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分析科学 > 技术中心
骨关节炎软骨细胞自噬与凋亡信号的研究进展

骨关节炎软骨细胞自噬与凋亡信号的研究进展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美青教授团队与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肖国芝教授课题组合作,使用培养软骨细胞中的流动剪切应力(flow fluid shear stress,FFSS)模型和单侧前交叉咬合(unilateral anterior crossbite,UAC)动物模型,发现FFSS和UAC都能在颞下颌关节的软骨细胞中积极诱导内质网应激,证明异常的机械负荷可通过激活调节颞下颌关节软骨细胞自噬和凋亡程序之MTORC1信号而导致软骨退化,这篇发表在《Autophagy》杂志的提示,抑制MTORC1可能是预防和**骨关节炎的一种新策略。 颞下颌关节是连接下颌骨与颅骨(颞骨)的关节,位于耳道前方深层。颞下颌关节炎(颞颌关节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该关节疼痛。亦可引发头痛、颈痛、面部疼痛、耳部疼痛、颞下颌关节交锁、咬合困难或颞下颌关节弹响。此病发病原因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破坏关节软骨,社会经济成本高。生物力学因素在OA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颞下颌关节在生物力学上与牙合有关,是一个经常受到OA侵犯的部位。王美青教授团队先前报道了流体剪切应力(FFSS)可在体外诱导颞下颌关节软骨细胞死亡。随后,他们建立了一种名为单侧前交叉(UAC)的异常牙合小鼠模型,并证明机械应力亦可在大鼠和小鼠体内诱导颞下颌关节软骨细胞死亡和类OA损伤。 在新研究中,他们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肖国芝教授课题组,研究了异常生物力学诱导软骨细胞死亡和颞下颌关节OA发病的分子机制。 根据之前建立的模型,研究人员首先监测了颞下颌关节中部假手术组和UAC组大鼠2至20周的软骨组织面积,同时定量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2(CASP12)和DNA损伤诱导转录物3(DDIT3)等自噬分子表达以及自噬体和溶酶体的位置。 在整个UAC实验过程中,颞下颌关节软骨细胞始终存在内质网应激反应(ERS)。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内质网核心信号1(p-ERN1)仅在2至4

山大学者解析促甲状腺激素如何促成动脉粥样硬化

山大学者解析促甲状腺激素如何促成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近日,山东大学的赵家军和张群业团队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hyrotropin aggravates atherosclerosis by promoting macrophage inflammation in plaques”的文章。 这项研究表明促甲状腺激素(TSH)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风险因素,加重了血管炎症并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赵家军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张群业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背景 人们早就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会伴随着高胆固醇血症和心血管疾病,并将其归因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降低。然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H)患者的高胆固醇血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增加,这就很难用前述理论解释了。因为这些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保持正常,只有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那么,促甲状腺激素是否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作用呢? 促甲状腺激素(TSH)是由垂体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主要作用是刺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不过,TSH受体可不止在甲状腺细胞中表达,还在肝细胞、脂肪细胞和破骨细胞等多种细胞中表达,这表明它的功能不仅仅限于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根据以往研究,TSH受体也在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表达。这三类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TSH可能不仅通过调节甲状腺的功能来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还通过这些细胞来直接发挥作用。为了验证这种假说,研究人员分析了TSH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 TSH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2,480名志愿者。在排除了患病的受试者之后,他们根据TSH水平,将其余1,103名受试者分成三组(甲状腺功能正常对照、轻度SH和重度SH)。与正常对照相比,轻度和重度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升高。 他们发现,在TSH水平较高的群体中,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也显著增加。此外,即使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控制了传统的心血管因素(包括年龄、

