管迅速移到液态氮中保存。 5. 冻存24小时后,建议检测细胞存活率。  迅 速 做 复 苏 1. 将细胞冻存管由液态氮中取出,置于室温回温,不用水浴溶解。此时可准备新鲜培养基、无菌15ml离心管、培养瓶。 2. 在生物安全柜内,直接以少量培养基反复冲融,使细胞团块化冻。 3. 先在无菌15ml离心管中加入5ml培养基,再将化冻的细胞悬液加入离心管中。以200~300g,3分钟离心收集细胞。 4. 倒去上清液,重悬细胞,移到培养瓶中培养。  hESC were frozen in CryoStem and were thawed  into NutriStem hESC XF Medium (H1 hESC BGO1V/hOG cells) 1 hour post-thawing Day 1 Post-thawing Day 4 Post-thawing yoyo~~ BI 冻 存 液 来 一 套 不含动物成份 细胞冻存与复苏后,平均活细胞回收比例超过90% Serum-Free Cell Freezing Medium 无血清细胞冻存液,货号: 05-065-1A/B 无血清培养的细胞应该使用无血清的冻存液保存,以保持无血清培养体系的完整。本冻存液不含蛋白及动物组分,主要成分为DMSO和甲基纤维素。 Cryostem ACF Freezing Med

你必须知道的肝损伤动物模型

你必须知道的肝损伤动物模型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这真是一个可怕的事实:同为黄种人,生长在中国的肝病发病率却是生活在欧美的3倍!中国无疑成为了“肝病大国”,约12个人就有1人患肝病。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对肝相关疾病机制研究和药物开发就变得极为迫切。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执行合成代谢、解毒和免疫防御等许多功能。外界环境各类因素常导致肝损伤,长期的肝损伤将诱发如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疾病,最终会导致肝衰竭(如下图)。 图1. 肝损伤不同阶段 目前,针对各种肝损伤疾病仍然是无药可治,肝细胞移植成为**终末期肝损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却面临着供体肝细胞来源匮乏、细胞活力不足及免疫排斥等诸多挑战。因此,科研工作者在研究肝疾病的过程中,选择准确的肝疾病动物模型对推动肝病**至关重要。 肝损伤相关动物模型 外源性诱导:主要是指化学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是通过化学性肝毒物质,如四氯化碳(CCL4)、丙烯醇、D一氨基半乳糖、呋喃等化学物质致肝损伤。 举例:CCL4可以诱发急性和慢性肝损伤,CCL4在肝脏细胞微粒体内的细胞色素P450的作用下,产生自由基及一系列氧活性物,使细胞膜、内质网膜等发生氯烷基化和脂质过氧化,损伤膜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肝细胞死亡。但是损伤程度无法达到肝脏再殖程度,很难模拟外界细胞植入过程。 缺陷:外源性的再生刺激对宿主细胞同样有增殖作用,不能产生持续的肝损伤。 内源性肝损伤模型:主要是指基因突变的肝损伤模型,即动物体内可以持续发生肝损伤过程。这里应用的最广泛的主要是指:Fah-/-基因敲除动物模型。 Fah-/-基因敲除动物模型 Fah基因编码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 (Fumarylacetoacetatehydrolase,Fah),正常情况下,酪氨酸最终代谢为延胡索酰和乙酰乙酸。酪氨酸代谢机制(下图 2) 图2.酪氨酸代谢途径及致病机制 模型特征:Fah-/-基因敲除后,具备I型酪氨酸血症(Hereditary tyrosinemia type1,HT1)典型特征。Ⅰ型酪氨酸血症是一种因代谢酪氨酸最后一步反应所需的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

