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宣传资料 > 技术中心
新产品前瞻 | 空间转录组学开启生命科学基因研究的3D模式

新产品前瞻 | 空间转录组学开启生命科学基因研究的3D模式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近来单细胞组学研究的发展使生命科学研究步入更加微观的层面。对单个细胞基因功能的了解不仅刷新了我们对组成组织的细胞类型的发现,也让我们对组织中的细胞功能和互作机制有了全新认识。但是,需要将新鲜组织进行单细胞解离,需要足够活性的细胞进行实验,这些要求使得很多研究在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另外,虽然通过数据还原,结合已有认知可以大概推断出来不同的细胞类群在原有组织中的情况。但真实的组成我们不能清晰描绘。因此,面对这样的现状,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当二代测序近乎完胜基因芯片时,谁也不会想到,芯片会有一个华丽转身,而这次,基因芯片将为二代测序的拓展研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空间转录组测序研究的横空出世--10x Genomics Visium空间基因表达解决方案。 空间转录组测序以冰冻切片为材料,解决了细胞解离和细胞活性要求的限制,也将样本取下后到单细胞测序建库留有足够的时间。通过将冰冻切片进行组织染色和芯片的细胞捕获,实现了同时对空间位置的保留和“单细胞”标记及基因表达检测。 图1 芯片组成与探针特点   后期通过将组织染色结果与基因表达矩阵的结合,实现细胞、基因表达、空间位置的3D建模,为正确识别组织中不同细胞的类型和基因表达特征提供了可能。 图2 数据展示   通过空间转录组测序,结合后续的数据分析方案,可实现多种分析需求:组织区域中的基因表达展示,单个特定区域的基因表达模式分析,不同区域中基因表达模式比较和基于机器学习的细胞类型鉴定: 图3 空间转录组分析内容   这款空间转录组产品的7大优势: 1.获得多种样品类型中完整组织切片的无偏倚和高通量基因表达分析; 2.检查同一组织切片中的组织学和mRNA分布,并发现新的组织生物标记; 3.阐明生物学结构并了解局部细胞在正常组织和患病组织中如何相互作用; 4.避免解离样品以进行基因表达研究; 5.无需细胞亚型或细胞标志物先验知识即可表征细胞群; 6.分析和了解基因表达异质

前沿:空间转录组学研究案例简析

前沿:空间转录组学研究案例简析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空间转录组测序产品,对于它的优势和特点进行了总结。这么一款优秀产品,用起来到底好不好使呢?我们从现有在疾病研究中发表文章略窥一二。   01空间转录组研究解析前列腺癌异质性特征[1] 影响因子:11.878 发表时间:2018.06 发表期刊:Nat Commun   肿瘤内异质性是当今癌症**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在这里,研究人员使用空间转录组学(ST)技术研究整个多灶性前列腺癌的全组织基因表达异质性。利用一种新的去卷积方法,分析12个区域的近6750个组织区域的转录组,并提取不同组织成分(如基质,正常腺和PIN腺,免疫细胞和癌症)的独特表达谱。通过区分健康和患病区域,分析前列腺癌进展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该研究与病理学家的注释相比,更准确地描绘了癌灶的范围。该研究在邻近肿瘤区域的基质中鉴定基因表达梯度,以使肿瘤微环境重新分层。该研究是对前列腺癌无偏分析的第一步,为将来更加深入研究的打下基础。 图注:实验设计方案   02空间转录组学用于黑色素瘤异质性研究[2] 影响因子:8.378 发表时间:2018.10 发表期刊:Cancer Research   该探索性研究将空间转录组应用于黑色素瘤研究,证明了淋巴结转移中肿瘤内和肿瘤间基因表达的异质性。该研究利用4个临床样本的8个切片实验,得到2200多个组织区域的空间转录组数据。该研究确认了组织学实体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匹配,也揭示了比组织病理学分析更加可靠的转录特征。 图注:通过使用无监督因素分析,我们不仅确认了恶性和非恶性组织区域,而且还鉴定了淋巴样转移灶中各种表达“克隆”以及所描述的淋巴组织中位置依赖性表达模式。   03空间转录组用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研究[3] 影响因子:41.037 发表时间:2019.04 发表期刊:Science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是由于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的骨骼肌神经支配失调引起。 运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运动神经元的丧失,但是在完整的脊柱组织中驱动这些过程的分子事件的