关于复合空气污染物体外气液界面毒性研究的进展

关于复合空气污染物体外气液界面毒性研究的进展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2019年2月,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中心、山西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环境与资源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多位科学家在著名的环境类期刊Chemosphere发表题为“Complex to simple: In vitro exposure of particulate matter simulated at the air-liquid interface discloses the health impacts of major air pollutants”关于复合空气污染物体外气液界面毒性研究的进展。     空气颗粒物(PM): PM的主要无机成分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氯化物和微量金属(Wang等人,2013年;Han等人,2016年),其中硫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比其他PM成分更大(Ueda等人,2016年),这些硫酸盐主要是由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SO2 在一定条件下经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形成,同时吸附到气溶胶颗粒表面与其他物质一起形成复杂的协同毒性作用。二氧化硅(SiO2)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成分之一,由于其结构稳定、比表面积大、毒性相对较低,被用来模拟大气粒子的核心(Wang等人,2018)。同时,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之前的研究表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可以被吸附到大气颗粒物的表面(Han等人,2016年)。因此,通过模拟硫酸盐吸附在SiO2上形成的气溶胶,可用于研究空气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和健康风险。   CULTEX气-液界面暴露技术: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使用体外模型来研究颗粒物与二氧化硫的协同毒性作用,主要是由于缺乏合适颗粒物细胞体外暴露的系统。传统浸没式暴露实验设计中,直接将颗粒添加到细胞培养基中评估颗粒毒性。然而,这些方法有明显的局限性,其重复性差、由于聚集而引起的粒径变化、颗粒与培养基组分(例如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颗粒被培养基溶解(Savi等人,2008年;Fatisson等人,2012年)。此外,吸入颗粒将首先与肺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后者由上皮II型细胞产生,覆盖肺泡区域,以防止肺泡塌陷等功能。表面活性剂涂层可改变吸入颗粒的表面特性和随后的毒性。传统的浸没式暴露法显然不具备模拟体

带你重新认识CD3e和人源化CD3e小鼠(B-hCD3e mice)

带你重新认识CD3e和人源化CD3e小鼠(B-hCD3e mice)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在这“草长莺飞”的季节,带你重新认识CD3e! 背景介绍 CD3e( CD3e molecule)编码CD3-epsilon多肽,与CD3-gamma,-delta,-zeta和体细胞受体alpha/beta或gamma/delta共同构成TCR-CD3复合物。此复合物在抗原识别和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利用人CD3和肿瘤相关抗原(TAA)的双特异性抗体进行抗肿瘤**手段被广泛研究。 但由于小鼠CD3复合体的胞外区与人类种间同源性相对较低,人CD3特异性**抗体不能有效激活小鼠效应T细胞,需建立一个适合于评估人类CD3特异性**的实验动物模型。百奥赛图人源化CD3e小鼠(B-hCD3e mice),为双抗的药效验证提供了有力工具。 TCR-CD3 complex and its signal pathway[1] mCD3e全人源化小鼠分析 将mCD3e全人源化替换为hCD3e,对纯合后代脾脏,胸腺,PBMC及淋巴结进行流式细胞分析,观察小鼠T细胞发育是否正常。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野生型,hCD3e全人源化纯合小鼠脾脏,胸腺,PBMC及淋巴结中mCD3+细胞含量较低且CD4、CD8分化差异较大,表明全人源化策略致其T细胞发育过程受阻,此方案制备的小鼠不适于后续药理药效评价。 基于此,考虑到全人源化可能对mCD3e胞内信号传递的影响,百奥赛图重新优化打靶方案,仅对mCD3e进行胞外区人源化改造,保留其鼠源的信号传导功能,得到B-hCD3e mice.同样对其纯合后代脾脏,胸腺,PBMC及淋巴结进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如下: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mCD3e胞外区人源化纯合小鼠(B-hCD3e mice)脾脏,胸腺,PBMC及淋巴结中,各细胞细胞比例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无显著差异,表明T细胞分化未受胞外区人源化改造影响。 不是所有人源化小鼠都能有正常功能,不是所有CD3人源化小鼠都叫B-hCD3e mice哦! 后续基于B-hCD3e mice模型的体外检测及体内药效等实验数据也进一步证明了该模型的优势所在,具体信息如下所示:B-hCD3e mice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打靶策略 蛋白表达分析 流式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型 C57BL/6 小鼠中

