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室安全干货——氢气篇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从清华大学何添楼爆炸事故谈起 2015年12月18日上午,随着一声爆炸声,清华大学化学系何添楼二楼区域多间实验室起火并冒出浓烟,过火面积80平米,清华博士后孟祥当场身亡,20日下午,海淀公安分局向化学系实验室事故的身故者家属通报了事故现场勘查结果及初步结论:事故原因系实验室所用氢气瓶意外爆炸、起火。 据悉氢气钢瓶爆炸点距离孟博士后的操作台两三米处,钢瓶底部爆炸。钢瓶原长度大概一米,爆炸后只剩上半部大概40公分,而钢瓶厚度为一公分,可见当时爆炸威力巨大,每年有关氢气瓶爆炸的事故层出不穷,使得人们不得不警惕使用氢气瓶的安全性。 氢气气瓶爆炸的探讨 为何氢气爆炸威力大风险高?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发生爆炸的基本条件。考虑到氢气具有易燃易爆的性质,大多数氢气气瓶爆炸往往是因泄漏导致的化学爆炸居多数,或是因为物理爆炸引发的更具威力的化学爆炸,氢气在空气中点燃可能发生爆炸,按理论计算,氢气爆炸极限是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可能会发生燃烧但是不会爆炸。 一般来说,氢气爆炸要达到两个条件,除了上述的要满足氢气的爆炸极限,还要施加静电、明火或几百摄氏度高温,以达到最小点火能,最小点火能量(MIE)即在标准程序下,能够将易燃物质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物点燃的最小能量。尽管氢气的自燃点比天然气、汽油等都要高,但它所需要的点火能量却很低,最低可以低至0.020mJ(氢气的最小点火能是在浓度为25%-30%的情况下得到的)。0.020mJ是什么概念呢?化纤衣服摩擦产生的静电、烟花爆竹、未熄灭的烟蒂甚至汽车尾气等,其能量都可能超过这一数值。 满足最小点火能和爆炸极限这两个条件,氢气才有可能发生化学爆炸。因为氢气的最小点火能低,爆炸极限范围宽,下限低,同时氢气又具有高热值,所以氢气极易发生爆炸且威力巨大。 气瓶的使用
-
微塑料的来源、危害和检测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一包袋装茶,百亿微塑料 泡茶是很多人都有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在办公或外出时,会喜欢用袋装的茶叶来代替散装的茶叶。近日据CNN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们对四种不同塑料茶包放入开水中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仅一个塑料茶包就释放出116亿个微塑料颗粒,以及31亿个更小的纳米塑料颗粒。 微塑料的来源 微塑料的检测 随着人类频繁地使用塑料,除了袋装茶,在海盐、鱼类、贝类等食物中不经意间也会累积许多微塑料,甚至于我们日常的饮食水中也能发现微塑料,这些微塑料的组成是什么,数量有多少,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 利用中红外反射成像得到的微塑料的可见图像 微塑料的危害 喝进这么多微塑料,对人体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虽然对于微观污染物的生物危害性研究占到了微观污染物研究的一半左右,但总体而言,微观污染物的生物毒性和健康风险尚不明确。理论上讲,只要微塑料的尺寸足够小,无论其本体还是其吸附的有害物质,都可能会通过某种途径进入到生物体的器官、组织甚至细胞当中,对健康造成威胁。但学界仍需要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珀金埃尔默提供一整套针对食品微塑料方案,包括针对食品中微塑料的检测,红外定性、原位表征等,还有针对食品微塑料的从分子到细胞到活体,从试剂到仪器到数据分析的毒理学整体解决方案,让您的研究更具体系化与说服力。 识别下方二维码 获取更多珀金埃尔默微塑料方案
-