探秘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及检测工具

探秘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及检测工具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是有机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细胞自杀机制,在清除无用的、多余的或癌变的细胞,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调控机制的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如神经变性性疾病、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衰老、病原微生物感染、肌细胞功能失调等。多数学者将细胞的死亡形式分为凋亡性程序性细胞死亡(Apoptosis)、自噬性程序性细胞死亡(Autophagy)、细胞坏死(Necrosis)和细胞焦亡等。 细胞凋亡(Apoptosis)一般是指机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或在某些因素作用下通过细胞内基因及其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 细胞凋亡途径中各事件的发生是有时序性的,即各事件按先后顺序依次发生,最终导致凋亡小体的出现,细胞随后发生凋亡。细胞凋亡对胚胎发育及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组织内正常细胞群的稳定、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疾病或中毒时引起的细胞损伤、老化、肿瘤的发生进展起着重要作用,并具有潜在的**意义。 细胞坏死(necrosis)是因病理而产生的被动死亡,如物理性或化学性的损害因子及缺氧与营养不良等均导致细胞坏死。表现为细胞胀大、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外溢、核变化较慢、DNA降解不充分和引起严重的局部炎症反应等。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Apoptosis)一般是指机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或在某些因素作用下通过细胞内基因及其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 细胞坏死是细胞受到强烈理化或生物因素作用引起细胞无序变化的死亡过程。 细胞凋亡的三个典型特征: 细胞处于不同的凋亡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典型的特征包括:1 )细胞膜PS(磷脂酰丝氨酸)外翻;2)线粒体膜电位丧失;3)细胞核浓缩和断裂 常见的几种细胞死亡方式的比较: 表一:细胞凋亡,坏死,细胞自噬和细胞焦亡的区别 区别条目 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细胞自噬 细胞焦亡 起因 生理或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浅谈药理学的实验设计原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浅谈药理学的实验设计原则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艰辛、多彩的2019即将过去 崭新、期盼的2020马上到来 今年还有40天就结束了,你的既定目标实现了多少?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你准备好了吗?小编希望各位看官们每一天都是满载而归,收获多多哦,话不多说,今个咱们探讨药理学方面的简单知识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1]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药物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主要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个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 药理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动物实验来认识药物作用的特点和规律,为研发新药和评价药物提供理论依据。然而,实验设计也是尤为关键的,既是科学研究的计划,又是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更是研究方法以及解决各项问题的重要步骤,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误差,以获得精准可靠实验结论的保证。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由于生物学研究普遍存在的个体差异,要取得精确可靠的实验结论必须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因此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对照原则(control) 对照是比较的前提,为消除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中必须设立对照组,保证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实验结论的正确性,对照应符合齐同可比的原则,除试验药物和处理的差别外,实验动物要求性别、年龄相同,体重相近,实验室温度的把控要一致,还需相同的操作手法,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和需求不同,常有的对照方法有正常对照、阳性对照、阴性对照、自身对照等。 在一些涉及免疫学或者抗体的实验时,往往需要添加同型对照(Isotype control),或者说同型抗体对照。同型抗体是指和实验组的一抗具有相同动物来源(小鼠等)、相同抗体类别(IgG1、IgG2、IgG4等)的非特异抗体。例如下图我们百奥赛图将IgG4抗h4-1BB抗体注射到纯合的h4-1BB小鼠中。在给药第14和21天收集血样,并通过血液生化测试进行分析。     给药第14天后,两组之间的ALT和AS

利什曼(黑热病)原虫的形成原理及防治

利什曼(黑热病)原虫的形成原理及防治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利什曼(黑热病)原虫检测试剂及预防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又称黑热病(Kala-azar)。它的病原体是几种趋内脏的(viscerotropic )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原虫主要寄生于病人体内的巨噬细胞里,由双翅目昆虫白蛉为传播媒介。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的发热、脾脏肿大、贫血、消瘦、白细胞减少和血清球蛋白的增加,如不予合适的**,患者大都在得病后1-2年内因并发其它疾病而死亡。利什曼原虫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宿主为脊椎动物,常见的感染对象包括蹄兔目、啮齿目、犬科、和人类。 在我国流行的是杜氏利什曼原虫,曾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北,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陕西、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四川、山西、湖北、辽宁、内蒙古及北京市郊等16个省市自治区。近年来主要在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新疆和内蒙古等6省(区)每年有病例发生。 根据传染源不同,我国黑热病分为3种类型:人源型、犬源型、自然疫源型。犬源型多见于丘陵山区,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川北、陕北、冀北、辽宁和北京等地。 人源型:主要发生在新疆南部古老绿洲地带,病人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大都是青壮年,尚未发现动物宿主。媒介为近家栖的长管白蛉。 犬源型:主要发生在甘肃、四川、陕西、山西的山丘地带,病犬多见,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大都是10岁以内的儿童。媒介是野栖或近野栖的中华白蛉。 自然疫源型:分布在新疆和内蒙古的荒漠地带,传染源为感染利什曼原虫的野生动物,患者大都是2岁以内的婴、幼儿。媒介为野生野栖的吴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 利什曼原虫诊断检测 检测血清抗体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间接荧光试验、直接凝集试验,胶体金快速试验等。 检测血清循环抗原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用于诊断黑热病,阳性率高,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均较好,仅需微量血清即可,还可用于疗效评价。 分子