糖基化修饰过程

糖基化修饰过程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一、 糖基化修饰 蛋白质的糖基化是一种最常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是在糖基转移酶作用下将糖类转移至蛋白质和蛋白质上特殊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糖苷键的过程。研究表明70%人类蛋白包含一个或多个糖链1%的人类基因组参与了糖链的合成和修饰。 二、糖基化修饰功能 在参与糖基化形成的过程中,糖基转移酶和糖苷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糖基化的结果使不同的蛋白质打上不同的标记,改变多肽的构象,增加蛋白质的稳定性。 三、糖基化修饰加工过程 糖基化修饰主要发生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主要过程是将糖基在糖基转移酶作用下将糖链转移至蛋白质,和蛋白质上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糖苷键,经过一系列转运、糖链末端的剪切,修饰和岩藻糖化或者唾液酸化等完成糖基化蛋白质的组装 四、糖基化修饰分类 哺乳动物中蛋白质的糖基化类型主要可分为两种:N-糖基化和O-糖基化。大多数糖蛋白质只含有一种糖基化类型。但是有些蛋白多肽同时连有N-糖链和O-糖链。 1. N-糖基化 N-糖链通过与蛋白质的天冬氨酸的自由NH2基共价连接,将这种糖基化称为N-糖基化。N-连接的糖链合成起始于内质网(ER),完成于高尔基体。 N-糖基化生成加工过程 N-糖链合成的第一步是将一个14糖的核心寡聚糖添加到新形成多肽链的特征序列为Asn-X-Ser/Thr(X代表任何一种氨基酸)的天冬酰胺上,天冬酰胺作为糖链受体。核心寡聚糖是由两分子N-乙酰葡萄糖胺、九分子甘露糖和三分子葡萄糖依次组成,第一位N-乙酰葡萄糖胺与ER双脂层膜上的磷酸多萜醇的磷酸基结合,当ER膜上有新多肽合成时,整个糖链一起转移。寡聚糖转移到新生肽以后,在ER中进一步加工,依次切除三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甘露糖。在ER形成的糖蛋白具有相似的糖链,由Cis面进入高尔基体后,在各膜囊之间的转运过程中,原来糖链上的大部分甘露糖被切除,但又由多种糖基转移酶依次加上了不同类型的糖分子,形成了结构各异的寡糖链。血浆等体液中蛋白质多发生N-糖基化,因此N-糖蛋白又称为血浆型糖蛋白。 2. O-糖基化 O-糖链与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

蛋白基因组学助力挖掘结肠癌**新思路

蛋白基因组学助力挖掘结肠癌**新思路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原文: Proteogenomic Analysis of Human Colon Cancer Reveals New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19302922 2019年5月2日,Cell杂志报道了美国休斯敦贝勒医学院研究人员利用基因、转录、蛋白及翻译后修饰等多组学技术,对结肠癌/癌旁组织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整合多组学结果为后续癌症**方案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生物标志物筛选、药物靶点、分子分型等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实验背景 结肠癌是世界上死亡率排名第四的癌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早期研究发现结肠癌具有家族聚集现象,可能与共同生活环境相关;其中K-ras、C-myc癌基因的激活和APC、MCC抑癌基因的失活是早期改变,而DCC、p53基因失活是晚期改变。近年来诸多基因、转录组学相关表明结肠癌患者存在许多基因突变,表明结肠癌的异质性;然而,海量数据并没有为临床**提供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信号蛋白是癌症**中最具吸引力的目标之一,但是针对结肠癌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却鲜有报道。癌症免疫**最新研究进展强调用于评价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对于个性化**具有重要意义。蛋白基因组学的技术方法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实验样本 110名结肠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血液样本 (麻醉前获取外周静脉血),结肠组织 实验流程与结果 作者对110例结肠癌肿瘤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使用全外显子组测序 (WXS)、基因组测序、RNA测序、microRNA测序、蛋白质组学以及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等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通过比较多组学数据结果发现Label-free蛋白质组学对基因功能的预测能力高于RNA测序分析,TMT蛋白质组学更优于前两种,并突出蛋白质组学研究基因功能的优越性。 研究思路概况 01、体细胞突变及蛋白质组分析 使用WXS对106个癌组织和对应的血样进行分析,并鉴定得到64010个体细胞单核苷酸变异 (SNVs) 以及7691个插入/缺失位点 (

