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技术中心
离子色谱仪介绍以及应用!

离子色谱仪介绍以及应用!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离子色谱仪介绍以及应用!   工作原理 分离的原理是基于离子交换树脂上可离解的离子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溶质离子之间进行的可逆交换和分析物溶质对交换剂亲和力的差别而被分离。适用于亲水性阴、阳离子的 例如几个阴离子的分离,样品溶液进样之后,首先与分析柱的离子交换位置之间直接进行离子交换(即被保留在柱上),如用NaOH作淋洗液分析样品中的F-、Cl-和SO42-,保留在柱上的阴离子即被淋洗液中的OH-基置换并从柱上被洗脱。对树脂亲和力弱的分析物离子先于对树脂亲和力强的分析物离子依次被洗脱,这就是离子色谱分离过程,淋出液经过化学抑制器,将来自淋洗液的背景电导抑制到*小,这样当被分析物离开进入电导池时就有较大的可准确测量的电导信号。  离子色谱仪基本构造 和一般的HP LC 仪器一样, 现在的离子色谱仪一般也是先做成一个个单元组件, 然后根据分析要求将各所需单元组件组合起来。*基本的组件是流动相容器、高压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此外,可根据需要配置流动相在线脱气装置、自动进样系统、流动相抑制系统、柱后反应系统和全自动控制系统等。 离子色谱仪的工作过程是: 输液泵将流动相以稳定的流速( 或压力) 输送至分析体系, 在色谱柱之前通过进样器将样品导入, 流动相将样品带入色谱柱, 在色谱柱中各组分被分离, 并依次随流动相流至检测器, 抑制型离子色谱则在电导检测器之前增加一个抑制系统, 即用另一个高压输液泵将再生液输送到抑制器, 在抑制器中, 流动相的背景电导被降低, 然后将流出物导入电导检测池, 检测到的信号送至数据系统记录、处理或保存。非抑制型离子色谱仪不用抑制器和输送再生液的高压泵, 因此仪器的结构相对要简单得多, 价格也要便宜很多。   离子色谱仪工作流程 大概流程:高压输液泵将流动相以稳定的流速(或压力)输送至分析体系,在色谱柱之前通过进样器将样品导入,流动相将样品带入色谱柱,在色谱柱中各组分被分离,并依次随流动相流

雷帕霉素生物活性及实验方法

雷帕霉素生物活性及实验方法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雷帕霉素是一种特异性的mTOR抑制剂,IC50为0.1nM In Vitro:雷帕霉素抑制HEK293细胞内源性mTOR活性,IC50为0.1 nM,比iRap和AP21967更有效,IC50分别为5 nM和10 nM [1]。 雷帕霉素通过诱导自噬发挥其对恶性神经胶质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并且表明在恶性神经胶质瘤细胞中PI3K / Akt信号传导途径的破坏可以极大地增强mTOR抑制剂的有效性。 雷帕霉素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所有三种细胞系中的细胞活力,但它们的敏感性变化。 T98G,U87-MG和U373-MG细胞的IC50水平分别为2 nM,1μM和>25μM[3]。   In Vivo:雷帕霉素(i.p,1.5 mg / kg)**几乎完全可以防止7天和14天跖肌重量和纤维大小的肥大增加[4]。 每天用雷帕霉素(2mg / kg体重,腹膜内注射)**WT或LS / +小鼠4周,然后每周注射相同剂量另外4周。 雷帕霉素处理的LS / +小鼠心脏的异常胎儿基因表达谱显着逆转[5]。   Kinase Assay:将HEK293细胞以每孔2-2.5×10 5个细胞接种于12孔板中,仅在DMEM中血清饥饿24小时。 将细胞模拟处理或用雷帕霉素(0.05-50nM),iRap(0.5-500nM)或AP21967(0.5-500nM)在37℃处理15分钟。 在37℃下将血清加至终浓度为20%,持续30分钟。 裂解细胞,通过SDS-PAGE分离细胞裂解物。 将分离的蛋白质转移至PVDF膜,并用针对p70 S6激酶的Thr389的磷酸特异性一抗进行免疫印迹。 使用ImageQuant和KaleidaGraph [1]分析数据。  MCE尚未独立确认这些方法的准确性。 它们仅供参考。   Cell Assay:HL-60,NB4,U937,KG-1和K562细胞常规传代于RPMI-1640中,补充有10%热灭活的FBS,2 mM L-谷氨酰胺,50 U / mL青霉素和50μg/ mL链霉素。 在37°C下,5%CO2加湿的气氛。 对于实验,通过离心收获指数生长的细胞,并重悬于含有10%FBS的新鲜培养基中。 在各种浓度的DMSO或1μMATRA存在下,在BD Falcon六孔板中以2×10 5 / mL的初始细胞密度接种细胞。 在分化剂之前20分钟加入雷帕霉素(20nM)。 在第2天,向每个孔中加入0.3mL新鲜培养基。 通过台盼蓝排除法测定活