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术详解I

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术详解I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一花一世界”,这句充满禅意的话在微观视野中得到完美诠释。而构成世间万千纷繁的原子由化学键联合为分子,不同的分子往往具有特异性的化学键振动,成为它们的指纹特征。相干拉曼散射(Coherent Raman Scattering,CRS)显微术便是通过探测目标分子的特征振动来提供成像所需的衬度, 同时基于非线性光学过程大大增强拉曼散射的信号,提高成像速率以及检测灵敏度的新型显微技术[1][2]。   ▲水分子的三种振动模式示意   ▲图 1.水稻花粉的受激拉曼显微成像图(红:脂质;绿:淀粉;蓝:蛋白)[3]   常见的光谱学手段按跃迁类型可分为两大类:电子光谱和振动光谱。电子光谱涉及电子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如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振动光谱则作用于化学键或声子的振动(如红外吸收谱和拉曼散射谱)。如果把电子光谱比作静如处子但威力强大的内功;振动光谱则好似动如脱兔、招式鲜明的外家拳(见水分子振动示意图)。红外谱为直接共振吸收,信号很强但波长较长(中远红外),不利于含水环境的高分辨生物成像;我们通常讲的拉曼散射指自发拉曼散射过程,信号非常弱(比荧光低 8-10 个数量级),无法用于快速成像。相干拉曼是增强拉曼的手段之一,利用短脉冲激光的非线性效应实现增强,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简单概括,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术具有如下优点:   免标记和分子特异性:CRS 成像的信号来源于目标分子本身,无需外源标记物,也避开了药物小分子等不易标记的问题,在活体(in vivo)观测上更具有优势;可对具有不同拉曼谱的分子进行选择性成像,比如生物样品里常见的脂质、蛋白、核酸和糖类等(如图 1); 较高的探测灵敏度:相比于自发拉曼,成像速度一般有 3-5 个数量级的提升,一定条件下可实现视频成像速度(每秒几十帧); 光学层析和三维扫描:类似多光子显微镜的光学层析和三维成像功能;且由于所用的激发波长一般在近红外,有较好的穿透深度和更小的光毒性。   根据非线

光合作用光能捕获与能量传递的结构基础

光合作用光能捕获与能量传递的结构基础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光合作用作为地球上生物利用太阳能的重要反应,一直是科学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植物抗逆性研究、作物高产研究的热点。光合作用根据其反应阶段可以分为基于光能吸收传递转化的光反应和基于CO2同化等酶促过程的暗反应。光反应作为植物利用太阳能的原初反应,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主要发生在植物叶片或者藻类的类囊体膜上,由光系统II(PSII)、细胞色素b6f(Cytb6f)、光系统I(PSI)、ATP合酶(ATP Synthase)共同完成,光反应会产生NADPH和ATP两种用于暗反应的还原剂(同化力),并释放氧气。目前最常用的测量光合作用光反应的手段是叶绿素荧光仪法。近几年随着冷冻电镜技术的发展,有关类囊体膜蛋白超级复合物结构解析的报道越来越多。在国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在该领域成果卓著,已经成功解析了菠菜PSII–LHCII、豌豆PSI-LHCI、玉米PSI-LHCI&LHCII、水稻PSII-PBCP、红藻PSI-LHCR、绿藻PSII–LHCII、硅藻PSII-LHCII的晶体结构。在国际上,知名的光合作用蛋白复合物结构研究机构有:日本冈山大学理学院生物科学系,嗜热蓝藻OEC和PSII复合体结构的解析均有该单位的科学家完成;德国马克斯·普朗生物理研究所结构生物学系,来自该单位的科学家在2018-2019年成功解析了蓝藻PSI-Ferredoxin和菠菜ATP Synthase的结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Matthew P. Johnson研究团队则一致专注于Cytb6f的结构,先后在2014年和2019年报道了菠菜Cytb6f结构的研究结果。生理活性是光合作用的外在表现,膜蛋白结构则是生理活性的内在基础。结构的解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光合作用的工作原理,从而更好地利用光合作用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等问题。下面我们按照光合作用光能利用的顺序简单分析一下光合膜蛋白复合体的结构解析带给我们的新启示。 光捕获是光合作用初始的重要过程。在绿色植物中,太阳能收集是由叶绿体类囊体膜中的一系列捕光复合物(色素蛋白)来实现。LHC II是叶绿体中最丰富