有关UCSF DOCK6、AUTODOCK 与AUTODOCK VINA对接准确率的探讨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以下是我司精选的微信群聊天记录,想加入微信学术交流群的朋友,请在公众号“殷赋科技”首页输入“加群”,验证后入群。 1 A:有没有关于主流对接软件的横评的综述啊,我看很多CNS级别的文章也在引用autodock还有vina,对接的准确与否一般是怎么定义的呢? 殷赋科技:这样的文章(文献)有很多,到pubmed搜一下就有了。之前群里有人发了一篇文章,说到vina的准确率比dock6高。我对此持怀疑态度。我只凭经验判断,没有重现过人家的结果,也没有去仔细研究人家的研究过程。 有两个方面,我认为dock6更好: 1、做过不少体系,dock6的结果更接近晶体构象或者能够解释实验现象,而vina则不太行。比如,我以前在做教程的时候,同一个PDB蛋白用dock6只产出少量(经常是一两个)pose结果,且第一个(也就是打分**的)结果与实验晶体结构非常一致,而用vina则产生很多结果,没有一个好的。当然,并不是说vina对所有体系都没有好结果,只是我自己做的多了,渐渐发现dock6明显更可靠。这个比那些测评更实际。 2、dock6的打分与实验活性的相关性能够达到0.9,vina做不到,可能也就0.5。 A:0.9?这么高,可以啊,有文章发表这个结果吗? 殷赋科技:少量化合物可以做到。 A:我查的都比较老了,有一篇13年的横评,还有一篇比较新的18年JCIM的综述里我没有dock6。文章里gold的结果是比较好的,我不知道是不是dock6有别的名字。 B:我也用过autodock,个人也觉得精度不太高。。。 殷赋科技:dock6通常写作DOCK6或者UCSF DOCK6,以下只是最近做的结果。我做的这个结果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研究结合模式和猜测机理解释实验现象的情况下反复调试出来的。它不光是打分数据好看,而且能够完美解释现象。就差客户做实验验证了。 殷赋科技:你这篇文献没有dock6。另外,这是虚拟筛选,跟结合模式预测有些不同。虽然都是对接,但是处理方式不同。虚拟筛选是对大量化合物进行对接,那么,这些化合物能否精细处理,结构有没问题,这是个问题。
-
心肌标志物--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心肌标志物--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 关于GDF: 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属TGF-β超家族远成员之一,在合成过程中先形成前体蛋白,蛋白裂解释放N-端多肽后成为GDF-15的成熟形式,再以25kD的二聚体形式分泌到血清中。由于其首次在激活的巨噬细胞中发现,且正常情况下在胎盘的表达水平较高,因此又称巨噬细胞抑制因子(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1,MIC-1)、胎盘转化生长因子-β(Placental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PTGF-β)。健康人中,GDF-15在除胎盘以外的组织中表达水平极低;病理情况下,如炎症、肿瘤、心血管疾病时,GDF-15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正常生理条件下GDF-15在心脏几乎不表达,在出现心血管损伤如压力过剩,心力衰竭、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等条件下,血清GDF-15水平显著升高。 临床应用: 评价和诊断慢性心力衰竭 评估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后 为其它血清学生物标志物增加预测信息,有益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产品特征: GDF抗体纯度:≥90%(SDS-PAGE) 抗体活性:间接ELISA,效价大于1:10万。 GDF抗原纯度:≥95%(SDS-PAGE) 抗原活性:ELISA检测体系中与GDF15抗体反应良好。 相关产品: 产品编号 产品名称 备注 CTA-GDF-01 GDF单抗 液体 CTA-GDF-02 GDF单抗 液体 CTA-GDF-03 GDF 抗原 液体 CTA-9024 蛋白稳定剂(干粉) 粉末 CTA-9020 阻断剂 液体 郑州赛图康生物(CTAbio)科技有限公司 Zhengzhou Cell To Antibody&Antigen Biotech.Co.,Ltd 十年匠心沉淀,因为专业更愿专注 国产IVD生物原材料专业供应商 郑州赛图康生物(CTAbio)科技有限公司 Zhengzhou Cell To Antibody&antigen Biotech.Co.,Ltd 地址:郑州市中州大道西、长江东路南正商汇都中心B座24楼(中国农科院郑州所隔壁) 办公电话:0371-65366768 公司微信公众号:C
-
