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分析科学 > 技术中心
机体抗病毒免疫的作用原理

机体抗病毒免疫的作用原理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前言 病毒是专性的细胞内寄生,需要在宿主内复制,并促进它们传播到其他地方。在人类中,大多数临床相关感染来自其他动物,这一过程仍在继续。最近的例子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ZIKA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 病毒感染很少是直接致命的,即使它们对单个细胞具有高度的细胞溶解性。 死亡率通常发生在病毒物种间跳跃、病毒经历重大抗原变化(即流感病毒)或宿主免疫受损时。   病毒进入及感染 机体组织产生大多数病毒的进入和感染的障碍。其中最有效的是皮肤和粘膜表面提供的机械屏障,以及肠道的化学敌对环境 。 许多常见的人类病毒病原体通过胃肠道进入,包括轮状病毒、肠腺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HAV)。这些通常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或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的。 由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通常通过气溶胶飞沫传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 许多疱疹病毒针对皮肤或粘膜,如单纯疱疹病毒(HSV)和VZV。尤其是HSV,可以通过小的割伤和擦伤感染口腔和生殖器粘膜、眼睛和皮肤。其他疱疹病毒,如Epstein-Barr病毒(EBV)和巨细胞病毒(CMV),以粘膜为靶点。CMV也可以从母亲垂直传播到婴儿,很少通过输血。人乳头瘤病毒(HPV)针对皮肤和粘膜,导致疣,并可能转化细胞,诱发癌症,如宫颈癌。 一些病毒,如西尼罗病毒、登革热病毒、半林病毒和齐卡病毒,可以通过昆虫媒介进入皮肤。 艾滋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HBV)通常通过性接触传播。艾滋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也可以通过输血或受污染的针头直接进入血液传染给人类。  大多数人类病毒只在某些靶组织中复制,主要由病毒受体分布的决定。许多病毒使用两种受体,如CD4共受体和趋化因子受体CCR5在HIVT细胞上的表达。  在附着到细胞受体后,病毒可能与细胞膜融合或内吞,然后通过与囊泡膜(包膜病毒,如HSV和HIV)融合进入细胞质或细胞核,或在

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全套解决方案

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全套解决方案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博日公司第一时间推出了基于不同样本来源、样本量的核酸提取及荧光定量PCR检测的方案,详细介绍如下:     一、样本前处理     二、核酸提取   核酸提取是分子检测的基础,高质量核酸也是保证下游检测结果的前提,博日的核酸提取深得广大疾控、临床和科研院校客户的信赖和喜爱,无论是病毒类还是病原体类的试剂盒均能保证高质量的核酸提取。   方案一:配套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单次检测样本数量≥16)     场景一:适用于大于等于16个样本的新型冠状病毒等病毒核酸的提取   配套试剂和仪器:     特点: 1. 高效快速:博日仪器能实现35min内快速实现32-96个样本的高通量自动化核酸提取; 2. 灵敏度高:DNA病毒可以达到10 IU/mL,RNA病毒可以达到50 IU/mL; 3. 操作简单:使用预分装试剂盒仅需加入样本与pK即可上机操作,且提取无需核酸助沉剂,保证了多次实验的重复性; 4. 应用广泛:本试剂盒均采用前沿技术,适用样本类型广泛,可轻松提取如痰液、唾液、肺泡灌洗液、(鼻咽)拭子、培养细胞及其他体液样本(如全血、血浆、血清、腹水、脑脊液、口腔液等)等中的病毒核酸,可用于下游如NGS,qPCR等的检测; 5. 稳定可靠:博日全自动核酸提取纯化仪配备更全面的深孔加热模块,大幅度降低预设温度与管内实际温差,较小孔间温度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裂解和洗脱的效率,试剂配套仪器,使检测结果更加稳定可靠。     场景二:适用于大于等于16个样本的新型冠状等病毒、支原体类、衣原体类及细菌类等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的核酸提取   配套试剂和仪器:     特点: 1.高效快速:博日仪器配套试剂能实现40min内快速实现32-96个样本的高通量自动化核酸提取; 2.灵敏度高:DNA病毒可以达到10 IU/mL,RNA病毒可以达到50 IU/mL; 3. 操作简单:独特的裂解成分能将样本中的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或革兰阴性、阳性细菌的核酸轻松释放,配合预分装试剂盒,得到高质量的核

