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材料科学 > 技术中心
生物反应器说明

生物反应器说明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接下来介绍生物反应器说明 反应器靠搅拌桨提供液相搅拌的动力,它有较大的操作范围、良好的混合性和浓度均匀性,因此在生物反应中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的保护,因此对剪切作用十分敏感,直接的机械搅拌很容易对其造成损害,传统的用于微生物的搅拌反应器用作动物细胞的培养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动物细胞培养中的搅拌式反应器都是经过改进的,包括改进供氧方式、搅拌桨的形式及在反应器内加装辅件等。 供氧方式的改进 一般情况下搅拌式反应器还常伴有鼓泡,为细胞生长提供所需氧分。由于动物细胞对鼓泡的剪胞生长提供所需氧分。由于动物细胞对鼓泡的剪切也很敏感,所以人们在供氧方式的改进上做了许多工作。笼式供氧是搅拌式动物细胞反应器供氧方式的一种,即气泡用丝网隔开,不与细胞直接接触;反应器既能保证混合效果又有尽可能小的剪切力,以满足细胞生长的要求。北野昭一报道了一个经过改进的搅拌式动物细胞反应器,整体呈梨形,搅拌置于反应器底部,在搅拌轴外装了一个锥形不锈钢丝网与搅拌轴一起转动。轴心处的鼓泡管在丝网内侧鼓泡,丝网外侧的细胞不与气泡直接接触。 桨的改进 桨的形式对细胞生长的影响非常大,这方面的改进主要考虑如何减小细胞所受的剪切力。有人对搅拌桨的形式作了改进,并在反应器内加装了辅件,实验证明改进后的反应器适用于对剪切力敏感的细胞进行高密度培养。反应器采用了一个双螺旋带状搅拌桨,顶部的法兰盖上安装了3块表面挡板。每块挡板相对于径向的夹角为30°,垂直插入液面。挡板的存在减小了液面上的旋涡。这个反应器维持了较小的剪切力,实验中用于昆虫细胞的培养,最终的培养密度达到6×106个/mL,成活率在98%以上。 生物反应器 生物反应器用于动物细胞培养存在的最大缺点是剪切力大,容易损伤细胞,虽然经过各种改进,这个问题仍很难避免。相比之下,非搅拌式反应器产生的剪切力较小,在动物细胞培养中表现出了较强的优势。 (1)填充床反应器填充是在反

PCE反应有那些要素流程

PCE反应有那些要素流程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接下来介绍PCE反应有那些要素流程说明. 引物:引物是PCR特异性反应的关键,PCR 产物的特异性取决于引物与模板DNA互补的程度。理论上,只要知道任何一段模板DNA序列, 就能按其设计互补的寡核苷酸链做引物,利用PCR就可将模板DNA在体外大量扩增。 设计引物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引物长度:15-30bp,常用为20bp左右。 ②引物扩增跨度:以200-500bp为宜,特定条件下可扩增长至10kb的片段。 ③引物碱基:G+C含量以40-60%为宜,G+C太少扩增效果不佳,G+C过多易出现非特异条带。ATGC**随机分布,避免5个以上的嘌呤或嘧啶核苷酸的成串排列。 ④避免引物内部出现二级结构,避免两条引物间互补,特别是3'端的互补,否则会形成引物二聚体,产生非特异的扩增条带。 ⑤引物3'端的碱基,特别是最末及倒数第二个碱基,应严格要求配对,以避免因末端碱基不配对而导致PCR失败。 ⑥引物中有或能加上合适的酶切位点, 被扩增的靶序列**有适宜的酶切位点, 这对酶切分析或分子克隆很有好处。 ⑦引物的特异性:引物应与核酸序列数据库的其它序列无明显同源性。引物量:每条引物的浓度0.1~1umol或10~100pmol,以最低引物量产生所需要的结果为好,引物浓度偏高会引起错配和非特异性扩增,且可增加引物之间形成二聚体的机会。