这3大工艺对于混凝实验非常重要,必须GET

这3大工艺对于混凝实验非常重要,必须GET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众所周知,混凝实验一般被分为三个(也可以说四个)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每项混凝实验必经流程,很多人会问,到底哪个环节是混凝实验中最重要的呢?其实小编也不好说,因为,这三个环节都是每项混凝实验都必须经过的流程,那么就意味着,无论哪项都至关重要了,所以如果非要论原因,请看如下: 原因1、药剂的配制和投加:这一工艺被作为混凝实验第一环节,配制需经过溶解和配成投加浓度两个过程。不仅固体药剂要先溶解,液体药剂有时也需先经溶解在稀释成所需浓度。投加到原水中的溶液流量需要按原水中应投的药剂剂量准确控制,因此要能根据原水水量和水质的变化随时调节。药剂溶液投加到水中需要适当的设备,投加设备往往与混合设备在一起,所以这一环节对于混凝实验来讲颇为重要。 原因2、混合:混合是每项混凝实验的第二环节,混合的作用是使药剂迅速均匀地扩散到水中,创造良好的水解和聚合条件,并同时与胶体颗粒接触聚集,生成微絮粒。混合可利用取水系统中的取水泵、混水输水管或单独设置混合池(器)等。常用混合方式有水力和机械两类,水利混合简单,但不能适应流量变化;机械混合可随流量变化而调节,但机械需维修。所以这一环节对于混凝实验来讲也颇为重要。 原因3、反应:反应也叫混凝或沉淀,是整个混凝实验最后环节,是指在外力作用下,使经过凝聚阶段所形成的具有混凝性能的微絮粒,进一步碰撞接触,形成更大的能从水中沉降分离的絮粒。长期以来习惯称混凝为反应,称完成混凝过程的混凝池为反应池。为达到完善的混凝必须具有两个主题条件,即胶体系统具有良好的混凝性能,以及水流能保证胶体微粒获得适应的动力进行碰撞接触,而又不致破坏已生成的絮粒。所以这一环节对于混凝实验来讲也颇为重要。 综上所述,以上三个环节对于一项完整的混凝实验来讲都颇为重要,想要实验顺利的进行,必须得了解不同环节的特点,另外还需掌握混凝实验相关设备(比如电动搅拌器)的使用技巧,武汉梅宇公司在专注生产混凝

食用菌液体菌种摇瓶培养技术!

食用菌液体菌种摇瓶培养技术!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食用菌液体菌种摇瓶培养技术! 液体菌种的培养方式主要有振荡培养和发酵罐培养两类。振荡培养又称为摇瓶培养,是利用机械振荡,使培养液振动而达到通气的目的,是将斜面试管菌种接种到培养液中,置摇床上振荡培养。经摇瓶培养的菌丝体一般呈球状、絮状等多种形态,培养液呈黏稠状或清液状,有或无清香味及其他异味。菌液中因有菌体发酵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可呈不同的颜色。发酵罐培养是利用发酵罐进行深层液体培养。 采用摇瓶培养液体菌种时,可以采用往复式摇床或者旋转式摇床。往复式摇床的往复频率一般在80~140r/min,冲程一般为5~14cm,在频率过快、冲程过大或瓶内液体过多时,振荡使液体容易溅到瓶口纱布上而造成污染。旋转式摇床的偏心距一般为3~6cm,旋转次数为60~300r/min,它的结构比较复杂,加工安装要求比往复式摇床高,造价也较贵,但是氧的传递好、功率消耗低,培养基一般不会溅到棉塞上。因此,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摇床及振荡速度。 1.摇瓶培养的工艺流程 制备培养基一分装一灭菌一冷却一接种一摇床培养一一级液体菌种一二级液体菌种。 2.摇瓶培养要点 (1)培养基的配制 按配方称好各种成分,装入容器中,加水溶解后,分装入三角瓶中,一般250~300mL三角瓶装50mL培养液,500mL三角瓶装100mL培养液,塞上棉塞,用报纸包扎;也可用8层纱布做成8cm×8cm的瓶塞封口,外面用牛皮纸封口。 (2)灭菌一般采用高压灭菌方法,灭菌要求121℃、30min。取出冷却到30℃左右,放人无菌室或接种箱内备用。 (3)接种 按无菌操作要求每瓶接入2~3cm2的斜面菌种一块,每支斜面菌种可接4~5瓶。接入的菌种稍带点培养基为好,能使其浮在培养基的表面,接种后用原塞瓶口的纱布展开后盖在瓶口,并用线绳扎牢。 (4)培养接种好的菌种瓶可置于摇床上培养,也可置于24~26℃恒温下静置培养48h后,待气生菌丝延伸到培养液中后再进行振荡培养。往复式摇床的振荡频率为80~120r/min,旋转式摇床的频率为150~220r/min,摇床培养3~4