如何用Western blot法验证PCR结果

如何用Western blot法验证PCR结果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往期我们已经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利用CRISPR/Cas9构建编辑小鼠和细胞系的全部过程,相信大家在了解从sgRNA设计、表达载体构建至显微注射、小鼠鉴定等一系列过程的同时,常会为这样的难题所困扰:历经3-6个月得到的基因敲除的小鼠/细胞,PCR鉴定的结果居然和WB蛋白结果不一致?竟开始怀疑自己这几个月是不是白做了?灰心的绝望着:自己是不是不适合搞科研!小编温馨提示:不要惊慌,打开本文你就知道,究竟你编辑的小鼠/细胞是不是正确的? 基因编辑小鼠/细胞的鉴定方法之PCR 目前PCR方法因具有快速、灵敏、费用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对基因编辑小鼠基因型鉴定的实验中。一般而言,针对不同基因修饰类型的小鼠,需要设计不同的引物来进行鉴定。 实验原理:首先,设计能与引入的外源基因结合的特异性引物,扩增原本不存在于动物基因组中的DNA序列;对于基因敲除小鼠和细胞,则在基因修饰的位置针对靶点上下游约200~300bp区域分别设计正反向PCR引物。突变型和野生型PCR产物的大小应不同,大小区别在100bp以上的,可以直接用凝胶电泳区别鉴定;若无法用凝胶电泳直接鉴定的基因型,可以将PCR产物进一步测序验证。 实验过程:提取基因修饰动物的DNA、用PCR反应扩增靶序列、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片段的有无和大小,进一步测序以确定基因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图1,我们也在往期有详细介绍(链接:基因编辑小鼠——基因型鉴定,2016-11-2)    图1.  小鼠基因型鉴定步骤 问题来了,WB鉴定蛋白与PCR测序结果不一致怎么办? 如当我们委托第三方构建小鼠或细胞时,第三方公司提供的鉴定报告一般只包括上述提到的基因组DNA水平的PCR和测序结果,即保证在DNA 水平的敲除,并以此给出模型已经构建成功的结论!但是我们往往需要去验证蛋白的功能,因为蛋白才是生物学功能的最终执行者。这样就导致了一种现象,默认蛋白Western blot(WB)检测结果本该像中心法则那样,与基因组水平的DNA测序结果相对应,然而却发现蛋白

细胞冻存与复苏小课堂

细胞冻存与复苏小课堂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电影《太空旅客》里,未来的地球人搭太空船移民其他星球,上百年的飞行时光中,人们躺到休眠舱里保存有限的生命,男主角 Jim 是其中一名乘客,却意外提早了 90 年起床,故事就由此开始。 相信做过长期细胞实验的各位都知道,冻存细胞很重要,就像知道未来星际旅行要躺到休眠舱里睡觉一样!但,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细胞冻存的好处 节省实验室空间、我们的时间和老师的经费。 给失败的实验,多几次洗心革面的机会。 确保重复实验的一致性。 确保未来实验的连接性。 所以这看似小小的一步,其实非常重要啊! 细胞冻存的基本原理: 细胞代谢过程需要各种蛋白酶的参与,而这些蛋白酶在环境温度低于-70℃ 以下时会集体罢工,使代谢活动近乎停止,细胞因此进入睡美人状态,使细胞「不会老」,所以可以长期保存。冷冻凝固的过程中,水分会在 0℃~-20℃ 区间形成不同形状的结晶「下图 1」,因此在细胞冻存时「降温速度、冰晶形成量和细胞渗透压改变程度」是影响冻存成功与否的重要关键。 ▲图1:0℃~-20℃ (红色区),冰晶生成量最多。(Fesenmaier,2011) ■ 降温速度慢:冰晶由细胞外开始形成,造成胞外渗透压变小,细胞内水份移动至细胞外,造成细胞脱水皱缩。 ■ 降温速度快:水分流动时间短,细胞内外渗透压改变程度小,但大量水分留在细内造成大量胞内冰晶形成,使胞器损坏。 这些影响都会让细胞损伤、细胞凋亡或坏死,也可能造成复苏后细胞存活率低、细胞形态改变、细胞功能丧失、基因或蛋白质组分变异等现象。由此可知,最适合的冻存条件为「在增加细胞渗透压稳定性的溶液中,以慢到能减少胞内冰晶形成、但也足够快到能预防细胞脱水的降温速度冻存细胞」「下图2」。 ▲图2:降温速度对细胞造成的影响   最温柔的冻存液: 细胞冻存液体中的「抗冻剂」是维持细胞渗透压平衡的关键,常见的成分有 DMSO、甘油等。这些成分能在细胞冷冻悬液完全凝固之前,渗透到细胞内,平衡细胞内外的渗透压,避免细胞