膜蛋白和细菌总蛋白提取的三大方法

膜蛋白和细菌总蛋白提取的三大方法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一、从新鲜样品中提取总蛋白(简易法) 1、自配裂解液(pH 8.5-9.0):50 mM Tris-HCl,2 mM EDTA, 100 mM NaCl,0.5% Triton X-100,调pH值至8.5-9.0备用;用前加入100 μg/ml 溶菌酶,1μl/ml 的蛋白酶抑制剂PMSF。该裂解液用量为10-50ml 裂解液/1g湿菌体。 2、将40ml 菌液在12000g,4℃下离心15分钟收集菌体,沉淀用PBS悬浮洗涤2遍,沉淀加入1ml裂解液悬浮菌体。 3、超声粉碎,采用300w,10s超声/10s间隔,超声20min,反复冻融超声3次至菌液变清或者变色。 4、1000g离心去掉大碎片,上清可直接变性后PAGE电泳检测,或者用1% SDS溶液透析后冻存。 缺点: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疏水性跨膜蛋白提取效率有限。 二、从新鲜样品中提取疏水性膜蛋白(Triton X-114去污剂法) 1、配制疏水性蛋白提取液(非裂解液):1% Triton X-114,150mM NaCl, 10mM Tris-HCl,1mM EDTA,调pH值至8.0备用。 2、菌液于4℃条件下15000g离心15min收集菌体;用1ml 含有5mM MgCl2 的PBS洗涤3次,zui后于4℃条件下15000g离心15min收集菌体。 3、菌体沉淀加入1ml冷提取液,于4℃条件下放置2h,17000g离心10min,去除沉淀取上清。 4、将上述上清中的Triton X-114含量增加到2%,再加入20mM的CaCl2抑制部分蛋白酶活性,37℃条件下放置10min使其分层。室温下1000g离心10min使液相和去污相充分分层。 5、将液相和去污相分开,分别用10倍体积的冷丙酮在冰上沉淀45min。 6、于4℃条件下17000g离心30min,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3次。 7、将沉淀溶解在1% SDS溶液中,测定蛋白浓度,比较液相和去污相中蛋白提取效率,一般是去污相中疏水性膜蛋白较多,适于进一步蛋白实验。 8、SDS-PAGE进一步分析液相和去污相的蛋白图谱。 三、从Trizol裂解液中分离总蛋白 1、Trizol溶解的样品研磨破碎后,加氯仿分层,2-8℃下10000g离心15min,上层水相用于RNA提取,体积约为总体积的60%。 2、用乙醇沉淀中间层和有机相中的DNA。每使用1ml Trizol加入0.3ml无水乙

人sICAM-1 及 ET-1 ELISA试剂盒实验原理详解

人sICAM-1 及 ET-1 ELISA试剂盒实验原理详解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人sICAM-1 及 ET-1 ELISA试剂盒产品文献【仁捷生物】​ 吸入糖皮质激素辅助常规抗炎**稳定期COPD的 价值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吸入糖皮质激素辅助常规抗炎**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CAT) 评分等方面的影响。 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 2015年6月-2017 年 8 月收治的 83 例稳定期 COPD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 组 42 例和 B 组 41 例。A组行常规抗炎治 疗,B 组给予常规抗炎** + 吸入糖皮质激素,对两组患者**前后最大呼气流量 (PEF)、第 1 s 用力呼气容积 (FEV1) 和第 1 s 用力呼气容积 / 用力 肺活量 (FEV1/FVC) 等肺功能指标,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sICAM-1) 及内皮素 -1(ET-1) 等内皮功能指标,呼出气一氧化氮 (NO)水平和 CAT 评分进 行比较分析。结果:**前,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后,两组患者 PEF、FEV1 和 FEV1/FVC 等肺功能指标均 优于**前,且 B 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优于 A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后,B 组 sICAM-1 及 ET-1 水平均低于**前,且低于 A 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前,两组患者呼出气NO水平及CA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B 组呼出气 NO 水平及 CAT 评分均低于**前,且低于 A 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吸入糖皮质激素辅助常规抗炎**能够显著改善稳定期 COPD 患者的肺功能,提升患者内皮功能和生活质量,减少呼出气 NO 量,临床应用 价值较高。   实验原理:                                      将目标抗体包被于微孔板中,制成固相载体,向微孔中分别加入标准品或标本,其中的目标连接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结合,然后加入微生物化的目标抗体,将未结合的生物素抗体洗净后,加入HRP标记和亲和素,再次彻底洗涤后加入TMB底物显色。TMB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目标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