易科泰植物光系统II功能综合研究技术方案

易科泰植物光系统II功能综合研究技术方案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光合作用是植物包括藻类及光合细菌吸收太阳能、将CO2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化学能)并释放O2的过程。光合作用是整个生物圈提供最重要的生产者,同时为其他生物源源不断地制造O2,可以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反应过程。因此,光合作用研究在植物、农业科研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光合作用发生于叶绿体内的类囊体(thylakoid)膜上,类囊体膜上嵌插有光系统I和光系统II(PSI和PSII)。由于光系统II位于光系统I前端,同时还含有放氧复合体oxygen-evolving complex。因此光合作用研究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光系统II的研究。       近日在山东农业大学刚刚调试安装完成的光系统II功能综合研究系统包含4个功能单元:FluorCam封闭式叶绿素荧光成像仪、FL6000双调制叶绿素荧光测量仪、TL6000植物热释光测量仪、PlanTherm PT 100 植物热耐受性测量仪。       FluorCam封闭式叶绿素荧光成像仪用于叶绿素荧光淬灭动力学的各种参数测量并成像,尤其适用于研究植物不同部位逆境响应的变化规律、突变体筛选等。同时FluorCam封闭式叶绿素荧光成像仪是国际上唯一可以进行宏观OJIP快速荧光动力学成像和QA再氧化动力学成像的仪器。     FL6000双调制叶绿素荧光测量仪使用STF(单周转光闪)为主要测量工具,进行QA–再氧化动力学、S状态转换、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等其他普通调制式荧光仪无法完成的测量程序,反映光系统II的差异变化。同时还可以测量PAM(脉冲调制)测量、OJIP快速荧光动力学测量,时间分辨率最高达1µs,世界上公认的功能最为全面、时间分辨率最高的叶绿素荧光仪。     TL6000植物热释光测量仪通过检测光系统II的温度-热释光强度曲线,反映光系统II S2QB−、S3QB−稳定性、放氧复合体的活性及S态转换。从而将光系统II研究的深度推进到光合电子传递某一具体步骤的层次。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商用化的光系统II热释光测量仪器。     PlanTherm PT 100 植物热耐受性测量仪从细胞膜受热破损和光系统II热胁迫两个方面衡量植物的热