身体的防火墙——非“免疫系统”不可

身体的防火墙——非“免疫系统”不可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图1. 提高免疫力,轻松抵抗病毒入侵[1]    冬日已至,此刻的小编好想吟诗呢,咳咳咳...不能跑题,正事要紧....    寒冬时节,无论是在大雪纷飞的北国,还是料峭清冷的南方,试问有多少小伙伴已经拜倒在流感的“魔爪”之下了呢?瞅瞅那些依旧吃嘛嘛香,健壮如牛的 “铁人”们,只叹自己的 “防火墙”-免疫系统为何如此薄弱,连个小小的细菌病毒都干不过!    其实吧,人体的免疫系统总是在与致病源做“马拉松式”的斗争,以阻止其对人体的危害。每分钟生产数以百万计的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自然的杀伤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它们时刻要产生多种免疫因子及分泌大量抗体对付人体的内外之敌!于正常人而言,免疫力是人体抵御疾病不可崩溃的防线,但对身患肿瘤的人来说,免疫力的高低决定肿瘤患者寿命的长短[2]。     接下来,请大家跟随小编魔鬼的步伐,一起去探索“免疫系统” 中的奥妙吧!!!   图2. 图片来源于网络[3]     免疫系统是我们身体的一种防御系统,为我们的身体健康“站岗放哨”。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分子组成。它拥有一双厉害的“火眼金睛”,不仅能在身体复杂的结构中找到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还能给它们来个“迎头痛击”,让它们伤害身体的计划无法得逞。 图3. 免疫系统分类简图[4]     免疫系统的家庭由“免大”和“免二”两兄弟组成[5]。“免大”的本名叫先天性免疫系统,它是跟人们一起出生的,简单说来,就是通过皮肤、黏膜等为身体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物理屏障,从而防止病原体侵入。这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这样的“铜墙壁垒”把很多病原体阻挡在身体之外。     当然病原体不会永远吃“闭门羹”,在同免疫系统的斗争中,也会出现更厉害的角色。免疫系统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再被攻击的过程中,建立了另一只强大的军队,它们不仅能辨别出敌军身份,还能“对症下药”,捍卫身体的健康,这就是“免二”,本名叫后天性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先天性免疫反应而被激活。在这一层防御中,免疫系