收到细胞后应如何正确的处理

收到细胞后应如何正确的处理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收到细胞后应如何去正确的处理 您需要准备好细胞所要用到的培养基和相关试剂,虽然所有的贴壁,半贴壁或者悬浮细胞处理方式差不多,但是不同的实验 室培养条件和处理力度还有试剂的批间差这些问题存在,也会导致对细胞处理不当,或者环境的不适应而造成细胞的死亡 1.收到细胞,第一时间要 观察细胞形态是否正常,对于贴壁细胞则要注意看贴壁情况是否很好,观察细胞密度 有疑议及时咨提供细胞的技术人员。由于运输的时间或者温度的变化,很多贴壁细胞在盛满培养基的瓶子里生长的状态和平时 有点不一样,主要是贴壁牢固问冋题。比如29紅,平时贴壁就不是很牢,在装满的培养基瓶子里面,会发生大片的脱落,细胞 聚集在一起,但是细胞生长还是正常的,通过离心收集,加以胰酶的消化,重新打散,又可以正常的贴壁生长 当通过上一步的观察,细胞初步没有任何问题时,进行下一步操作。当收到的细胞密达到8%左右时,则处理如下 弃除瓶中大部分培养基,仅保皕5到1∽L培养所需的常规培养基;或更换新鲜的培养基,置于培养箱中,随后毎夭观察。细胞在 低于正常生长温度情况下,会调整为静止期,或者慢速生长期,必须恢复37度的环境至少3个小时左右,才能重新调整到接近对 数生长期的状态,在对数生长期进行细胞的传代会大大增加传代的成功率,和细胞的存活率。 3.如果经第一步观察发现细胞密度超过90%,并且细胞状态很好时,则复温后2个小时需要立即传代。传代的比例应依据 不同的细胞而定。对于生长比较快,状态稳定,不易受外界景响的细胞可以一次多传几瓶;对于生长较慢,细胞比较薄,状态 容易波动的细胞类型,一冫 些,保证每瓶细胞密度大些,便于稳定生长。至于一些比较陌生的细胞,第一次处理也可以 照第二种情况

血清灭活的正确方式

血清灭活的正确方式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周一,早上,小艾 踏着轻快脚步进入实验室 放下昨天新买的粉色小包 绕到实验室后头 设定水浴槽56℃ 吃着煎饼配手机视屏 小艾拿出昨天早晨 放进4℃解冻的血清 轻晃   轻晃 慢慢放入56℃的温暖水浴槽 顺手按下30分钟计时器。 滴滴滴~ 滴滴滴~ 时间像彩虹般转瞬即逝, 小艾将热血清移到冷水浴中 一天的忙碌即将开始。 这个”血清热灭活”的场景很熟悉吗? 你有可能在浪费时间! 血清热灭活非必要  血清热灭活的步骤在1970年代就已建立,至今成为很多实验室的常规血清前处理步骤;但许多先前认为必须热灭活的原因,却早已经不再成立: 去除支原体污染? 早期血清加工使用的450nm滤膜,早已被100nm滤膜取代;且随着加工技术的创新及严格的监控,血清产品早已没有支原体污染的疑虑。 去除补体等对热敏感的物质?  胎牛血清中含有的补体仅为成年牛血清5-50%,而C3 (补体中引起免疫反应的主成分)在胎牛血清中则几乎不能检出,直接使用血清对大多数的细胞株没有负面影响。 血清热灭活       对细胞生长无明显帮助   细胞生物学家比较了正常热灭活胎牛血清对各种细胞株的生长能力影响,发现11株细胞中,热灭活对6 株细胞有负面影响(红)、3株无影响(绿)、2株有微弱正面改善(黄)(下图1)。 ▲图1:使用未灭活或灭活血清的细胞生长状况。   所以,在正常操作下,热灭活通常对“细胞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反而会破坏血清内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等珍贵物质,降低细胞增殖速度。 血清热灭活的缺点 万一小艾设错水浴温度或忘记按计时器,都会导致过高的加热温度(下图2)或过长的加热时间(下图3),进而大大降低血清的功能,影响细胞生长的表现。 ▲图2:过高的加热温度降低大多细胞株生长速度(仅一株未受明显影响)。 ▲图3:过长的加热时间降低大多细胞株生长速度(仅一株未受明显影响)。  且灭活加热过程会增加血清的沉淀状况,而沉淀又常常被认为是微生物的污染,进而耗费大