易科泰作物表型组学研究技术方案与应用

易科泰作物表型组学研究技术方案与应用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手持式、便携式仪器无疑是作物表型分析性价比高、使用灵活方便的设备,如手持式FluorPen叶绿素荧光仪、手持式SpectraPen/PolyPen高光谱仪、IQ智能手持式高光谱成像仪、FluorCam便携式叶绿素荧光成像仪等。       PlantScreen温室紧凑型或大型传送带式植物表型成像分析平台集植物自动传送技术、智能LED光适应与培养技术、自动浇灌称重技术、FluorCam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光谱成像技术(包括RGB、VISIR高光谱成像、SWIR高光谱成像、LWIR红外热成像等)等,以及根窗技术全自动根系表型观测,高通量、无损伤、全自动、全方位实验观测分析植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形状表型,成为国际著名表型组学与遗传组学研究及遗传育种机构的重要平台,如德国IPK(Leibniz Institute of Plant Genetics and Crop Plant Research)、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荷兰生态表型研究中心(NPEC,Wageningen University & Research,Netherlands Plant Eco-phenotyping Centre)、德国BIOP(Institute of Biochemical Plant Pathology)、澳大利亚CSIRO(Commonwealth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国际水稻研究所、杜邦先锋国际良种公司、孟山都公司、美国合成基因公司等等。       手持式、便携式植物表型分析设备性价比高、方便实用,PlantScreen传送带式植物表型分析平台则为高度自动化、高通量、价格昂贵的实验平台,介于这两者之间,易科泰生态技术公司还提供一系列表型组学研究技术,以满足实验室、温室及野外大田作物不同实验研究需求、不同预算高通量、无损伤表型分析需求。   PlantScreen-R移动式植物表型成像分析系统     PlantScreen-R移动式植物表型分析系统(PlantScreen rover system)为知名大型移动式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Rover FluorCam)的升级版,4个轮子带驱动,以便于大田移动,适于温室及野外作物原位表型成像分析测量,具备PlantScreen几乎所有成像分析功能及表型大数据数据库等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处理方法!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处理方法!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处理方法!   一、无菌室   1.紫外线消毒 ①在室温20℃~25℃时,220V 30W紫外灯下方垂直位置1.0m处的253.7mm紫外线辐射强度应≥70uW/cm2,低于此值时应更换。适当数量的紫外灯,确保平均每立方米应不少于1.5W。 ②紫外线消毒时,无菌室内应保持清洁干燥。 ③在无人条件下,可采取紫外线消毒,作用时间应≥30min。室内温度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④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 ⑤人员在关闭紫外灯至少30min后方可入内作业。 ⑥按照GB15981的规定,评价紫外线的消毒与杀菌效果。   2.臭氧消毒 ①封闭无菌室内,无人条件下,采用20mg/m3浓度的臭氧,作用时间应≥30min。消毒后室内臭氧浓度≤0.2mg/m3时方可入内作业。 ②按照GB/T18202的规定,检测室内臭氧的浓度。   3.无菌室空气灭菌效果验证方法(沉降法) ①在消毒处理后与开展检验活动之前期间采样。 ②取样位点的选择应基于人员流量情况和做试验的频率。一般情况下,无菌室面积≤30m2时,从所设定的一条对角线上选取3点,即中心1点、两端各距墙1m处各取1点;无菌室面积≥30m2时,选取东、南、西、北、中5点,其中东点、南点、西点、北点均距端1m。 ③在所选位点,将平板计数琼脂平板(90mm)或水化3 M Petrifilm菌落总数测试片置于距地面80cm处,开盖暴露15min,然后,置于36℃士1℃恒温箱培养48h土1h。如果侦查某目标细菌,则可用选择性琼脂平板(如PDA平板)或微生物测试片(如3 M Petrifilm环境李斯特氏菌测试片)。 ④确认平板上的菌落数,如大于所设定的风险值,应分析原因,并采取适当措施。   二、培养基和试剂   1.培养基通常应采用高压湿热灭菌法,121℃灭15min,特殊培养基按使用者的特殊要求进行灭菌(如含糖培养基,115℃灭菌20min)。 2.部分培养基(如嗜盐琼脂培养基、胆硫乳培养基等),只能煮沸灭菌。 3.对热敏感的培养基或添加物质,应采用膜过滤方法进行过滤除菌。 4.即用型试剂不需灭菌,应参见相关国际标准或供应商使

外泌体速通手册(上篇)