全自动核酸提取和微流控PCR的新型冠状病毒超快速核酸检测方案

全自动核酸提取和微流控PCR的新型冠状病毒超快速核酸检测方案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全程50分钟的微流控核酸快速检测方案来了!     针对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快速核酸检测在诊断和疫情防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那么如何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的快速、高效的检测?针对检测环境的安全性又有哪些要求呢?上海创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此做了以下梳理,与此同时也推出了一套基于全自动核酸提取和微流控PCR的50分钟超快速核酸检测方案。   2019新型冠状病毒PCR超快速检测方案 —— 全程50分钟完成                方案特点: 1. 采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加样贴膜后无需离心直接上机检测; 2. 超快速8℃/s的变温速度,30min内完成40循环扩增检测, 实现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超快速检测; 3. 仪器操作极其简便,中文版软件自动判读检测结果,可打印报告; 4. 设备小巧轻便,可放置于生物安全柜中操作,全程保障生物安全,避免人员气溶胶感染风险; 5. CE、FCC、IC多重认证,质量保证。   检测环境: 首先,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实验室需要为生物安全二级及以上等级的实验室条件,检验人员防护按照三级生物安全要求进行(如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护目镜、双层手套、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靴套。口罩等防护用品的佩戴一定要正确,否则等同于无防护)才可以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Ⅰ.样本采集 在对新型冠状病毒赝本采集时需要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合格且具备相关的实验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好防护措施后便可进行样本采集等工作。采集样本一般是对患者的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采集的标样本处理后是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Ⅱ.核酸提取 提取样本利用16或32全自动核酸提取仪进行操作提取     Ⅲ.核酸检测 应用创坤生物最新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探针法)及UF150韩国超快速微流控PCR仪器检测,可在30分钟内的出检测结果。   A.在PCR实验室一区(试剂配制区)进行操作:按照试剂说明书配液比例配制相应检测人份数的PCR反应体系,混匀离心后,向微流控芯片

深度解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免疫机制

深度解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免疫机制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2019年12月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给我国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那么,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呢?人类如何科学防御并**冠状病毒呢?相信大家对这个问题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身处其中,每天都对这个病毒战战兢兢,陌生的是我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并不是很透彻,致使截至目前,我们依然没有办法完全消除他的存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防御和**2019-nCoV,我们需要对其感染和免疫机制有深入的了解。   1、冠状病毒是什么   冠状病毒(CoV)是属于Nidovirales的最大病毒组,其中包括冠状病毒科,Arteriviridae, Mesoniviridae和Roniviridae家族。冠状病毒进一步可细分为四个属,即α,β,γ和δ冠状病毒,其中α和β冠状病毒会引起人类的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有四种Human-CoV (HCoV 229E、NL63、OC43和HKU1)在全球流行,占成人呼吸道感染的10%至30%。   冠状病毒属的病毒是具有外套膜(envelope)包裹的RNA病毒,其直径约100-160nm,遗传物质在所有RNA病毒中最大。包裹病毒粒子的脂肪膜表面有三个糖蛋白:棘突糖蛋白(S, SpikeProtein,是受体结合位点、溶细胞作用和主要抗原位点);小包膜糖蛋白(E, EnvelopeProtein,较小,与胞膜结合的蛋白);膜糖蛋白(M,MembraneProtein,负责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新生病毒出芽释放与病毒外包膜的形成)。少数种类还有血凝素糖蛋白(HE蛋白,Haemaglutinin-esterase)。病毒主要通过Spike蛋白(S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来介导病毒的入侵,并决定病毒的组织或宿主嗜性。冠状病毒S蛋白S1亚单位的N端结构域(S1-NTD)和C端结构域(S1-CTD)都能作为受体结合域(RBD)。一般认为S1-NTD结合糖类受体,S1-CTD结合蛋白类受体。   图1 冠状病毒结构示意图(引自Jie Cui et al. 2019)   冠状病毒的核酸为非节段单链(+)RNA,长27-31kb,是RNA病毒中最长的RNA核酸链,具有正链RNA特有的重要结构特征:即RNA链5’端有甲基化“帽子”,3’端有PolyA“尾巴”结构。这一结构与真核mR