标准物质常见问题有哪些

标准物质常见问题有哪些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1、问:标准物质的用途和应用范围 答:药品标准物质不能作为药物或医疗器械而施用于人或动物。我所分发的药品标准物质主要用于法定药品质量标准中的相关项目的检测用,详细内容请见使用说明书。 2、问:有效期 答:除了说明书上注明有效期的品种外,药品标准物质一般没有像药品一样设置有效期。在规定的储存和使用条件下,我所定期进行特性量值的稳定性核查,若发现影响使用将及时公布相关信息。 3、问:储存 答:标准物质一般应密闭、避光保存,对有特殊储存要求(如低温、避光等)的标准物质,说明书上均有说明,今后标签上也将注明。建议不要一次购买大量的标准物质,以免储存不当出现问题。 需要冷藏或冷冻保存的品种,短时间短距离的冰盒运输对特性不会造成影响。 4、问:纯度 答:目前含量测定用的化学对照品的标签及说明书均赋有量值,以前发放的部分中药化学含量测定用未赋值的品种,按 100.0%计。 5、问:是否能用于说明书用途范围外的检验、科研 答:需要用户进行分析与验证。 但内毒素国家标准品除按说明书载明的用途外,可用于制造家兔发热模型,使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或生理盐水将内毒素国家标准品制备成浓度为5EU/ml的溶液,每只家兔每公斤体重注射1ml,即可使家兔体温升高0.6℃以上。 6、问:使用前是否需要干燥 答:标准物质说明书上对使用前是否需要干燥等情况,均有相关说明。除另有规定外,对照药材不需要特殊处理。 7、问:标准物质证书或测试报告 答:我们暂时还不能提供证书或者测试报告。 8、问:新批号标准品出来后旧批号能否继续使用 答:新旧批号更换过程中,我们将及时公示,请关注我所标准物质栏,部分品种将设置3-6个月的缓冲期。 9、问:用五氧化二磷干燥的标准物质是否要在相同条件下保存 答:不需要。按说明书的条件保存即可。 10、问:从哪里可以查到标准物质的结构、物理化学特性等 答:中药化学对照品的说明书大多附有结构,化学药品的可以通过中国药典二部查阅。另外,我们分发的标

根系原位多光谱表型成像系统在植物表型研究的应用

根系原位多光谱表型成像系统在植物表型研究的应用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Videometer系列多光谱成像系统广泛应用于:植物/作物表型组学研究分析;根系表型分析;作物育种与种子品质检测;植物/作物胁迫生理响应;作物病理学分析与病原检测;食品检测;中药成分分析与品质检测。来自哥本哈根大学、丹麦理工大学以及丹麦Videometer公司的专家在刚刚利用该设备在Plant and Soil上发表了题为A multispectral camera system for automated minirhizotron image analysis的文章,早些利用该设备进行研究的文章题为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s,Screening of Barley Resistance Against Powdery Mildew  by Simultaneous High-Throughput Enzyme Activity Signature Profiling and Multispectral Imaging。该系列文章的发表时植物根系表型成像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丹麦Videometer公司开发的根系原位多光谱表型成像系统,是做根系研究的革新性专业装备,无论对于浅根系蔬菜还是浅根系乔木,都具有现实性研究意义。目前在根系研究尤其是表型研究领域中,对于玉米根系和小麦根系所作的研究比较多,但大多还采用传统不可重复的挖掘方法。植物根系多光谱表型原位成像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使得植物研究人员在对根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原位的方式,无损伤的进行监测。 根系是植物主要吸水、营养物等器官,通过对根系监测和研究,能优化水肥方案,促进农作物、林业等产业增产增效,有利于土地荒漠化治理、土壤修复等。但长期以来,对根系研究主要是采用挖掘法、土钻法、土柱法、容器法、剖面法等传统方法,采样破坏性大、工作量大,严重阻碍了根系研究的深入开展。《科学》杂志曾出版专辑认为,“人类对自己脚下土壤的了解远远不及对宇宙的了解”,更是佐证了地下生态学研究难度之大。因此,对根系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科研结果影响巨大。 丹麦根本哈根大学科学家等利用多光谱成像系统对植物植株、根系进行成像研究,取得了前瞻性的成果。该研究以深根系大麦为研究对象

逆境之战:调控钾/氮协同转运分子机制被发现

逆境之战:调控钾/氮协同转运分子机制被发现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逆境之战:调控钾/氮协同转运分子机制被发现   近几年以来,中国在植物学领域实现了质的飞跃,其植物学研究成果占到了全球的20%以上,随着国家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视,一大批优秀的成果脱颖而出。本期介绍的这篇论文就是重要代表之一。   中国农业大学武维华院士/王毅教授课题组、李继刚教授课题组和德国明斯特大学Jörg Kudla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了拟南芥转录因子MYB59调控低钾条件下K+/NO3-转运的分子机制研究。2019年2月,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tranion factor MYB59 regulates K+/NO3-translocation in the Arabidopsis response to low K+stres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拟南芥转录因子MYB59应答养分胁迫环境,并调控钾和氮协同运输的分子机制。同时,Plant Cell编委还针对该研究内容发表了题为“It's an uphill battle: The MYB59-NPF7.3 regulatory module and its role in nutrient transport”的专评。   钾和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K+在酶促反应、渗透调节、电荷平衡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N则是碳化合物的组成成分,构成了氨基酸、蛋白质、核苷酸等物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早已证明,按适当比例施用钾肥和氮肥可以显著提高肥料的吸收利用效率。已有的研究报道显示,钾和氮的吸收和转运是协同进行的,但其分子调控机制仍不明确。   课题组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拟南芥硝酸根转运体NRT1.5不仅负责NO3-从根向冠的转运,同时还影响K+从根部向冠部的运输过程。因此,NRT1.5很可能是钾和氮协同运输的重要组分。已有研究表明钾缺乏抑制NRT1.5的转录,说明NRT1.5的转录能够响应环境中钾浓度变化,但低钾抑制NRT1.5转录的调控机制尚属未知。本论文工作证明了MYB59是NRT1.5的正向转录调控因子,低钾可通过抑制MYB59的转录及促进MYB59蛋白的降解进而抑制NRT1.5的转录,最终调节拟南芥中钾和氮的协同转运过程。通过表型筛选获得一个拟南芥低钾敏感突变体l