染色体外DNA:癌基因竟然不存在于染色体上

染色体外DNA:癌基因竟然不存在于染色体上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昨日,Paul S.Mischel教授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名为Circular ecDNA promotes accessible chromatin and high oncogene expression的文章,该文章首次解析了ecDNA的结构与功能。 那么什么是ecDNA呢? 研究团队发现,其实大量的癌基因并不在染色体上,而是会从染色体上脱落下来,变成一种小型的DNA,称为染色体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简称ecDNA) 这种颠覆传统认知的发现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文章指出ecDNA在肿瘤中普遍存在,同时由于缺乏着丝粒,导致其不遵照孟德尔定律进行遗传,是驱动肿瘤异质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肿瘤耐药性的诱因。这将对肿瘤的**带来极大的挑战。 我们知道,由于肿瘤存在异质性,所以传统的组织活检已经不能全面的解析肿瘤的真面目了。随着技术的发展,液体活检这一检测方法逐渐成为检测癌症的新手段。液体活检是指取患者的体液(血液、尿液、脑脊液等),通过测序或者数字PCR等方法对其中的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从而确定患者是否罹患疾病。   目前,在液体活检方面做得较为出色的平台要数来自法国stilla technologies公司的Naica全自动微滴芯片式数字PCR系统了。      该系统是法国stilla公司开发的下一代核酸绝对定量技术。使用cutting-edge微流体创新型芯片——Sapphire芯片作为数字PCR过程的唯一耗材。样品通过毛细通道网格以30,000个微滴的形式进入2D芯片中,可称作Crystal微滴。PCR扩增实验在芯片上实现。对微滴成像用以检测包含扩增片段的微滴。最后一步是对阳性微滴计数从而得到精准的核酸绝对数量。   该平台拥有强大的图像分析技术和直观可视的检测功能,从而达到了数字PCR定量卓越的置信水平,获得的数据真实可信。并且该系统目前为市面上最简单的数字PCR系统,可以实现3荧光通道检测的数字PCR平台,快速建立多重实验。   此外我们还为大家提供了Gene-π数字PCR学堂(www.cycloudbio.com数字PCR学堂快速入口),您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应用教程,其中包含从实验设计到数据分

即使有细胞壁这个防护罩,Agrisera也想研究你的本质

即使有细胞壁这个防护罩,Agrisera也想研究你的本质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细胞壁(Cell wall)是细胞的“防护罩”,在细胞膜的外面,细胞壁之厚薄常因组织、功能不同而异。它给细胞提供结构支承和保护,同时也作为一种过滤机制。植物、真菌、藻类和原核生物都具有细胞壁,而支原体不具有细胞壁。 植物的细胞壁必须具有足够的抗拉强度,以承受几倍大气压的内部渗透压,这是由细胞内部溶液和外部溶液之间的溶质浓度差异引起的。植物细胞壁的厚度约0.1到几μm。在植物细胞壁中可以发现多达三个层次:初生细胞壁,通常是在细胞生长时形成的薄且柔性和可延伸的层;次生细胞壁,在细胞完全生长后在初生细胞壁内形成的厚层。中胶层,富含果胶,该最外层形成相邻植物细胞之间的界面并将它们粘合在一起。 初生细胞壁主要的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其中最常见的半纤维素是木葡聚糖。次生细胞壁含有多种其他化合物,可改变其机械性能和渗透性能。构成木材(主要是次生细胞壁)的主要聚合物包括:纤维素,35-50%;木聚糖,20-35%,一种半纤维素;木质素,10-25%,一种复杂的酚类聚合物,渗透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成分之间的细胞壁中的空间,驱除水分并加强细胞壁。  此外,在大多数植物细胞壁中发现结构蛋白(1-5%)被分类为富含羟脯氨酸的糖蛋白(HRGP),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AGP),富含甘氨酸的蛋白质(GRP)和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质(PRPs)。植物细胞壁还含有许多酶,例如水解酶,酯酶,过氧化物酶和转糖基酶,其作用是切割,修剪和交叉链接细胞壁聚合物。 为了助力广大科研工作者对植物细胞壁的研究,艾美捷科技作为专业的生命科学领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您推荐Agrisera品牌的植物细胞壁相关抗体。Agrisera提供了全面的经过验证的高质量抗体,在许多植物物种中具有反应性,并在许多科学文章中被引用。  产品名称 产品货号 应用类型 Acetylated glucomannan (Clone CCRC-M170) 乙酰化葡甘露聚糖 AS16 3226 ELISA,IF Arabinogalactan-2 (clone CCRC-