显微注射技术:跨越百年的不老传奇

显微注射技术:跨越百年的不老传奇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江湖寒,刀锋冷,人断肠。问世间江湖,几许清醒,几许梦寒?狂歌以后,路遥遥,风沙厉!                                     ——古龙 时光荏苒,岁月穿梭,现已是公元2019年,回望2018,请允许小编以这古龙先生之词怀金庸先生之作。2018,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生命科学领域可谓是悲喜交加,前有科学家利用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胚胎发育过程助力生命医学研究,后有饱受争议的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1],科学的脚步以超乎人类想象的速度,始终如一的前进着。 在新的一年里,小编由衷的祝福各位小伙伴能够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勇往直前,无问西东! 好了,言归正传,今天小编要给大家科普一项跨越百年的神技能-显微注射。话不多说,先来一组图给大家提提神儿(图1): 图1.显微注射发展史[2] 哈,小伙伴们是不是有点小惊讶? 显微注射都这么大岁数了!没错,正如大家看到的,从1904年第一台微注射装置问世以来,历经体外对小鼠受精卵、囊胚、前核的显微注射,再到后续的基因敲除小鼠以及灵长类动物克隆的诞生,距今已走过一个多世纪了。显微注射及其微操纵技术在医学概念与技术突破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截止到目前,至少有5项与显微注射密切相关的突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详见图2。[2] 图2.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2] 说到这,想必小伙伴们已经知道了显微注射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它的存在对科学研究的重大影响,下面随小编进一步了解下显微注射技术吧![2] 显微注射技术概念及原理 显微注射法(Microinjection)简单来讲就是利用管尖极细的玻璃微量注射针,将外源基因片段直接注射到原核期胚或培养的细胞中,然后由宿主基因组序列可能发生的重组、缺失、复制或易位等现象而使外源基因嵌入宿主的染色体内,用以研究供体物的功能或者获得转基因动物的技术。[2-4] 显微操作系统工作站 显微注射说着是挺简单,实际上对于实验设备要求那是相当的高,必须配备一组高精密的显微操作系

基因检测领域六大最新进展-中国微生物菌种查询网

基因检测领域六大最新进展-中国微生物菌种查询网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基因检测领域六大最新进展-中国微生物菌种查询网 1. MIT与哈佛大学“多基因风险评分”技术可预测5种严重疾病的风险      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的科学家表示,他们已经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筛查工具,它可以预测乳腺癌,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心房颤动和炎症性肠病的风险。识别这些高风险人群,有利于提供个体化的预防性护理。Broad团队与麻省总医院(MGH)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已有的五种病症和基因突变的数据来评估疾病风险的方法。对于每种疾病,他们使用算法将所有相关的基因突变组合成一个单一风险评分。然后,他们从英国生物银行存储的超过400,000人中获取基因组数据,并使用这些算法预测每个人患这些疾病的风险。这项名为“多基因风险评分”的技术发现,在英国生物银行库中,8%的人的冠状动脉疾病风险比其他人高三倍。它还发现,生物库中1.5%的人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了三倍。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  2. GeneNews和LifeX™合作,推进“液体活检”早期癌症诊断技术临床应用      8月15日,液体活检领域的创新公司GeneNews Limited宣布与总部位于匹兹堡的LifeX™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合作推进多种专有的早期癌症诊断医疗应用,以提高患者对癌症筛查的依从性,并弥补当前癌症筛查中的诊断差距。GeneNews已经在数千名患者中测试并证明,使用简单的液体活检可以在早期检测癌症。这些测试是Aristotle™平台的一部分,该平台基于GeneNew专有的mRNA Sentinel Principle技术,可为多种疾病生成高灵敏度的多基因检测测试。GeneNews目前正在开发一种在单个血液样本中监测10种癌症的基因检测测试。 3. Natera和Fox Chase癌症中心合作,研究液体活检监测肾癌复发       近日,无细胞DNA(cfDNA)检测领域的全球领先公司Natera与美国著名的Fox Chase癌症中心达成合作,评估该公司的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产品Signatera™在监测肾癌复发方面的效果。该研究将分析从49名