小鼠的正确抓取与固定方法

小鼠的正确抓取与固定方法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与小白鼠相生相杀的日子,被咬伤出血真是一件很让人抓狂的事,不只是影响着身体健康。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心里的恐惧还会延误我们的课题,关乎着毕业。不懂人情世故的小编也难逃此劫,回看过去几篇文章,其实小鼠性情温顺还挺可爱的,原来它咬伤我,在于我还不懂她…… 因此,在日常实验中,我们应该读懂小鼠,站在小鼠的角度理解她,在不使她产生痛苦、符合生理特性、减少应激的基础上操作,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下面咱们就从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小鼠抓取与固定说起,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小鼠实验中最常接触到的几种实用技能(小鼠的抓取与固定;给药方式),助你以后的实验得心应手起来! 一、抓取与固定  很多实验如小鼠给药,采血等,均需要将小鼠固定住才可进行操作,因此规范准确地抓取动物是实验的前提,既能避免动物咬人,也更便于我们实验操作。对于一般简单实验,双手就是**的固定的工具。 1. 抓取步骤 ① 右手提起小鼠尾巴,将其放在鼠笼盖或其他粗糙表面上 ② 小鼠向前挣扎爬行时,再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鼠耳和颈部皮肤(如下图) ③ 小鼠于左手心中后,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其背部皮肤和尾部(如下图) 应用:一些简单的操作如小鼠灌胃、皮下注射、腹腔注射、肌内注射、剪毛等 注意 ①小鼠体型虽小但非常灵活,抓取时避免咬伤一定要又稳又准 ② 抓尾巴时,应抓取小鼠尾巴的中部或根部,捏住尾端可能损伤小鼠 ③ 由于小鼠一直在活动,一次没抓好时要放开重新抓,不要急于下一步操作 2. 固定 进行解剖、手术、心脏采血和尾静脉注射等操作时(必要时先行麻醉),需做一定形式的固定。如尾静脉注射或采血时:如下图为小鼠固定器和尾静脉注射。 第一步:打开尾盖,手提起小鼠尾巴,让动物头对准鼠筒口并使其本能的爬入固定器内; 第二步:调节小鼠固定器的长短,留出尾巴即可进行操作。 小鼠固定器 尾静脉注射的小鼠固定 如果需要解剖或者心脏注射时: ① 麻醉小鼠 ② 处于背卧式后再用大头

小鼠腹腔注射技术指导

小鼠腹腔注射技术指导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上周我们一起学习了各种给药方式的选择方法,虽说腹腔注射总是被大家不明就里地去用于各种实验,然而不得不说,腹腔注射确实是我们最常用的给药方式。然而,看似简单的腹腔注射,如果我们没有掌握注射技巧,常常会遇到液体流出或者内脏出血,导致实验越来越糟糕。那么在腹腔注射的实验中,我们该掌握哪些注射手法和技巧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 腹腔注射:将药物注入动物胃肠道浆膜以外、腹膜以内的注射方式。 药物循环途径: 肠系膜上静脉→肝门静脉→肝→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化合物给药后不经胃肠道吸收,故腹腔给药方式不存在胃肠道首过代谢但仍然存在肝脏首过代谢,损耗较灌胃小。 腹腔注射模式图 特点: 吸收能力很强:因腹膜吸收面积大,且布满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直接入血,生物利用度与静脉注射100%相比可达80%; 吸收速度快:每小时可吸收动物体重3%-8%的液体,且腹腔补液时间短; 应用广泛:广泛用于大小鼠的各种实验中,如常用的麻醉实验; 对剂型要求较低:只要是液态或均一悬液均可采用腹腔注射。 腹腔注射与静脉注射的对比: 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同为常用的给药方式,但是与静脉注射相比,它又有以下优势: 操作简单易上手,而静脉注射较难; 研发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 更适合长周期研发:静脉注射对血管损伤较大,恢复的更慢; 给药体积相对较大,小鼠:0.2-0.8ml;静脉:小鼠:0.05-0.2ml; 适用动物更广,无论大小鼠年幼,而静脉注射若动物过小,很难找到血管或者不明显。 下面就一起看看腹腔注射的操作手法: 第一步:抓取小鼠 ① 右手提起小鼠尾巴,将其放在鼠笼盖或其他粗糙表面上(如下图左); ② 小鼠向前挣扎爬行时,再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鼠耳和颈部皮肤(如下图右); ③ 小鼠于左手心中后,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其背部皮肤和尾部,腹部向上,头呈低位(如下图)。 第二步:注射 ①先刺入皮下