探秘细胞程序性死亡之其二-细胞自噬工具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前情回顾:探秘细胞程序性死亡1——细胞凋亡及检测工具大盘点 就像我们会打扫以保持房间整洁一样,细胞也演化出了一系列“清洁”机制,来维持有序的生命活动。自噬(autophage)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 自噬于上个世纪60年代被发现,但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还是在1990年代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做的相关研究。大隅良典也因此获得了201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大隅良典研究的是酵母的细胞自噬机制,经过20多年的研究,在酵母里已经发现了34种与自噬有关的基因。那么自噬到底是什么?自噬就是细胞自己降解自己结构的过程,即把一些暂时用不上的零件,拆解变成最小的模块,然后重新组装成自己需要的东西。在植物细胞和酵母细胞里,自噬在液泡中发生,而在动物细胞里,自噬在溶酶体里发生,从一个蛋白质到整个细胞器,都是可以降解的。 细胞自噬的分类: 自噬是细胞内分解代谢的一种途径,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我们熟知的途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细胞自噬其实分为三种方式,这是根据如何“打包”物质和如何运送物质来划分的。 第一种叫巨自噬(macroautophagy),顾名思义就是自噬体比较大,用细胞膜或者其他的双层膜去把那些不想要的东西包裹起来,然后和溶酶体融合。 第二种叫微自噬(microautophagy),顾名思义就是自噬体比较小,溶酶体或者液泡直接用自身去吞噬那些需要降解的东西,也许是细胞器,也许是蛋白质。 第三种叫分子伴侣介导自噬(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是指分子伴侣将细胞内的蛋白质先从折叠状态恢复为未折叠的状态,再放到溶酶体里。 自噬的关键过程: 自噬5大关键过程:(1)自噬泡(phagophore)的形成:(2)Atg5-Atg12-Atg16L复合物形成并与自噬泡融合;(3)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 light chain3,LC3)由可溶解形式(LC3-I)转变为脂溶形式(LC3-II),与自噬泡结合形成自噬体。(4)自噬体捕获需降解或清除的蛋白质、细胞器
-
双人源化小鼠的基因功能简介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秋天匆匆离去,冬天的脚步近了,但是每周的产品可是必不可少的呦,今天将为大家带来的是B-hPD-1/h4-1BB双人源化小鼠,绝对纯自家生产,工艺精湛,用着放心哦!言归正传,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4-1BB基因功能简介 TNFRSF9(TNF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9)为TNF受体超家族成员,也称为CD137或4-1BB,主要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表面。通过连接其配体CD137L或利用激活型CD137单克隆抗体激活CD137,既能提供共刺激信号激活T细胞,使T细胞活化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同时它介导的共刺激信号能够诱导抗原提呈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许多实验表明干预CD137共刺激途经可以调节T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产生抗肿瘤免疫作用,为肿瘤免疫**提供了新的靶点。 基本信息 打靶策略 表型分析 B-hPD-1/h4-1BB小鼠蛋白表达分析 结果显示:在C57BL/6小鼠中可检测到m4-1BB+细胞。在B-hPD-1/h4-1BB纯合鼠中,可检测到h4-1BB+细胞。 结果显示:在C57BL/6小鼠中可检测到mPD-1+细胞。在B-hPD-1/h4-1BB纯合鼠中,可检测到hPD-1+细胞。 脾脏免疫细胞分型 流式细胞术检测野生型C57BL/6小鼠和B-hPD-1/h4-1BB小鼠(n=3)脾脏中免疫细胞分型,结果显示:纯合B-hPD-1/h4-1BB小鼠免疫细胞分型与野生型小鼠相似。说明其T、B、NK、DC、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分化未受到PD-1和4-1BB基因人源化的影响。 脾脏T细胞分型 流式细胞术检测野生型C57BL/6小鼠和B-hPD-1/h4-1BB小鼠(n=3)脾脏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亚群比例。结果显示:纯合B-hPD-1/h4-1BB小鼠与野生型C57BL/6小鼠淋巴细胞亚群有相似分布,说明其T细胞分化未受到PD-1和4-1BB基因人源化的影响。 血液免疫细胞分型 流式细胞术检测野生型C57BL/6小鼠和B-hPD-1/h4-1BB小鼠(n=3)血液免疫细胞分型,结果显示:纯合B-hPD-1/h4-1BB小鼠免疫细胞分型与野生型小鼠相似。说明其T、B、NK、DC、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