稳定同位素标记 SILAC 技术实验流程简介

稳定同位素标记 SILAC 技术实验流程简介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一、SILAC概述          SILAC即细胞培养条件下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Stable isotope labeling with amino acids in cell culture,SILAC),其基本原理是在细胞培养时,采用含有轻、中、重同位素型必需氨基酸的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用于SILAC主要的稳定同位素氨基酸是Lys和Arg, 细胞在传代培养过程中同位素氨基酸将被细胞用于合成蛋白质,细胞经传代培养5-6代后,细胞的所有蛋白质将被同位素标记,等量混合标记的蛋白质后经过SDS-PAGE分离和质谱分析,通过比较一级质谱图中三个同位素型肽段的面积大小进行相对定量,同时二级谱图对肽段进行序列测定从而鉴定蛋白质。          由于SILAC标记技术是体内标记技术,几乎不影响细胞的功能,同时灵敏度高,因此其在蛋白质组学相关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比较蛋白质组学,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蛋白质与RNA相互作用等领域。   二、与体外标记技术相比,辉骏生物SILAC属于体内标记,具有以下技术优势      1、高通量,可同时鉴定并定量数百至数千种蛋白质;      2、定量精确,降低由于样品制备不同而造成的实验差异;      3、线性定量范围广;      4、灵敏度更高,蛋白质需要量明显减少;      5、标记采用的是体内标记技术,更接近样品真实状态。   三、辉骏生物SIALC技术服务流程     四、辉骏生物SILAC技术服务内容     1、细胞同位素标记;     2、样本制备与定量;     3、SDS-PAGE分离;     4、胰酶酶切后液相分离和质谱分析;     5、数据库检索;蛋白质定量分析;     6、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     7、实验报告提交。   五、送样须知     1、技术咨询:在您开始实验之前,本公司将为您竭诚提供最有效的SILAC实验设计方案,本公司提供Lys和Arg均为L、M 、H标记的氨基酸。     2、为了保证SILAC实验能顺利进行,样品寄送需满足以下要求:    基本要求:SILAC实验仅适用于能在SILAC培养基中培养的材料,具体情形请咨询本公司。    运输要求

通过NMT检测离子流揭示中国南瓜与印度南瓜的耐盐策略

通过NMT检测离子流揭示中国南瓜与印度南瓜的耐盐策略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2018年7月,华中农大园艺林学学院别之龙教授团队关于不同遗传背景南瓜材料耐盐性策略差异的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上发表题为An early ABA-induced stomatal closure, Na+ sequestration in leaf vein and K+ retention in mesophyll confer salt tissue tolerance in Cucurbita species的研究成果。牛蒙亮、陈晨、谢俊俊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别之龙、黄远为并列通讯作者。 葫芦科中南瓜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在瓜类嫁接中广泛用作黄瓜、西瓜等盐敏感材料的砧木,具有较强的限制Na+等盐害离子向地上部运转的能力,其中生产中的南瓜砧木多为中印南瓜杂合体(Cucurbita maxima × Cucurbita moschata)材料。 前期研究发现,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和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二者具有显著差异的Na+积累模式与耐盐能力(A shoot based Na+ tolerance mechanism observed in pumpkin—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for screening salt tolerant rootstocks. 2017,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18:38-47.),某些特殊的南瓜材料在维持叶片中高Na+含量的同时依然具有极强的耐盐能力,这引起了研究者对这些材料耐盐策略的兴趣,其Na+转运过程具有哪些不同寻常之处? 研究利用MIFE®(非损伤微测技术的一种,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SergeyShabala教授提供),详细对比了两类南瓜材料在NaCl胁迫后根尖、叶脉、叶肉中Na+、K+等离子的流速情况相。结果发现,相比中国南瓜,印度南瓜在NaCl胁迫下向叶脉的皮层细胞和木质部薄壁组织中转运更多的Na+避免其在叶肉中卸载。同时,盐胁迫下印度南瓜在根系和叶肉中具有更低的K+外流趋势,从而有效维持细胞内较高的K+/Na+比。 100 mM NaCl实时刺激下,叶肉细胞、叶脉、根系的K+流变化。负值表示外排,正值表示吸收。   该文章利用了非损伤微测技术比较了两类嫁接生产中常见的砧木南瓜耐盐性与Na+、K+转运模式之间的联系,是利用此类技术在植物根系、叶脉及叶肉中