小鼠的灌胃给药技术指导

小鼠的灌胃给药技术指导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从新药研发角度来说,因口服给药是最方便、经济安全的方式,在研究中最为常用。动物实验中,灌胃是口服给药最常用的方法,然而,看似简单的几步,可对于初学者常常因为手法不当而伤到气道或食道,进而引起小鼠死或者逐渐消瘦至死亡。那么在灌胃的实验中,我们究竟该掌握哪些注射手法和技巧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灌胃: 借助器械(灌胃针)将药物直接灌入动物胃内; 药物循环途径:食管→胃→小肠→小肠毛细血管(吸收入血)→空回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肝门静脉→肝→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灌胃给药模式图(来自网络) 特点: 安全性高:各种给药方式中,口服给药是最安全的; 可选的剂型比较多:只要保证药物是均匀且稳定即可; 给药体积大:小鼠:0.1-0.8ml(0.2 ml /10g);大鼠:1-3ml。 生物利用度低: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并存在胃肠道首过代谢和肝脏首过代谢,生物利用率相对较低,仅为静脉的25-30%;对于部分化合物吸收不恒定,误差较大。 灌胃的实验步骤 一、准备工具 8/9/12号灌胃针头配套1.0 ml注射器;如下图为9号灌胃针头/1.0 ml注射器,为了防止插入时造成损伤,针头呈倒水滴型。 号灌胃针头/1.0ml注射器 注: 灌胃针的分类:如下图为小鼠灌胃常见灌胃针类别,根据尺寸不同有8/9/12号;另外还有直头和弯头区别; 灌胃针的选择:尺寸大小的选择一般可根据小鼠的年幼决定,如<30g,建议用8、9号;30g以上可选择12号;其中9号针头直径小于常规的大头,特别适用幼鼠;直头弯头可根据个人习惯选择,初学者建议先适用弯头练习; 灌胃针的获取:可直接购买,不建议手动处理的注射器针头,易刺伤小鼠食道; 灌胃针的深度:因为动物有个体差异,实验前可先测量小鼠口腔至胃的距离,进而选择合适长度的灌胃针,避免插入过深或过浅。小鼠入针一般3-4cm,大鼠一般4-6cm。 二、操作步骤 固定小鼠: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鼠耳和