-
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术详解 Ⅱ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 上节我们讲到——相干拉曼散射(CRS)显微术是一种基于分子化学键振动的成像手段。相比于荧光光谱,拉曼光谱具有窄得多的谱峰宽度(图 1),可以选择探测的分子种类将更多,特异性也更高。例如,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脂质和核酸等具有各自的拉曼光谱特征,利用 CRS 可以在无需染色/标记的前提下对它们进行区分成像。 ” 但脱离应用的理论就像浩渺星海中失去坐标的飞船,空得一身高强本领却无处发挥。因此,秉承上节所述的相干拉曼显微术的基本原理,本小节将围绕快速病理检测、生物代谢和药物运输三个典型方面详细展开免标记相干拉曼显微术的应用,为这艘“神州飞船”的前行指引明灯。 ▲图 1. 常见生物组分和分子的拉曼光谱 快速病理检测: 病理检测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现有的病理检测方法需要经过活检(或手术)取样、固定、切片、染色等一系列繁杂过程,往往耗时几天,无法实现术中实时诊断。术中冰冻往往也至少需要半个小时,而且诊断准确率不高。基于生物组织内源性光学信号的成像方法有望快速提供组织病理学信息,辅助术中诊断。 2013 年,季敏标教授在哈佛大学谢晓亮教授课题组学习期间利用 SRS 显微镜实现了在脑胶质瘤小鼠模型活体中原位实时地探测肿瘤边界[1],之后在离体人脑肿瘤手术标本中实现无标记病理诊断[2]。归国后,季教授课题组在复旦大学搭建了结合了 SRS、SHG 和 TPEF 的多模态非线性光学成像系统,可同时获取脂质、蛋白、胶原纤维三个通道的图像。在近期一篇文章中,季教授不仅在喉癌组织切片层面展示了 SRS 和传统病理 HE 染色的高度一致性(图 2),并且通过对喉癌术中新鲜组织的成像,累计了数万份图像数据,最后基于搭建的 34 层残差卷积神经网络(ResNet34)进行图像训练识别,获得了近乎 100%准确率的肿瘤与正常组织的鉴别效果[3] 。 由于 SRS 继承了自发拉曼的光谱特性,使其能够在高光谱扫描时得到重要的谱学信息。在对阿尔兹海默(AD)研究的过程中[4] ,发现错误折叠的淀
-
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经典测定方法之平衡透析法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药物在血浆中会不同程度地与血浆蛋白结合,其结合的程度能够影响药物的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进而会影响药物的药效学行为。一般来说,药物在吸收进入血液之后,仅游离的药物能够到达作用部位,产生药理学活性。平衡透析法是基于药物结合的平衡原理来测定药物游离浓度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研究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经典方法。 研究发现蛋白质的重要生理和药理功能都需要有药物小分子的参与,药物小分子通过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或者抑制蛋白质功能的实现,尤其是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会影响到药物的生物学活性。因此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对于药物研发较为重要。 1、平衡透析法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是药物在动物体内重要的药理学参数之一,影响着药物体内游离浓度进而影响药物的处置过程。高等动物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研究已得到长期的发展。平衡透析法可以测定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该法是用透析膜将蛋白质溶液与缓冲液分隔开,建立在两者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只有分子量小的药物小分子可以通过。透析的动力是扩散压,扩散压是由横跨膜两边的浓度梯度形成的。透析的速度与膜的厚度、透析的小分子溶质在膜两边的浓度梯度及透析温度等因素有关。