云序生物环状RNA研究文章汇总

云序生物环状RNA研究文章汇总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云序生物--环状RNA研究领跑者!​ 环状RNA“一站式”服务一直以来是云序生物的主打产品,严格的质控把关、严谨的实验设计、出色的生信分析以及贴心的售后服务造就了多项世界首篇环状RNA研究文章,受到了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迄今为止,云序已经积累了超过10000例环状RNA测序的经验,样本覆盖20多个物种以及50多种疾病,客户发表文章达20篇以上,“云序制造”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科研论文当中。 表1.云序客户环状RNA文章列表 自2013年的两篇在Nature期刊上对于环状机制研究成果问世以来,对于环状RNA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地步,迅速成为RNA领域最火热的明星分子之一。环状RNA相比于线性结构的mRNA分子,具有更稳定的环状封闭结构,因此在循环体系中环状的表达量更稳定。多篇文章已报道环状RNA可行使“microRNA海绵机制”,通过竞争性的结合miRNA间接影响mRNA,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环状RNA的研究从传统的“海绵机制”逐步发展多元化,更多的呈现出功能的多样性,如结合功能蛋白、编码蛋白潜能、影响可变剪切、受甲基化调控等。无处不在的功能覆盖让环状研究备受亲睐。新年伊始,云序生物公众号将为大家优中评优,悉数云序客户部分的环状RNA研究成果. 一、云序生物医口环状RNA文章 1.世界首篇红斑狼疮性肾炎环状RNA研究(影响因子:6.4) 环状RNA作为一种新发现的非编码RNA,在多种组织及疾病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然而关于其在红斑狼疮性肾炎中的研究鲜有报道。红斑狼疮性肾炎作为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云序携手中国医科大学周华主任团队在Cell子刊“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通过全转录组测序构建了该疾病的环状RNA表达谱,并从313条差异表达结果中挑选感兴趣的环状RNA--CircHLA-C。前期,作者发现miR-150在该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生信预测结果显示该环状能够通过竞争性吸附miR-150。 查看往期解析  2. 世界首篇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的区别和关联成像进展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的区别和关联成像进展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三者简要区别和系统关联最新进展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是目前科研领域用的比较多的成像系统。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系统关联应用成为一个趋势,本文简单整理一下各种显微镜的区别及关联进展情况。 一、极限分辨率不同, 缘于放大信号源的差异   激光共聚焦:极限分辨率 150nm. 采用极纯单色短波可见光做光源成像,通过更换物镜可改变分辨率和图像质量。   扫描电镜:根据电子枪发射原理不同,当前技术的极限分辨率20nm~0.8nm. 采用电子光学成像。主要通过改变电磁透镜的焦距来改变分辨率。   原子力显微镜:极限分辨率0.1nm,采用杠杆放大激光测距成像!扫描针尖的曲率半径决定分辨率。 二、扫描驱动方式不同   激光共聚焦:激光光源非常细,使用计算机控制的激光转镜控制激光扫描范围和扫描速度,从而控制放大倍数和图像质量。   扫描电镜:计算机控制的扫描线圈控制电子束扫描范围和扫描速度,从而调节放大倍数和图像质量。   原子力显微镜:计算机控制的压电位移传感器驱动样品台X,Y 方向扫描,实现扫描范围和扫描速度调控,从而改变放大倍数和图像质量。 三、立体成像的差别   激光共聚焦:通过纳米精度步进电机驱动样品在Z轴方向逐层成像,然后软件将设定的各层图像合成清晰立体图像。   图像景深是Z周驱动范围决定.   扫描电镜: 单帧图像具有很大景深,但属于二维图像,通过立体对技术可实现三维成像。   原子力显微镜:成像的本质就是测量表面每个像素点的高低,描绘出立体形貌。所以每个像素Z方向的数据必须是精确的,否则形貌不准确。传统采用管式驱动器,X/Y方向摇摆扫描,造成图像失真,再现性差。最新的采用独立X、Y扫描驱动器,形貌精确。 四、工作环境差别   激光共聚焦和原子力显微镜可以在大气环境中进行测试样品   一般扫描电镜必须在高真空环境下进行测试样品 五、应用范围差别   激光共聚焦:几