x荧光光谱仪产品原理

x荧光光谱仪产品原理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荧光,顾名思义就是在光的照射下发出的光。X射线荧光就是被分析样品在X射线照射下发出的X射线,它包含了被分析样品化学组成的信息,通过对上述X射线荧光的分析确定被测样品中各组份含量的仪器就是X射线荧光分析仪。 从原子物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对每一种化学元素的原子来说,都有其特定的能级结构,其核外电子都以各自特有的能量在各自的固定轨道上运行,内层电子在足够能量的。 X射线荧光分析 X射线照射下脱离原子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我们说原子被激发了,处于激发态,这时,其他的外层电子便会填补这一空位,也就是所谓跃迁,同时以发出X射线的形式放出能量。由于每一种元素的原子能级结构都是特定的,它被激发后跃迁时放出的X射线的能量也是特定的,称之为特征X射线。通过测定特征X射线的能量,便可以确定相应元素的存在,而特征X射线的强弱(或者说X射线光子的多少)则代表该元素的含量。 量子力学知识告诉我们,X 射线具有波粒二象性,既可以看作粒子,也可以看作电磁波。看作粒子时的能量和看作电磁波时的波长有着一一对应关系。这就是著名的普朗克公式:E=hc/λ。显然,无论是测定能量,还是波长,都可以实现对相应元素的分析,其效果是完全一样的。 基本原理 当能量高于原子内层电子结合能的高能X射线与原子发生碰撞时,驱逐一个内层电子而出现一个空穴,使整个原子体系处于不稳定的激发态,激发态原子寿命约为10-12-10-14s,然后自发地由能量高的状态跃迁到能量低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驰豫过程。驰豫过程既可以是非辐射跃迁,也可以是辐射跃迁。当较外层的电子跃迁到空穴时,所释放的能量随即在原子内部被吸收而逐出较外层的另一个次级光电子,此称为俄歇效应,亦称次级光电效应或无辐射效应,所逐出的次级光电子称为俄歇电子。它的能量是特征的,与入射辐射的能量无关。当较外层的电子跃入内层空穴所释放的能量不在原子内被吸收,而是以辐射形式放出,便产生X射线荧光,其能量等于两能级之间的能量差

大小鼠尾静脉注射难点指导

大小鼠尾静脉注射难点指导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实验动物中采用的给药方法众多,根据药物性质和实验目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如上一期介绍的灌胃、腹腔、皮下注射及静脉注射给药,在这几种给药方式中尾静脉给药难度最大,却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实验技能。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尾静脉注射的技巧。 本次文章内容丰富全面,主要分为2部分,尾静脉注射基本步骤和技术深度分析与拓展,涵盖几种小鼠品系的尾静脉注射技巧,并附有专业视频分析,非常值得大家阅读哦! Part Ⅰ   实验基本步骤 1. 准备工作 (1ml注射器,酒精棉球,小鼠固定器)如下图: 2. 小鼠的固定  (3种方式) 尾静脉注射时需要把小鼠固定,前部有气孔保证小鼠呼吸,后部可以将尾部拉出,露出尾巴即可。**使用小鼠固定器,不要让小鼠在固定器中有太多活动空间,防止注射时乱动。 然而我们却总是面临小鼠固定器损坏或丢失的情况,或者有的同学压根嫌弃固定器,觉得安装起来太麻烦,这里分享给大家2个替补的好方案,简单快捷。 笼盖压尾法:动物笼盖子露出尾巴,注射时**让人帮你扶住笼子,固定住小鼠。 离心管固鼠法: 用手边50ml离心管,底部开若干小口便于小鼠呼吸,然后把盖子戳一个洞,拉出鼠尾,为了让小鼠顺利进入离心管,可用黑布包裹试管,注射时用胶带把离心管固定在实验台上。 3. 找准尾静脉,并扩张血管 相信有一个困惑很多人的问题,尾静脉到底是哪条?这么细小,能扎进去吗? 首先,想找准小鼠静脉血管,必须了解尾静脉组成。结合下图所示: 一般来讲,小鼠尾部有3条静脉,位于背侧和左右两侧,由于背部静脉较深且细,一般选择左右两侧尾静脉进行注射;另外1条动脉,位于腹侧。 第二步:扩张静脉血管(3种途径) 鉴于小鼠尾静脉细小并且不明显,所以在注射之前需要将血管扩张,便于注射。 ① 可以将小鼠尾部在45~50℃左右温水浸浴2min,以扩张静脉; ② 用酒精擦拭血管,可使血管扩张,同时也可软化表皮角质; ③ 利用红外线烤灯加热鼠尾3-5min,使静脉充盈。