新型冠状病毒如何入侵细胞及应对方法

新型冠状病毒如何入侵细胞及应对方法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2019年年末,一场大规模的“瘟疫”从中国中部省份湖北武汉市爆发,这场由2019-nCoV引起的病毒性感染在短短一个多月内席卷神州大地,在交通日益发达的条件下,世界其他国家也纷纷“沦陷”。由于病毒可以很容易地通过飞沫进入呼吸道,使得其传播极为迅速,截止2020年2月7日17:30,中国已经有31252人确诊,26395人疑似,死亡637人,治愈1628人;海外确诊267人,死亡1人。冷冰冰的统计数字之下,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破碎的家庭。该疾病会造成发热,呼吸困难,肝肾功能受损,严重咳嗽甚至肺炎,情况严重将会造成休克甚至死亡,目前的死亡率为2%。但因为疫情还没有结束,在没有开发出有效疗法或药物之前,不排除死亡率会有上升的可能。     那么,造成这场灾难的元凶病毒究竟是何方妖孽。按照生物学对生命的定义,病毒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只有在宿主(细胞生命体)体内才有生命活动,离开宿主则完全看不到“活物”的特征。病毒的起源众说纷纭,因为没有可以长久保持在地壳中的结构,病毒至今并没有可供研究起源的化石存在。主流的说法是病毒自生命之初便存在。病毒的大小不一,大的有长达1μm肆虐非洲的埃博拉病毒,也有只有20μm大小的犬类细小病毒(很多幼年宠物狗都死于该病毒,现在也是宠物狗必注射的疫苗之一),冠状病毒的大小只能说是位居中游。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RNA也可以是DNA,可以是双链也可以是单链,可以是球形也可以是杆状。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外观与SARS十分接近。     按照分类,冠状病毒属于脊椎动物的单正链RNA病毒下的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脊椎动物四个字说明该病毒是以脊椎动物为宿主,单正链代表其遗传物质只有一条RNA链,且该RNA可以直接利用细胞内部体系合成自身蛋白。套式病毒目下有四个科,冠状病毒科是其中之一;冠状病毒科中的冠状病毒亚科中就有臭名昭著的引起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和MERS(Middle East Re