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有哪些

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有哪些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药物的吸收是药物体内过程的第一步,指的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药物的理化性质是影响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创新药制剂的研发来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增加药物的吸收,可以实现安全、有效、稳定和质量可控和方便用药的目的。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包括解离度、稳定性、脂溶性和溶解性4大因素。 1、解离度 药物通常以非解离的形式被吸收,通过生物膜进入细胞后,在膜内的水介质中解离成解离形式而起作用。根据药物的解离常数(pKa)可以决定药物在胃和肠道中的吸收情况,同时还可以计算出药物在胃液和肠液中离子型和分子型的比率。通过对化合物解离常数的测定,有助于创新药制剂的研发。 从丁香叶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单体成分丁香苦苷具有很强的抗菌、抗炎、抗病毒、保肝护胆等作用,但是它在体内消除快,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不高,严重影响其**疾病的效果。固体脂质纳米粒属于创新药制剂的一种,综合了传统胶体给药系统如乳剂、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等的优点,有利于提高药物在储存和体内转运过程中的稳定性,延长药物在靶部位停留的时间,进而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弥补了化合物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不高的缺点。 通过对丁香苦苷解离常数进行测定,为丁香苦苷的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如有研究者测定了丁香苦苷解离常数,利用分子型与离子型的吸收度具有一定的差值,采用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丁香苦苷解离常数[1]。结果发现测定化合物的解离常数pka值为(9.63±0.14),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体正常生理pH值下,药物大部分以未解离的分子状态存在,利于药物吸收。 2、稳定性 药物的稳定性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药物稳定性试验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察制剂在制备和保存期间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探讨其影响因素,寻找避免或延缓药物降解、增加药物制剂稳定性各种措施,预测制剂在贮存期间质量标准的最长时间即有效期。美迪西提供药物稳定性试验服务,可以为客户提供全球药

实验室安全干货——氢气篇

实验室安全干货——氢气篇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从清华大学何添楼爆炸事故谈起   2015年12月18日上午,随着一声爆炸声,清华大学化学系何添楼二楼区域多间实验室起火并冒出浓烟,过火面积80平米,清华博士后孟祥当场身亡,20日下午,海淀公安分局向化学系实验室事故的身故者家属通报了事故现场勘查结果及初步结论:事故原因系实验室所用氢气瓶意外爆炸、起火。   据悉氢气钢瓶爆炸点距离孟博士后的操作台两三米处,钢瓶底部爆炸。钢瓶原长度大概一米,爆炸后只剩上半部大概40公分,而钢瓶厚度为一公分,可见当时爆炸威力巨大,每年有关氢气瓶爆炸的事故层出不穷,使得人们不得不警惕使用氢气瓶的安全性。   氢气气瓶爆炸的探讨   为何氢气爆炸威力大风险高?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发生爆炸的基本条件。考虑到氢气具有易燃易爆的性质,大多数氢气气瓶爆炸往往是因泄漏导致的化学爆炸居多数,或是因为物理爆炸引发的更具威力的化学爆炸,氢气在空气中点燃可能发生爆炸,按理论计算,氢气爆炸极限是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可能会发生燃烧但是不会爆炸。   一般来说,氢气爆炸要达到两个条件,除了上述的要满足氢气的爆炸极限,还要施加静电、明火或几百摄氏度高温,以达到最小点火能,最小点火能量(MIE)即在标准程序下,能够将易燃物质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物点燃的最小能量。尽管氢气的自燃点比天然气、汽油等都要高,但它所需要的点火能量却很低,最低可以低至0.020mJ(氢气的最小点火能是在浓度为25%-30%的情况下得到的)。0.020mJ是什么概念呢?化纤衣服摩擦产生的静电、烟花爆竹、未熄灭的烟蒂甚至汽车尾气等,其能量都可能超过这一数值。   满足最小点火能和爆炸极限这两个条件,氢气才有可能发生化学爆炸。因为氢气的最小点火能低,爆炸极限范围宽,下限低,同时氢气又具有高热值,所以氢气极易发生爆炸且威力巨大。   气瓶的使用  