大小鼠的注射技术指导

大小鼠的注射技术指导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尾静脉注射是大鼠最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然而有时候如药代动力学实验我们需要在尾静脉进行多次血液样品的采集,那么若进行尾静脉给药便不可取;另外有时候不少同学经常把尾巴都快打烂了,却依然没成功,此时我们就得寻找新的静脉继续注射了。往期我们已介绍了大鼠的尾静脉注射方法,本期就为大家介绍一条新的又很实用的静脉注射方法——大鼠足背静脉注射技巧。 大鼠足背静脉注射定义:即从足背部静脉注射,其药物循环途径与静脉注射一致。 足背静脉注射示意图 为什么可以选择足背静脉注射?因为它有以下优势: 易操作:大鼠足背部血管丰富且很清晰,操作相对比较简单; 适用范围广:一般需要静脉注射给药的实验都可以采用足背静脉注射给药,比如药代动力学实验,急性毒性实验,也可用于注射细胞病毒等一次性给药实验; 在关键时刻可以替代尾静脉注射:如老年大鼠尾巴不适合尾静脉,因为大老年大鼠尾巴皮肤的角质层增厚,静脉血管脉络不易辨别,然而老年大鼠后肢足背静脉却不会有太大影响,依然适合注射;又如尾巴需要用作他处,如隔点采血,则不适采用尾静脉给药。 因此,面对足背静脉有以上优势,很多科研院所及药企都会采用足静脉注射给药。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如何get这项新技能吧! 大鼠足背静脉注射过程 一、准备工作 防护手套,酒精棉球,医用胶带,1ml注射器等。 二、 找准足背静脉,并扩张血管 足背静脉注射一般选择后肢外测静脉: 大鼠后肢足背面上偏内侧和外侧都有血管,外侧相对较粗,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到; 后肢相对于前肢比较容易固定并且血管脉络比较清晰,所以选择后肢操作; 注:有的动物可能后肢上毛比较多,一般先用剃毛器去毛,再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后,完成准备工作,然后开始扩张血管,使血管比较明显清晰可见,即可完成静脉注射。 扩张后的后肢静脉血管 扩张静脉血管(3种途径) 为了足背静脉更明显可见,一般在注射之前需要将血管扩张,主要有以

深受科学家的热爱斑马鱼基因编辑技术介绍

深受科学家的热爱斑马鱼基因编辑技术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斑马鱼又叫蓝条鱼,因为其体表有暗蓝色和银色的类似于斑马一样的条纹而命名。斑马鱼属于鲤科鱼类,同属鲤科的还有我们十分熟悉的鲤鱼、鲫鱼等。斑马鱼的体型较小,成鱼体长约4-6厘米,而且成鱼常年产卵且产卵量大,可达300-1000粒,还是体外受精并发育,因此十分适合进行实验室的大规模养殖与筛选。    斑马鱼这种原产于印度、孟加拉的淡水鱼还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才被发现并广泛用于实验室研究。当然,这还是美国著名遗传学家George Streisinger的功劳。1994年在冷泉港召开的研究专题会议正式确立了斑马鱼的模式生物地位。不久后的2001年,英国桑格研究院正式立项开始斑马鱼全基因组的测序工作,不久之后其基因组草图完成,但其质量仍暂时无法与人类和小鼠基因组相比。随着参考基因组协会的加入,这一项目的主持单位也在定期更新着斑马鱼基因组的拼装,目前的参考序列版本为2013年发布的GRCz10。   斑马鱼与人类的基因相似度高达87%,可以利用其进行广泛的发育生物学和分子发育遗传学的研究,这就是斑马鱼(Danio rerio)。作为一种新型的脊椎模式动物,正是因为它的突出贡献,得了一个小别名:「水中小白鼠」。   在运用CRISPR/Cas9技术研究的鱼类中,斑马鱼 (Danie rerio)是被研究得最多的对象。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利用CRISPR/Cas9敲除斑马鱼细胞周期蛋白M2(CNNM2)基因,获得了能稳定遗传的CNNM2基因敲除斑马鱼个体,为进一步研究CNNM2基因和机体镁离子稳态之间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黄振玉等, 2015)。 敲5除斑马鱼kctd1基因0,发现kctd10突变个体的房室管畸形,产生一个拉长的线状的心脏 (张绪帅, 2016)。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运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斑马鱼faf1基因,得到杂合突变型斑马鱼,并观察到该杂合突变型个体有体细胞色素沉积延迟,受精后第4天开始尾部肌节出现“结节样”表型以及头颅缩小、舌骨小角角度增大等颅面软骨畸形的变化,并于受精后8~9 d 死亡(刘菁等, 2017)。 湖南师范大学利