平衡透析法能够直接测出为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小分子的数量,这是分析蛋白与小分子物质结合的关键,从而能够求出结合位点数及结合常数。 2、血浆蛋白结合率对药物的作用 各种药物以一定的比率与血浆蛋白结合之后,在血浆中会同时存在结合型与游离型两种类型,游离性药物具有药物活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会成为结合型药物,暂时失去药理活性,并且储存于血液中,起到药库的作用,对于药物作用及其维持时间长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体内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药效平稳。结合率低的药物体内消除快,同时作用时间短,药效有很大的波动。 药物内源性性化合物也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发生竞争性置换作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联用时,可相互竞争血浆蛋白的结合部
-
基因敲除的不简单-论p53基因的重要性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p53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p13,全长16-20kb,含有11个外显子,转录2.8kb的mRNA,编码一种分子量为43.7KDa的P53蛋白质,是一种核内磷酸化蛋白。因蛋白条带出现在Marker所示53KDa处,命名为P53。p53基因是人体一种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具有控制其众多靶基因的不同集合的功能(图1),如参与细胞周期调节和凋亡、基因扩增、DNA重组、DNA修复等。 图1 p53控制广泛和灵活的网络[1] p53网络有各种各样的调控因子调控p53的活动,而p53反过来又控制着许多不同的生物学过程。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基因,每条线代表一个交互反应。p53的激活需要多种信号通路(蓝线),同样的p53也会影响多种信号通路(红线)。 p53基因与多种肿瘤发生都有一定相关性,在所有恶性肿瘤中,50%以上会出现该基因的突变(图2)。 图2 p53在癌症中的肿瘤抑制作用[2] p53蛋白在人类癌症中具有肿瘤抑制作用。近50%的癌症类型发生p53突变。突变型p53等位基因的遗传可以使人类患上Li-Fraumeni癌症综合征。p53失活的小鼠百分百会发生癌症。 科学研究中通常采用基因敲除鼠模型来研究基因的功能,模拟疾病的发生,寻找发生机制。那么p53基因敲除小/大鼠后,会与哪些疾病发生有关呢? 1.恶性纤维组织肉瘤 通过TALEN技术构建了p53基因敲除大鼠模型(在p53基因外显2设计TALEN 结合位点(图3),通过PCR及测序验证,以高阳性率获得p53基因敲除大鼠模型),p53基因敲除纯合子大鼠的腹腔出现恶性纤维组织肉瘤,肿瘤组织累及肝脏、膀胱及胰腺。 图3 p53基因敲除大鼠TALEN结合位点[3] 2.系统性炎症 对分离出的Trp53+/+乳腺癌细胞,通过CRISPR/Cas9技术靶向敲除p53,并将p53-KO组与对照组的细胞原位移植到同基因野生型小鼠体内,然后检测移植后小鼠中性粒细胞的含量。结果发现,p53-KO组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实验结果表明,乳腺癌细胞中p53的缺失是癌症诱发的全身性中性粒细胞炎症的核心驱动事件。 图4 乳腺肿瘤中p53
-
淀粉样蛋白β损害TOM1介导的IL-1R1信号传导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淀粉样蛋白β损害TOM1介导的IL-1R1信号传导 白介素-1β(IL-1β)介导的细胞反应缺陷导致阿尔茨海默病(AD)。为了阐明与其发病机制相关的机制,我们通过关注IL-1β受体-1的负调控因子Myb1(TOM1)的靶标,研究了与IL-1β炎症反应终止有关的分子事件。(IL-1R1)。我们首先显示,与相应的对照相比,人AD海马和AD小鼠模型的大脑中TOM1稳态水平降低。实验上降低TOM1会影响小胶质细胞活性,显着增加淀粉样β的水平,并损害认知,而提高其水平具有**作用。 这些数据表明,TOM1信号通路的修复代表了脑炎性疾病(例如AD)的**目标。对免疫系统中与年龄相关的变化的更好理解将使我们能够制定疗法来限制炎症的有害方面,其更广泛的目的是大幅减少罹患AD的人数。 免疫反应的强度,类别和持续时间需要严格控制,以防止分子和细胞损伤。尽管在年轻健康的个体中炎症是自限性的,但老年受试者的免疫系统紊乱可能导致轻度慢性炎症状态。