微塑料的来源、危害和检测

微塑料的来源、危害和检测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一包袋装茶,百亿微塑料     泡茶是很多人都有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在办公或外出时,会喜欢用袋装的茶叶来代替散装的茶叶。近日据CNN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们对四种不同塑料茶包放入开水中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仅一个塑料茶包就释放出116亿个微塑料颗粒,以及31亿个更小的纳米塑料颗粒。     微塑料的来源     微塑料的检测   随着人类频繁地使用塑料,除了袋装茶,在海盐、鱼类、贝类等食物中不经意间也会累积许多微塑料,甚至于我们日常的饮食水中也能发现微塑料,这些微塑料的组成是什么,数量有多少,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   利用中红外反射成像得到的微塑料的可见图像   微塑料的危害   喝进这么多微塑料,对人体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虽然对于微观污染物的生物危害性研究占到了微观污染物研究的一半左右,但总体而言,微观污染物的生物毒性和健康风险尚不明确。理论上讲,只要微塑料的尺寸足够小,无论其本体还是其吸附的有害物质,都可能会通过某种途径进入到生物体的器官、组织甚至细胞当中,对健康造成威胁。但学界仍需要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珀金埃尔默提供一整套针对食品微塑料方案,包括针对食品中微塑料的检测,红外定性、原位表征等,还有针对食品微塑料的从分子到细胞到活体,从试剂到仪器到数据分析的毒理学整体解决方案,让您的研究更具体系化与说服力。   识别下方二维码 获取更多珀金埃尔默微塑料方案

有关UCSF DOCK6、AUTODOCK 与AUTODOCK VINA对接准确率的探讨

有关UCSF DOCK6、AUTODOCK 与AUTODOCK VINA对接准确率的探讨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以下是我司精选的微信群聊天记录,想加入微信学术交流群的朋友,请在公众号“殷赋科技”首页输入“加群”,验证后入群。   1 A:有没有关于主流对接软件的横评的综述啊,我看很多CNS级别的文章也在引用autodock还有vina,对接的准确与否一般是怎么定义的呢? 殷赋科技:这样的文章(文献)有很多,到pubmed搜一下就有了。之前群里有人发了一篇文章,说到vina的准确率比dock6高。我对此持怀疑态度。我只凭经验判断,没有重现过人家的结果,也没有去仔细研究人家的研究过程。 有两个方面,我认为dock6更好: 1、做过不少体系,dock6的结果更接近晶体构象或者能够解释实验现象,而vina则不太行。比如,我以前在做教程的时候,同一个PDB蛋白用dock6只产出少量(经常是一两个)pose结果,且第一个(也就是打分**的)结果与实验晶体结构非常一致,而用vina则产生很多结果,没有一个好的。当然,并不是说vina对所有体系都没有好结果,只是我自己做的多了,渐渐发现dock6明显更可靠。这个比那些测评更实际。 2、dock6的打分与实验活性的相关性能够达到0.9,vina做不到,可能也就0.5。   A:0.9?这么高,可以啊,有文章发表这个结果吗? 殷赋科技:少量化合物可以做到。   A:我查的都比较老了,有一篇13年的横评,还有一篇比较新的18年JCIM的综述里我没有dock6。文章里gold的结果是比较好的,我不知道是不是dock6有别的名字。 B:我也用过autodock,个人也觉得精度不太高。。。 殷赋科技:dock6通常写作DOCK6或者UCSF DOCK6,以下只是最近做的结果。我做的这个结果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研究结合模式和猜测机理解释实验现象的情况下反复调试出来的。它不光是打分数据好看,而且能够完美解释现象。就差客户做实验验证了。 殷赋科技:你这篇文献没有dock6。另外,这是虚拟筛选,跟结合模式预测有些不同。虽然都是对接,但是处理方式不同。虚拟筛选是对大量化合物进行对接,那么,这些化合物能否精细处理,结构有没问题,这是个问题。