外泌体速通手册(上篇)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外泌体速通手册(上篇)   01 概念   Exosome,中文名外泌体,是一种能被大多数细胞分泌的微小膜泡,具有脂质双层膜结构,直径大约40-120 nm。尽管外泌体最初在1983年就被发现,但人们一直认为它只是一种细胞的废弃物。然而最近几年,人们发现这种微小膜泡中含有细胞特异的蛋白、脂质和核酸,能作为信号分子传递给其他细胞从而改变其他细胞的功能。这些发现点燃了人们对细胞分泌膜泡的兴趣。最近的研究发现外泌体在很多生理病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免疫中抗原呈递、肿瘤的生长与迁移、组织损伤的修复等。不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具有不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可作为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外泌体具有脂质双层膜结构,能很好的保护其包被的物质,且能靶向特定细胞或组织,因此又是一种很好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elivery system)。 外泌体可大致分为3大类:(a)由质膜分裂产生的微囊泡;(b)在内质网内形成并在多囊泡体与质膜融合后释放的外体;(c)凋亡体a作为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囊泡重新释放。低等生物,如细菌和寄生虫,也能分泌外囊泡。   02 作用   外泌体的产生及其与受体细胞的相互作用 外泌体被认为是由多泡体(MVB)膜向内出芽形成的内吞的囊泡同质群体,涉及转运所需的内复合物(ESCRT)和其他相关蛋白被分选到外泌体中,例如程序性细胞死亡6蛋白(PDCD6IP;也称为ALIX)和肿瘤易感基因101蛋白(TSG101)。除了识别泛素化蛋白质的ESCRT之外,其他ESCRT非依赖性机制也可用于产生某些生化组合物的外泌体。例如,在一些细胞中,外泌体产生需要脂质神经酰胺和中性磷脂酶,将神经-髓磷脂转化为神经酰胺酶。   外泌体在正常体环境和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外泌体可以被认为是生物反应过程中的重要信号体。例如,外泌体可以激活免疫应答或抑制炎症,从而参与免疫监视。在血液循环中,外泌体通过提供用于组装凝血因子的场所而参与血凝反应。在大脑中,神经元可以通过外泌体的分泌进行交流,这有助于近

Cell子刊 | 蛋白质组标杆大牛: 揭示糖尿病新机制还得从这类修饰入手

Cell子刊 | 蛋白质组标杆大牛: 揭示糖尿病新机制还得从这类修饰入手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关键词:磷酸化蛋白质组、蛋白质组、II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 原文: Phosphoproteomics Reveals the GSK3-PDX1 Axis as a Key Pathogenic Signaling Node in Diabetic Islets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19.02.012 不知大家还记得否?去年小编曾报道了一篇Science的重磅文章,由来自德国马普生物化学研究所Matthias Mann团队,利用磷酸化组发现了阿片类药物副作用机制(最新Science重磅:磷酸化组学揭秘阿片类药物副作用潜在机制)。 仅过半年多时间,该研究团队马不停蹄地又发表了一篇力作。最近,该团队在Cell Metabolism期刊上发表了题为“Phosphoproteomics Reveals the GSK3-PDX1 Axis as a Key Pathogenic Signaling Node in Diabetic Islets”的研究,通过磷酸化蛋白质组、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GSK3-PDX1轴是胰岛糖尿病致病关键信号节点。 可见,磷酸化修饰组已成为寻找医药研究领域机制探索的重要技术手段。 研究背景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组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综合征,伴随很多合并症和并发症,其中90%是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其发病机理为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伴胰岛素抵抗和肝脏葡萄糖产生增加。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中心环节。然而目前胰岛β细胞功能紊乱具体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因此,系统性了解β细胞功能紊乱机制将有助于对于糖尿病的**和预防。 此前,利用转录组、蛋白组研究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已有诸多报道,但是从磷酸化角度发现关键调控信号通路的报道却不多。磷酸化是调控胰岛分泌重要机制,因此,从整体磷酸化水平研究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材料 正常小鼠(C57BLKS-Leprdb/+)和糖尿病小鼠(C57BLKS-Leprdb)胰岛组织; 研究结果 01、磷酸化组、蛋白质组 分