在大脑中,这种过程在几乎所有与年龄有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病(AD))中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重要性。主要由于其在从质膜和周围环境中摄取分子的作用而闻名的内体系统,越来越被认为是调节炎症反应的关键组成部分。例如,以最终溶酶体的降解为最终目的地的促炎性受体的贩运和分选在配体刺激后的信号下调中起重要作用。 在众多炎症途径中,白介素-1β(IL-1β)信号通路在AD中起着关键的致病作用。IL-1β在AD患者的脑,脑脊液和血浆中上调,直接影响病理发展。先前的数据表明,IL-1β水平的最初增加与细胞内Aβ的积累有关,并且发生在幼小的3xTg-AD小鼠的任何明显的神经胶质细胞活化之前,这表明神经元中两个事件之间存在关联。IL-1β及其受体白细胞介素-1受体-1(IL1-R1)的主要表达位点是海马体,暗示了其在调节海马记忆功能中的潜在作用。大脑中这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升高对空间记忆的巩固和海马依赖性背景任务具有有害作用。IL-1β损害突触小体中的长期增强(LTP),并且由于IL-1受体亚
-
光合作用水解放氧的结构基础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系统II核心复合体接受来自外围捕光复合体II(LHCII),次要捕光复合物叶绿素结合蛋白(CP29、CP26和CP24))的激发能,以诱导称为P680的特殊叶绿素发生电荷分离,实现光能到电能的转化。这一复杂的光物理过程是由PSII的许多蛋白质亚基和各种辅助因子,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一个Mn4CaO5簇、一个血红素、质体醌和脂质体共同完成的。目前比较常见的说法是PSII核心蛋白复合体发生电荷分离后会将电子传递给脱镁叶绿素(Pheo),PSII核心复合体会形成“电子陷阱”,进而PSII的另一个特征功能特性发挥作用,通过Mn4CaO5簇蛋白诱导水氧化反应从水分子中夺取电子。PSII核心复合物的电子传递给原初电子受体,并从原初电子供体H2O中获取电子,实现了光合电子传递的起始步骤。为了更好的理解电子传递链的起始过程,本文将从放氧复合体的结构模型展开,希望能给广大读者以新的启示。 光合放氧的高等植物和藻类PSII都有放氧复合体结构。1998年H. Schiller 等人用X射线吸收光谱研究了高等植物(菠菜)和单细胞绿藻(Scenedesmus obliquus )PS II处于暗稳定状态(S1-state)结构,其中一个发现就是绿藻和高等植物的PS II锰簇复合物的结构和取向高度相似或完全相同。 放氧复合体工作时存在中间体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ALLEN和Franck发现在黑暗中光合机构接受单次闪光并不释放氧气。在之后的1965-1969年间P.Joliot通过改进的极谱技术对这种放氧失活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认识到放氧失活现象为光化学产生的中间体稳定性有限。1970年,Kok,B.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分离的叶绿体在弱光和闪光下的氧气释放,分析光和氧气释放,中间体及其在黑暗中衰变的关系,得出闪光总是产生与前体或氧气相同数量的氧化当量。每个光化学中心在稳态光合作用中存在的不稳定前体当量数= 1.2。四个光化学过程形成的氧化当量的协同作用基本上发生在各个反应中心,最终的O2释放步骤是一个量子过程。数据与线性四步机制吻合,在该线性四步
-
论大部分实体瘤患者CAR-T临床试验为何只有一半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CAR-T疗法在恶性血液肿瘤中展现出的强大实力,使其逐渐成为近年来最有前景的肿瘤免疫疗法,然而血液肿瘤(非实体瘤)仅仅是众多癌症中较小的一部分,如2019年最新的全球癌症数据指出:约90%的癌症发病率都是由实体瘤引起,但关于实体瘤的细胞**临床试验却很少。 如下图所示:2019年发表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的数据,自1993年开始的所有细胞**试验中,只有一半是针对实体瘤(1203项中有596项)(图1)。 图1. 实体瘤和血液肿瘤的细胞**试验比较 如表1,大部分细胞**临床研究都集中在少数癌种,如黑色素瘤(79项)、脑癌和中枢神经系统癌(75项)、肝癌(57项),而发病率较高的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都相对较少[1]。这些趋势表明,与血液肿瘤相比,细胞**实体瘤才是抗癌的主战场,同时面对的挑战也更大。 表1. 