植物茎流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植物茎流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工作原理:植物茎流采用法国学者Granier在20世纪80年代后发明的一种测定Sap Flow的新方法,即热消散烫针法(恒定热流传感器法)。该方法的数据采集具有准确稳定的特点,而且可以连续不间断的读取数据,因而数据具有系统性。该测定系统由一对长33mm的热消散烫针组成,安装时将烫针上下相隔10cm-15cm插入树木的边材中,上方的烫针缠绕电阻丝,供以直流电加热,下方烫针不加热,保持与周围边材组织的温度相同,两烫针的温差变化反应树木的液流密度。 在植物生理学,水文循环和地面能量平衡研究中,流经植被的水分(蒸腾)是一个关键的研究对象。植物水分消耗必然与其生长和生存相关。反过来,蒸发的水量又直接影响与水分可用性有关的植被形成进程。因此,许多应用领域的研究人员对植物水分利用的速率非常感兴趣。可以直接测量得到茎流的零点消除茎杆纵向温度梯度,使得精度大大提高。 植物茎流计采用恒定热流传感器法又称热消散烫针法,测量树干瞬时茎流密度,可以长期连续观测树木的液流可连续不间断的读取数据,数据采集具有准确稳、系统性。植物茎流测量有利于研究树木和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规律,并以此为观测手段,长期监测森林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广泛应用于造林绿化、森林管理和林业管理等单位。 植物茎流计工作原理:http://www.dianjiangtech.com/Item/Show.asp?m=111&d=1511 烫针式植物茎流计由一对长33mm的热消散烫针组成,安装时将烫针上下相隔10cm-15cm插入树木的边材中,上方的烫针缠绕电阻丝,供直流电加热时下方烫针不加热,保持与周边木材组织的温度相同,根据两烫针的温差变化反应树木的液流密度。 植物茎流采用TDP热耗散传感器原理,包括4个烫针。第一和第二个烫针插入植物茎杆上下不同部位,上部烫针用恒定电流加热,两个烫针之间形成温差。水流上升时,带走热量,两个烫针之间温差变小。温差和茎流之间具有函数关系,通过测量温差算出茎流。第三和第四个烫针测量茎杆纵向温度梯度,用以修改

明星小鼠来啦!B-hPD-L1/hLAG3 小鼠

明星小鼠来啦!B-hPD-L1/hLAG3 小鼠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值此辞旧迎新的时刻,小编当然不负众望的又为大家带来百奥赛图自制明星产品鼠啦~下面大家就和小编一起走进明星鼠——B-hPD-L1/hLAG3双人源化小鼠的世界吧。 LAG3基因功能简介 LAG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 3,CD223)为淋巴细胞激活基因,Ig家族成员,主要表达于激活型T细胞、NK细胞、B细胞以及浆细胞样DC细胞,是免疫负调节因子。主要和MHC-Ⅱ类分子结合,以调节树突状细胞的功能。LAG3的表达与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负调节功能相关,抑制LAG3分子功能可以增强特异性CD8+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该分子是一个潜在的肿瘤免疫**靶点。 图1.LAG3与MHC-Ⅱ类分子结合,以调节树突状细胞的功能[1] B-hLAG3小鼠    基本信息  打靶策略  B-hLAG3蛋白表达分析 图2. B-hLAG3人源化小鼠脾细胞活化及流式检测    结果显示:在C57BL/6小鼠活化T细胞里,可检测到mLAG3+细胞。在B-hLAG3纯合鼠活化T细胞里,可检测到hLAG3+细胞。 但B-hLAG3纯合鼠活化T细胞里,可检测到mLAG3+细胞,原因可能是anti-mLAG3抗体交叉识别hLAG3。  LAG3抗体药效验证 图3. 利用B-hLAG3小鼠进行抗人LAG3抗体药效验证实验 将小鼠结肠癌细胞MC38移植到B-hLAG3纯合小鼠皮下,待肿瘤体积约100mm3时将动物入组至对照组和**组(n=5)。 结果显示:抗人LAG3抗体Ab2对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人LAG3抗体Ab1对肿瘤生长无抑制作用。A. 肿瘤平均体积±SEM,B. 小鼠平均体重±SEM。 结果证明: B-hLAG3小鼠是评估人LAG3抗体体内药效的有力工具。  LAG3抗体(Relatimab Analog)与鼠源PD-1抗体联用药效验证 图4. 利用B-hLAG3小鼠进行抗人LAG3抗体(Relatimab Analog)与鼠源PD-1抗体联用药效验证实验 将小鼠结肠癌细胞MC38移植到B-hLAG3纯合小鼠皮下,待肿瘤体积约150±50mm3时将动物入组至对照组和**组(n=10)。 结果显示:抗人LAG3抗体(Relatlimab Analog)和鼠源PD-1抗体联用对肿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 肿瘤平均体积±SEM,B. 小鼠平均体重±SEM。 百奥