PeproTech胃上皮类器官培养的原理与方法

PeproTech胃上皮类器官培养的原理与方法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近年来,类器官培养热潮一直不断攀升,而胃类器官也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胃类器官是一种衍生于胃干细胞或者多能诱导干细胞的类器官模型,体外培养的胃类器官含有多种细胞克隆亚群,其培养环境模拟活体内的真实微环境,因此胃类器官在细胞成分、组织构架及特定功能等方面与胃上皮组织高度相似,可实现在体外培养环境中对胃上皮组织的复制,为人类胃生理与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原理 胃上皮类器官培养的原理就是3D环境下培养胃上皮干细胞,加入生长因子和小分子刺激干细胞自发分裂、分化形成球囊状结构。胃上皮腺体可分为胃底/体腺和胃窦/幽门腺两部分,胃底腺和胃窦腺均可构建胃上皮类器官,其中含有的细胞成分与各自上皮一致。 胃类器官的培养较为繁琐,特别是获取原始干细胞操作步骤较多,操作时间长,培养过程中也有些注意事项,对于初学者若不注意一些操作细节,很可能导致培养失败。所以PeproTech技术员实践总结了以下全面的操作流程,并强调在培养操作中的注意要点,以便您可以清楚透彻的get其培养方法,帮助大家提高培养的成功率。 ■胃类器官的制备方法   1) 小鼠腹腔麻醉后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剖腹,分离胃移至置于冰上的培养皿中。 2) 沿胃大弯侧剪开胃壁,冰 PBS 冲洗并分离胃体部。去除胃肌层,将剩下的上皮层剪成直径小于2 mm大小的碎片。用10 ml的移液管将组织碎片的移至15 ml离心管中,添加10 ml冰PBS反复吹打重悬,然后让组织碎片自然沉降于管底,弃去约 7.5 ml的上清。   3) 重复该重悬清洗步骤 5 ~10 次至上清液清亮,弃上清。 4) 最后一次漂洗后,吸除大部分上清液,向沉淀中加入含10 mM EDTA溶液(25 ml)室温消化60 min后,弃上清。 5) 加入10 ml冰PBS用移液管轻轻吹打几次,等待组织块沉淀下去,弃去上清,将组织块转移到10 cm2的培养皿中,在组织块上覆盖一个无菌的载玻片,戴上无菌手套,

PeproTech 为您总结小鼠小肠类器官培养方法与技术要点

PeproTech 为您总结小鼠小肠类器官培养方法与技术要点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小鼠小肠类器官的培养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好像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小肠类器官的培养较为繁琐,尤其是获取原始干细胞操作步骤多、操作时间长,而且培养过程中也有颇多注意事项。对于初学者来说,此实验并不是那么友好,稍不注意一些操作细节,很可能导致培养失败。 但是!别怕。   PeproTech技术员已经亲自实践操作,趟过一遍泥泞的路~呕心沥血总结了非常全面的小鼠小肠类器官的培养方法和注意事项, 快点读起来吧! ♦ 前言 ♦ 2009年,荷兰科学家Hans Clevers的团队成功地在体外将Lgr5+肠道干细胞培养成包括隐窝样区域和绒毛样上皮区域的三维结构,即小肠类器官。这一结构包含所有终末分化细胞类型,能准确模拟肠道上皮生理情况,这一方法的建立既实现了肠上皮长期体外培养又可以维持肠上皮细胞原始分化能力,该技术已经逐渐被应用于干细胞、疾病模型以及再生药物等相关研究。 小肠类器官的培养可以通过多能诱导干细胞或胚胎干细胞来诱导分化,也可以取小肠的隐窝干细胞来诱导分化。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采用小肠隐窝干细胞来培养,因为该方法不仅获取干细胞方便,对技术的要求不高,而且培养的类器官传代次数更多,可以在体外长期培养长达2个月之久。 ♦ 小肠类器官的制备方法 ♦   1)将小鼠断颈处死后,收集自末端回肠起约15cm肠断,置于冰的PBS 洗涤液液中,使用尖头镊子去除肠道外部的膜、血管和脂肪,用注射器从小肠一端注入PBS进行冲洗; 2)使用小剪刀,将肠段纵向切开,肠腔朝上打开。用冰冷的PBS(2-8°C)轻轻洗涤切开的肠道片段,用玻片刮出肠管内容物和绒毛结构,再次用冰冷的PBS冲洗; 3)向50 mL离心管加入15 mL冰冷的PBS。用镊子夹住肠道一端,并悬在管口上。从肠道底部开始,用剪刀将肠切成1~2毫米的小片,让这些碎片落入管内的缓冲液中; 4)用PBS预先润湿10 mL移液管,加入15 mL冰冷的PBS清洗肠道碎片5~10次,直至上