596例实体瘤试验的总结 CAR-T疗法在实体瘤中的挑战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两款CAR-T产品获批上市,且都是在血液肿瘤领域。而CAR-T在实体瘤上的临床疗效,远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实体瘤的细胞疗法存在不少难点,如不同类型实体瘤的异质性大、缺乏独特的肿瘤相关抗原作为CAR-T靶点、T细胞无法有效归巢到肿瘤部位、CAR-T细胞持续性不够以及肿瘤内复杂的微环境对免疫有抑制作用。具体以下: 1.强大的免疫抑制微环境 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TIME)代表了实体瘤的复杂生态系统,涉及免疫细胞,癌细胞,基质细胞,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TIME形成高度免疫抑制的环境促进肿瘤增殖、存活和转移。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癌症相关的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和肿瘤细胞都可以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抑制性代谢产物的产生,刚性细胞外基质导致的迁移失败,抗原呈递不佳,长期T细胞受体(TCR)信号及肿瘤细胞和基质细胞的抑制性受体表达都可能对免
-
雄狮觉醒-抗体与Fc受体、补体的结合反应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一眨眼已经到了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大家年初的愿望是否早已实现了呢?相信大家这一年里,一定取得了更多的研究成果,变得更加睿智成功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见一个人,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呢?我们的抗体遇到了呢,它遇到了受体和补体,变成了更优秀的自己,发挥了更大的作用,那么他们的相遇到底是怎样一场美丽的邂逅,又是如何在共同的努力下发挥着更大的光和热呢?下边,大家和小编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吧! 期许遇见你 我有一个梦想--抗体 抗体就是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是具有抗体(Ab)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分子相似的球蛋白。一般是由两条相同的轻链和两条相同的重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肽链结构,抗体可以分为五类,即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和免疫球蛋白E(IgE),是由可变区Fab和与恒定区Fc两部分组成,其中Fab可以结合抗原,Fc可与Fc受体结合。以IgG为例来说,平时IgG游荡在血液中,与免疫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会发挥功能刺激免疫细胞,抵御入侵的病原体。所以,每个抗体心中都有一个梦想:遇见自己的Fc受体,开始自己一生的征程! 五种抗体亚型结构示意图 等一个未知的抗体--Fc受体 Fc受体是细胞膜表面能与IgFc片段结合的受体。与不同的免疫球蛋白(IgA、IgE、IgM和IgG)结合的受体统称为FcRs,它参与调节和执行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一般来说,FcRs连接特定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和先天性免疫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触发的效应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促炎反应和调节机体免于组织损伤有密切关系[1]。与抗体的Fc段结合后激活信号通路,免疫细胞会开始进行一系列免疫反应,例如:产生抗体的细胞限制因子、炎性因子或者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等杀伤靶细胞。所以每个免疫细胞上的Fc受体,终其一生,都在等一个不知道会不会来的抗体。 抗体的Fc受体[2] 寻找人生的方向--
-