3D细胞培养比传统2D细胞培养更接近体内环境

3D细胞培养比传统2D细胞培养更接近体内环境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越来越多证据证明,3D细胞培养比传统2D细胞培养更接近体内环境。以2D细胞培养为基础的药物或生物学研究可能出现偏差,而3D细胞培养可以为我们提供更真实的信息,降低药物研发的时间和成本。近来3D细胞培养产品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那么我们要如何选择zui适合自己的3D培养系统呢?下面,本文就来帮您介绍一二。       研究复杂的细胞和组织,及其信号传导与调控可不是件容易事。而模拟细胞或组织环境,建立zui接近体内天然条件的实验系统同样困难。这就是3D细胞培养所面临的挑战,3D培养系统旨在更好的模拟细胞的体内生长环境,为其创造更天然的家。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3D细胞培养系统比传统2D培养系统更贴近体内的生理条件。也许3D培养系统的zui大价值在于,其更接近体内环境的系统能够有效的辅助药物研发。“3D细胞培养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在研究早期的体外实验中模拟细胞在体内的行为,”3D Biomatrix公司的CEO Laura Schrader说。“传统2D细胞培养往往无法了解细胞在组织内的功能和应答反应,结果可能导致以2D细胞培养为基础的药物或生物学研究出现偏颇,并且也难以预测药物在体内的效果。而3D细胞培养可以为研究者们提供药物等更真实的早期信息,从而降低像市场推出新药的研究成本。”       近来3D细胞培养产品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这也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得以享受到这一技术带来的好处。那么我们要如何选择zui适合自己的3D培养系统呢?这取决于我们的实验需求,举例来说,实验的细胞类型、实验设计、试验规模、是否共培养、分析类型、是否收集细胞用于分析、所需通量及可能的临床使用等等都是决定性的因素。

云序生物客户发表的首篇吉西他滨耐药胰腺导管癌环状RNA文章导读

云序生物客户发表的首篇吉西他滨耐药胰腺导管癌环状RNA文章导读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文章导读: 本篇文章主要研究的药物是吉西他滨,其主要应用于晚期胰腺癌病人的**,可是若病人对此类药物产生了耐药反应,那势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目前,对于吉西他滨对胰腺癌耐药机制研究尚不明朗。作者首先构建了对吉西他滨耐药细胞系,并通过全转录组测序比较了耐药与正常细胞系之间环状RNA的表达谱。通过生信分析,快速找到10条感兴趣且差异表达的环状RNA,验证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选取两条在吉西他滨耐药患者中显著高表达的环状RNA,在40例临床血浆样本中进行验证,发现两者表达模式不变。环状RNA和miRNA网络图显示两者可能结合的miRNA。沉默及过表达实验证实这些环状RNA可能影响吉西他滨耐药细胞系的功能。总的来说,本篇文章提供了一种研究吉西他滨耐药新的分子标志物。   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影响因子:3.8 服务内容:全转录组测序(云序生物提供) 样本:1. 吉西他滨耐药胰腺癌细胞系和未做处理胰腺癌细胞系,样本量:3 vs 3 2. 耐药病人血浆和健康人血浆,样本量:20 vs 20 发表时间:2018年6月 文章内容: 1. 构建吉西他滨耐药的PANC-1细胞株 首先,作者通过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吉西他滨处理细胞株细胞的活性,确定了半抑制浓度后,借助增殖曲线证实此种药物能够抑制细胞增殖。此外,作者还检测了在大多耐药细胞株中普遍高表达的标志物MDR1基因的表达量,发现其的确在耐药PANC-1细胞系中高表达。以上结果都证实,耐药细胞株构建成功。 2. 全转录组测序构建环状RNA表达谱 作者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检测了耐药细胞株和正常细胞株中环状RNA的差异,共检测到126个环状RNA(差异倍数≥2倍,P值≤0.05),其中68个环状RNA差异上调,58个环状RNA差异下调。对差异环状RNA的来源基因进行GO和KEGG通路预测,发现了与免疫相关的GO条目和信号通路。 3. 环状RNA定量PCR验证表达量 作者选取差异表达前10的环状RNA进行环状RNA定量PCR(云序生物提供),验证结果为7个在耐药细胞