心肌标志物--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

心肌标志物--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心肌标志物--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 关于GDF:     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属TGF-β超家族远成员之一,在合成过程中先形成前体蛋白,蛋白裂解释放N-端多肽后成为GDF-15的成熟形式,再以25kD的二聚体形式分泌到血清中。由于其首次在激活的巨噬细胞中发现,且正常情况下在胎盘的表达水平较高,因此又称巨噬细胞抑制因子(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1,MIC-1)、胎盘转化生长因子-β(Placental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PTGF-β)。健康人中,GDF-15在除胎盘以外的组织中表达水平极低;病理情况下,如炎症、肿瘤、心血管疾病时,GDF-15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正常生理条件下GDF-15在心脏几乎不表达,在出现心血管损伤如压力过剩,心力衰竭、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等条件下,血清GDF-15水平显著升高。 临床应用: 评价和诊断慢性心力衰竭 评估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后 为其它血清学生物标志物增加预测信息,有益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产品特征: GDF抗体纯度:≥90%(SDS-PAGE) 抗体活性:间接ELISA,效价大于1:10万。 GDF抗原纯度:≥95%(SDS-PAGE) 抗原活性:ELISA检测体系中与GDF15抗体反应良好。 相关产品: 产品编号 产品名称 备注 CTA-GDF-01 GDF单抗 液体 CTA-GDF-02 GDF单抗 液体 CTA-GDF-03 GDF 抗原 液体 CTA-9024 蛋白稳定剂(干粉) 粉末 CTA-9020 阻断剂 液体 郑州赛图康生物(CTAbio)科技有限公司 Zhengzhou Cell To Antibody&Antigen Biotech.Co.,Ltd 十年匠心沉淀,因为专业更愿专注 国产IVD生物原材料专业供应商 郑州赛图康生物(CTAbio)科技有限公司 Zhengzhou Cell To Antibody&antigen Biotech.Co.,Ltd   地址:郑州市中州大道西、长江东路南正商汇都中心B座24楼(中国农科院郑州所隔壁) 办公电话:0371-65366768 公司微信公众号:C

探秘细胞程序性死亡之其二-细胞自噬工具

探秘细胞程序性死亡之其二-细胞自噬工具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前情回顾:探秘细胞程序性死亡1——细胞凋亡及检测工具大盘点  就像我们会打扫以保持房间整洁一样,细胞也演化出了一系列“清洁”机制,来维持有序的生命活动。自噬(autophage)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 自噬于上个世纪60年代被发现,但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还是在1990年代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做的相关研究。大隅良典也因此获得了201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大隅良典研究的是酵母的细胞自噬机制,经过20多年的研究,在酵母里已经发现了34种与自噬有关的基因。那么自噬到底是什么?自噬就是细胞自己降解自己结构的过程,即把一些暂时用不上的零件,拆解变成最小的模块,然后重新组装成自己需要的东西。在植物细胞和酵母细胞里,自噬在液泡中发生,而在动物细胞里,自噬在溶酶体里发生,从一个蛋白质到整个细胞器,都是可以降解的。 细胞自噬的分类: 自噬是细胞内分解代谢的一种途径,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我们熟知的途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细胞自噬其实分为三种方式,这是根据如何“打包”物质和如何运送物质来划分的。 第一种叫巨自噬(macroautophagy),顾名思义就是自噬体比较大,用细胞膜或者其他的双层膜去把那些不想要的东西包裹起来,然后和溶酶体融合。 第二种叫微自噬(microautophagy),顾名思义就是自噬体比较小,溶酶体或者液泡直接用自身去吞噬那些需要降解的东西,也许是细胞器,也许是蛋白质。 第三种叫分子伴侣介导自噬(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是指分子伴侣将细胞内的蛋白质先从折叠状态恢复为未折叠的状态,再放到溶酶体里。 自噬的关键过程: 自噬5大关键过程:(1)自噬泡(phagophore)的形成:(2)Atg5-Atg12-Atg16L复合物形成并与自噬泡融合;(3)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 light chain3,LC3)由可溶解形式(LC3-I)转变为脂溶形式(LC3-II),与自噬泡结合形成自噬体。(4)自噬体捕获需降解或清除的蛋白质、细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