GeneCopoeia基因克隆技术相关研究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与PCR、qPCR等技术一样,作为分子实验室必备手段,分子克隆技术被广泛用于多样的基因功能研究。所谓分子克隆指的是在体外将核酸分子插入病毒、质粒或其他载体分子,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使之进入宿主细胞内并获得持续稳定增殖能力和表达。 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经典的T4 DNA连接酶介导的TA克隆及粘性末端克隆,第二阶段为基于DNA修饰酶的LIC系列克隆,第三阶段为基于DNA重组酶的Gateway克隆及一步法克隆。 基于T4 DNA连接酶的克隆 本系列克隆使用的酶类为:T4 DNA连接酶。 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对目的片段和载体识别并切割出相同的粘性末端,用于碱基互补配对。 T4 DNA连接酶:可以催化目的片段和载体最后一位碱基上的5’磷酸基团和3’羟基形成磷酸二酯键,以实现将目的片段和载体连接成环状质粒。 根据是否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可分为平末端克隆/TA克隆和粘性末端克隆。 基于DNA修饰酶的克隆方法 本系列克隆使用的酶类为:T4 DNA聚合酶 T4 DNA聚合酶具有3'→5'核酸外切酶活性和5'→3' DNA聚合酶活性。缺乏dNTP时,表现为3'→5'核酸外切酶活性,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产生单链的DNA粘性末端;加入某一单独dNTP,3'→5'核酸外切酶活性和5'→3' DNA聚合酶活性平衡,掺入与切割动态平衡,切割终止。因此,T4 DNA聚合酶为基础的克隆方法的关键是目的基因和载体间需要有一定数量的重叠序列。 基于重组酶的克隆方法 Gateway克隆法——本系列克隆使用的酶类为:λ整合酶Int、λ切除酶Xis、大肠杆菌IHF因子。 该技术需要四个特异性重组位点(attB、aatP、attL、attR),引导发生两个特异性重组反应(BP反应和LR反应)。BP反应:将目的基因克隆进入入门质粒。使用到的酶为Int和IHF。LR反应:将入门质粒中的目的基因转移到终载体中,获得表达载体。使用到的酶为Int、IHF及Xis。表达载体若带有attR位点,则带有attL位点的入门克隆便可以与之发生LR反应,进而将入门克隆的目的基因转移到不同类型的表达载体中
-
为什么纯水标准对硅的含量有要求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目前比较通用的纯水标准包括ISO 3696-1995、ASTM D1193-2011、GB6682-2008、GB/T33087-2016、GB/T11446-2013。这些标准都明确规定了超纯水的硅含量要低于一定的值,不同纯水级别对硅含量的要求见表1。 表1 不同纯水级别对硅含量的要求 为什么要检测超纯水中硅的含量? 1、硅的来源广 硅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在地壳中的原子百分含量为16.7%,以石英砂和硅酸盐的形成存在。土壤、黏土和砂子是天然硅酸盐岩石风化后的产物,可以说,硅无处不在。纯水的进水一般都来源自来水,自来水中溶解了部分来源丰富的硅酸盐。有人会说,Na+、Cl- 来源更广,为什么还要检测Si呢?那是因为硅酸是一种非常弱的酸,pKa为9.5,在水中不易电离,不能通过常规的水纯化技术有效地除去。 2、应用需求高 在电子工业用水和进行ppt级的痕量分析实验用水都要求将超纯水的硅含量降到最低。在半导体/FPD工艺中,超纯水中硅的浓度会给产品精度、成品率和原材料利用率带来很大影响。在进行ppt级的痕量分析中,硅作为一种弱电离离子,其含量的变化对电阻率的影响甚小,所以不容易被发觉。 在现有纯化技术中, RO对硅的去除率可以达到80%,EDI对硅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9%[1]。用带有EDI模块的纯水机更适合为硅含量要求高的实验供水。 3、硅是评价水机纯化性能的重要指标 (1)硅是评价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效果的重要依据 离子交换树脂与硅的交换效率极易饱和,所以,硅是体现纯水机纯化柱质量好坏的标准之一。常规超纯水机离子交换树脂在寿命期内,硅是合格的。但是,在耗材使用接近末期,硅是最先穿透离子交换柱进入产水的离子,在电阻率急剧下降前,就会出现这种硅穿透现象。在纯化柱将被耗尽的最后时刻,大量的硅会在短时间内溶出到产水中。 而且,硼穿透离子交换树脂也与溶解硅有很大的关联[2]。如果水机的纯化柱吸附效果差,是很难保证水中的硅离子被去除。 (2)硅是水机纯化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 检测超纯水的硅含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