活细胞的脂类染色的操作与应用

活细胞的脂类染色的操作与应用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脂等)的统称。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正常成分,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乙醚、氯仿等脂溶剂中。在化学组成上,脂类属于脂肪酸的酯或与这些酯有关的物质,脂类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脂肪主要存积于脂肪组织中,并以油滴状的微粒存在脂肪细胞浆内。 在病理检验中,脂类染色法最常用于证明脂肪变性,脂肪栓子以及肿瘤的鉴别。脂滴(Lipid Droplet)是中性脂(主要有脂酰甘油和酯化胆固醇)的主要贮存场所,是脂肪细胞的主要成分,占据脂肪细胞的大部分空间。正常情况下,除脂肪细胞以外的其他细胞内一般不见或仅能看到微量脂滴。但病理情况下,这些细胞中可能出现脂滴或者脂滴明显增多,通过脂肪染色能将这些脂滴清晰的显现出来。比如,心、肝、肾等实质器官发生脂肪变性,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可用脂肪染色来区分是脂肪变性还是水性变性或糖原贮存等。 目前脂类染色使用最广泛的染料是苏丹染料,最常用的有苏丹Ⅲ,苏丹Ⅳ,苏丹黑及油红O等,这种脂肪染色方法,实际上是苏丹染料被脂肪溶解吸附而呈现染料的颜色的过程,经研究认为组织中脂质在液态或半液态时,对苏丹染料着色效果**,根据这一原理,适当提高温度(37℃-60℃)会对组织切片产生较好的染色效果。 用苏丹染料进行脂类染色,多用用冰冻或石蜡切片,以水溶性封固剂封固,如甘油明胶和阿拉伯糖胶等,在免疫组化研究中应用较多。  苏丹染料主要针对于组织切片的脂质染色,同时灵敏度也较低,且存在操作过程中试剂挥发过多,易形成背景沉淀,无法兼容活细胞等局限。 作为专业的生命科学解决方案供应商,艾美捷科技为您推荐来源于神经科学领域领导品牌Biosensis的全球畅销产品: 兼容活/固定细胞或组织及其他染料的脂质染色试剂盒 产品名称 规格 货号 Biosensis P1TM Polar Lipid Tracing Reagent 1.8 mg TR-600-P1 Biosensis P2TM Polar Lipid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Tracing Reag

大鼠无翅型MMTV(WNT11)ELISA Kit说明书

大鼠无翅型MMTV(WNT11)ELISA Kit说明书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大鼠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11(WNT11)酶联免疫                                                  检测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AE89544Ra 使用前仔细阅读本说明书。本酶联免疫试剂盒是基于双抗体夹心技术原理,来检测大鼠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11(WNT11),只能用于研究用途,不得用于医学诊断。 用    途:用于大鼠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11(WNT11)测定。 工作原理 本试剂盒采用的是生物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样品中大鼠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11(WNT11)水平。向预先包被了大鼠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11(WNT11)单克隆抗体的酶标孔中加入大鼠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11(WNT11),温育;温育后,加入生物素标记的抗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11(WNT11)抗体。再与链霉亲和素-HRP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再经过温育和洗涤,去除未结合的酶,然后加入底物A、B,产生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与样品中大鼠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11(WNT11)的浓度呈正相关。 试剂盒组成  试剂盒组成 48孔配置 96孔配置 保存 说明书 1份 1份   封板膜 2片(48) 2片(96)   密封袋 1个 1个   酶标包被板 1×48 1×96 2-8℃保存 标准品80ng/L 0.5ml×1瓶 0.5ml×1瓶 2-8℃保存 标准品稀释液 3ml×1瓶 6ml×1瓶 2-8℃保存 链霉亲和素-HRP 3 ml×1瓶 6 ml×1瓶 2-8℃保存 生物素标记的抗WNT11抗体 0.5ml×1瓶 1 ml×1瓶 2-8℃保存 显色剂A液 3 ml×1瓶 6 ml×1瓶 2-8℃保存 显色剂B液 3 ml×1瓶 6 ml×1瓶 2-8℃保存 终止液 3ml×1瓶 6ml×1瓶 2-8℃保存 浓缩洗涤液 (20ml×20倍)×1瓶 (20ml×30倍)×1瓶 2-8℃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