自身免疫药检员 B-hIL17A小鼠构建EAE模型的实验流程

自身免疫药检员 B-hIL17A小鼠构建EAE模型的实验流程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研究表明Th17细胞以及相关的IL17、IL22 、IL23 等细胞因子参与到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发展过程中[1]。其中IL17家族细胞因子可以动员、募集及活化中性粒细胞,从而介导炎症反应的产生,并参与到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如图1)。所以针对于IL17靶点相关的抗自身免疫药物一直是研发的热点。目前IL17抗体药物已经应用在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的**中。而IL17抗体药物针对于多发性硬化症的研究也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图1. IL17家族细胞因子信号通路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病,IL17、IL22、IL23等细胞因子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使用的疾病模型是通过药物诱导使小鼠产生针对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疾病(EAE),从而模拟人多发性硬化症发病症状。 在小鼠EAE 模型中,其免疫系统受到MOG诱导,攻击中枢神经系统髓鞘蛋白,导致小鼠产生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瘫痪等症状。是目前研究多发性硬化症的常用模型和药效评价工具。百奥赛图利用B-hIL17A小鼠构建的EAE模型,可以检测IL17相关的人源化抗体药效,助力药物的临床前研究。 EAE模型构建的实验流程 MOG诱导后EAE小鼠出现脱髓鞘、行动障碍等症状。 EAE模型临床评分及体重曲线 基于B-hIL17A小鼠构建的EAE模型临床评分及体重检测。A. EAE模型临床评分;B. EAE模型小鼠体重。 EAE模型中枢神经细胞流式检测 基于B-hIL17A小鼠构建的EAE模型中枢神经细胞流式检测结果显示Treg细胞显著增多。 EAE模型淋巴结细胞因子流式检测 取EAE小鼠模型淋巴结检测hIL17A、mIFN-γ等细胞因子,结果显示MOG诱导EAE模型的淋巴结CD4+细胞能够表达hIL17。 EAE模型脊髓髓鞘蛋白荧光检测 实验终点取小鼠脊髓样本对髓鞘蛋白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绿色荧光部分),结果显示EAE模型组具有明显的脱髓鞘表型。 综上所述,B-hIL17A是一种理想的MS/EAE模型小鼠。百奥赛图已经建立了稳定的EAE模型,

PNAS | 脂质组学揭示病毒感染引起的脂代谢异常及潜在**靶点

PNAS | 脂质组学揭示病毒感染引起的脂代谢异常及潜在**靶点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9

关键词:埃博拉病毒,脂质组学,**靶点,脂质代谢 2014年,非洲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凶猛的一次埃博拉病毒疫情,震动全球。直到年底,疫情才终于得到控制。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字,截至2014年12月14日,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1.8万例感染者,近7000人死亡。因为疫情影响农业生产和贸易,西非疫区国家将有百万人面临饥荒威胁。 埃博拉病毒通常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等途径传播,感染潜伏期从2天到21天不等。患者的最初症状是突然发烧、头痛,随后是呕吐、腹泻和肾 功能障碍,最后是体内外大出血,死亡。 今天小编要跟各位老师来聊一聊一篇研究埃博拉病毒的文章。 Plasma lipidome reveals critical illness and recovery from human Ebola virus disease 2019 IF=9.504 原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116/9/3919 样本: 45例血浆样本──11 EVD幸存者(29例血浆样本),9例死亡者 (9例血浆样本)和7 例健康志愿者(7例血浆样本) 技术: 脂质组学技术 基于脂质组学技术,对2015年采集到的7例塞拉利昂健康志愿者和确诊为EVD患者(11幸存者和9死亡者)及其康复过程中的一系列血浆样本(s1,s2,s3)进行分析。一共45例血浆样本,检测到包含19种亚类的423种脂质分子。 与健康志愿者或死亡者相比,EVD患者的脂质代谢发生了强烈的改变。幸存者与死亡者相比,差异的脂质分子逐渐增多,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差异的脂质分子逐渐减少,这相反的变化趋势,暗示幸存者的康复。 ​ 脂质亚类水平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同时脂肪酸碳总数、不饱和键及单个脂肪酸的表达量上也发生了变化。幸存者的PC亚类含有更长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有38个碳和5个双键),而死亡者的TG亚类含有更长的不饱和脂肪酸(平均55个碳和5个双键) 。 与健康志愿者或死亡者对比,幸存者康复过程中,所有含有16:0 或 18:0的Cer亚类脂质分子发生显著下调(>4.5 log2 fold change (FC); P < 0.01),几乎所有的含有18:3 或20:3 脂肪酸的PI亚类上调。35%的Cer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