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

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原代小知识——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   海马体主要负责记忆和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记忆都储存在海马体中。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具有长突起,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 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的组织来源于实验小鼠的正常脑组织,因为海马神经元细胞类似于干细胞属于高分度分化的细胞特性,具有不能传代,不能增殖等特点,所有收到细胞后尽快使用。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科研工作者,百欧博伟技术人员特提供了海马神经元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技术因人而异仅供参考: 1.试验所需仪器设备及试剂 (1)仪器 生物安全柜 CO2细胞培养箱 荧光倒置显微镜 高速冷冻离心机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2)试剂耗材 T25细胞培养瓶 血球计数板 细胞培养孔板 红细胞裂解液 神经元完全培养基 0.25%胰蛋白酶(含0.02%EDTA) 多聚甲醛(PFA) DAPI Triton X-100 山羊血清 NSE Goat anti-Rabbit lgG(H+L) Cross-Adsorbed Secondary antibody,Alexa Fluor 594 Fluoromount-G荧光封片剂 2.分离培养方法 1) 取1-10 d的新生小鼠。用75%的乙醇浸泡, 2) 在冰浴的PBS中分离海马,PBS洗涤3次,剪碎, 3) 用0.25% Trypsin + 0.1% Ⅰ型胶原酶37℃水浴振荡消化30min, 4) 用FBS终止消化,轻轻吹打, 5) 过100 μm 滤网, 6) 收集滤液,300 g离心5 min, 7) 用完全培养基重悬沉淀,铺瓶。 3.免疫荧光 3.1.实验步骤 (1)细胞爬片 取3片玻璃片于24孔板中,每孔加入培养基1mL,加入细胞0.02million个/孔。置培养箱2h或过夜。 (2)固定 细胞爬片后,吸出培养基,用PBS洗1遍,加入4% PFA于4℃固定30min。用PBS洗3×5min/次。也可最后一次不吸出PBS,放4℃过夜。 (3)破膜封闭 将玻片除去水分,置于培养皿支撑物上, 玻璃片封闭液配置:0.5% Trition X-100与PBS 1:1混合,再加10% 血清, 取50uL破膜封闭液滴于防水膜上,将玻片上有细胞的一面盖上2h。 (4)一抗孵育 一抗配制:抗体与PBS 1:100(200)稀释 破膜封闭后,取

稳定同位素内标物/标记物的介绍

稳定同位素内标物/标记物的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同位素标记 (同位素内标)较于其同种元素的未标物具有质子数相同中子数变化的特点,通过用同位素取代特定原子来标记反应物,然后使反应物进行反应,并检测中子数变化的原子,可通过反应、代谢途径或细胞跟踪同位素。   同位素内标物与对应的未标物理化性质相似,通过光吸收和免疫的方法无法区分,在色谱中如果将同位素内标物与对应的未标物用同样的检测方法,其保留时间也几乎一致,无法分辨。   稳定性同位素内标是质谱方法即稳定性同位素稀释法独有的,在质谱(Mass)中,如果加进同位素内标,那测出来的值较未标物有很大的差值,质谱能把同位素内标和要检测的物质区分开。   上海甄准生物可供多种稳定同位素标记的内标,包括2H (氘标 D) 、13C、15N、17O、18O、34S等,放射性的同位素内标具有较大的伤害性,一般稳定性同位素可以完成的建议优选稳定性同位素内标物,若被检测物是稳定同位素内标物对应的未标物,那么,较被检测物而言,对应的同位素标记物只是将部分氢原子(1H)、碳原子(12C)或氮原子(14N)等被2H (氘、D)、13C、15N所取代,被检测物与对应的稳定同位素内标物理化性质基本一致,尤其在色谱中,几乎无法区分。   同样是稳定同位素标记,13C、15N相对来说比2H(氘标) 更好,所以氘标(D、2H)一般也相对而言更便宜,色谱定量中,2H、13C、15N标记的差别不大,如果需要质谱(MS)或者核磁(NMR)定量,一般建议优选13C或者15N标记。 目前同位素内标广泛应用于检测中:包括维生素检测、胆汁酸检测、激素检测、儿茶酚胺检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