B-hPD-1/hBTLA双人源化小鼠~

B-hPD-1/hBTLA双人源化小鼠~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hello,大家下午好啊!最近北方总是寒风阵阵,一瞅日历,11月了!心情也随之激动起来了有木有?咳咳,小编在此温馨提示大家,挑仔细点!誓要成为最美买家秀知道不!    不过嘛,言归正传,今天的产品小鼠不过节(B-NDG已经在促销了,再打折小编真要吃土了啊~),不多说,自产双人源化B-hPD-1/hBTLA小鼠献给大家~    BTLA基因功能     B细胞和T细胞衰减蛋白(B and T lymphocyte associated,BTLA)是另一种Ig超家族的检查点负调分子,在结构上和CTLA4及PD-1类似,不仅表达于B细胞、T细胞、NK细胞,在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中也有表达。BTLA与其配体HVEM(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结合传递共抑制信号,在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负性调节作用,并与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相关。 BTLA抑制剂可以增强TCR信号通路,并恢复T细胞功能,成为肿瘤生物**潜在的新靶点。 Fig.1. (A) Interactions around PD1 and HVEM. PD1 belongs to the B7/CD28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and delivers negative signals upon binding to its ligands, PD-L1 and PD-L2. Recently, an unexpected interaction has been shown between PDL1 and CD80, whereby CD80 expressed on T cells can potentially behave as a receptor by delivering inhibitory signals when engaged by PDL1. CD80 and CD86 bind to the same two receptors, the stimulatory CD28 and the inhibitory CTL-associated-antigen-4 (CTLA-4) molecules. HVEM from the TNF/TNFR superfamily is clearly now a central immune molecule given the complexity of its interactions. HVEM has initially been discovered as the coreceptor for the glycoprotein D (gD) of the herpes simplex virus 1 (HSV-1), allowing the entry of the virus in the cell. HVEM interacts with LIGHT and lymphotoxin 3 to stimulate T cell responses. More recently, two no

用药说明书,你看懂了几成?--浅谈药代动力学PK

用药说明书,你看懂了几成?--浅谈药代动力学PK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谈及用药说明书,像小编这种外行人都看得出来,其中涉及的学问深不可测。想想一种新药,从前期的非临床摸索实验,最终得到临床验证推向市场,其间经历绝非一日之寒。 那么,如此任重道远的研究,主要都在琢磨啥呢 咳咳...这就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事儿了..... 但是!对于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实可谓重点研究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图片来源于网络[1]         那今天,小编就先和大家从非临床PK简单说起吧~     PK,即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Absorption,A)、分布(Distribution,D)、代谢(Metabolism,M)和排泄(Excretion,E)等体内过程的变化规律。             吸收 定义:药物从给药部位转运入血的过程 给药部位通常分为血管内和血管外给药,血管内给药一般指直接通过静脉或动脉进入血液(无需吸收过程);血管外给药包括口服、肌肉、皮肤等(进入血液必须经过吸收过程),吸收时药物第一次通过代谢器官(如胃肠道壁及肝脏)所造成的药物丢失称为首过效应(first-past effect)。  首过效应[2] 药物吸收好坏的评价指标是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BA),即由给药部位到达血液循环中的相对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3] 例如,给药1g,有0.5g药物进入血液循环,那咱们就说这种药物的BA为50%.(此概念很重要,请牢记,牢记,牢记!)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很多,如:给药途径与部位(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还记得小时候的屁股针么?口服-最受欢迎,最安全,方便,经济,优点多多);药物理化性质(如酸碱性、溶解性等)及剂型因素,生理因素与病理因素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4] 而对于抗体等蛋白质大分子类药物,口服后的BA值极低,主要在于①蛋白质在酸性的胃液中容易变性;②蛋白质在胃肠道中易被大量的水解酶所降解;③蛋白质的体积大且极性高,不易通过扩散的方式被胃肠道上皮细胞所吸收[5]。 因此,大部分单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