PeproTech 常用蛋白重悬液的配制方法

PeproTech 常用蛋白重悬液的配制方法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1.磷酸钠缓冲液 (Sodium Phosphate)  配置量:100mL 1. 分别称取相应重量的Na2HPO4和NaH2PO4; 2. 溶解并定容至100 ml双蒸水中; 3. 0.22 μm滤膜过滤除菌后使用。 2.柠檬酸缓冲液 (Citric Acid) 配置量:100mL 1. 称取相应重量的柠檬酸和柠檬酸三钠; 2. 溶解并定容至100 ml双蒸水中; 3. 0.22 μm滤膜过滤除菌后使用。 3.Tris 缓冲液 (Tris)  配置量:100mL 1. 分别称取相应重量的Tris盐酸和Tris碱; 2. 溶解并定容至100 ml双蒸水中; 3. 0.22 μm滤膜过滤除菌后使用。 4.醋酸溶液 (Acetic Acid)  配置量:100mL 1. 吸取相应体积的冰醋酸; 2. 用双蒸水稀释并定容至100 ml; 3. 0.22 μm滤膜过滤除菌后使用。 5.盐酸溶液 (HCl)  配置量:100mL 1. 吸取相应体积的浓盐酸; 2. 用双蒸水稀释并定容至100 ml; 3. 0.22 μm滤膜过滤除菌后使用。

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假阴性的产生原因及高效检测方法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假阴性的产生原因及高效检测方法分析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自2020年开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就一直牵动着亿万人的心。截至2月11日8:29,全国已确诊病例累计42708例,疑似21675例,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方式多样,除了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的主要途径外,目前已有报道病毒还可以经由气溶胶、消化道、母婴等不同方式传播,传播渠道多,传染力强。因此,控制nCov病毒传播比SARS等以往冠状病毒传播更加困难,也是目前感染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早发现,早隔离,早确诊,早**是本次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根据国家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五版)》,“疑似”和“确诊”的含义是:     由此可见,除了及早发现临床表现异常之外,及早从病原学确诊更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快速确诊不但可以尽早对病人施以对症的**方法和药物、增加病人存活率,更可以减少医疗物资的使用量,提高医疗效率,更有力的控制疫情。   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 对于病原学检测,虽然有研究表明CRISPR和免疫方法也可用于病毒检测,但荧光RT-PCR和基因测序目前仍是唯二被认可的方法。两者相比,前者无疑有更大的优势,通常在1小时内即可检测接近几十甚至几百个核酸样本。所以,当前诸多医院和医检所均采用RT-qPCR的方法,使用官方公布的引物和探针,检测nCov的N1,N2,N3三个靶标基因检测和人类RNase P,通过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和目的基因的Ct值判断标本中是否含有nCov病毒(Real-Time RT-PCR Panel for Detection 2019-Novel Coronavirus, www.cdc.gov)。   另一方面,确诊除了需要速度,更需要精度,要在最大程度避免假阴性的产生。假阴性不但会造成对个体的错误判断,延误病情,更有可能造成传染源的遗漏,造成更大规模的传染。假阴性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样本采集不当,并未采集到合理位置的标本,病毒含量不能反映真实状况。 2. 样本保存和处理不当,造成处理过程中病毒RNA降解。 3. 提取效率低,病毒并未完全提取,或提取过程中病毒降解。 4.

浅析肺癌**的潜在靶点-水通道蛋白4(AQP4)

浅析肺癌**的潜在靶点-水通道蛋白4(AQP4)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肺癌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恶性肿瘤之一,探讨肺癌的发病机制、寻找抗肿瘤**新靶点是当前肺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研究发现水通道蛋白4(AQP4)在肺癌细胞中呈高表达,而且敲降AQP4可明显降低肺癌细胞迁移能力。作为一种广泛用于蛋白检测和分析的技术,Western印迹分析可以检测细胞或者提取物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有研究发现水通道蛋白4可以作为肺癌靶向**的靶点。靶向**是一种以肿瘤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基因产物作为**靶点,从而最大程度地杀死肿瘤细胞,而尽量不对正常细胞产生杀伤作用。 在1994 年,研究者从大鼠的肺组织中克隆出来的一种选择性水转运体——AQP4 蛋白,它属于汞不敏感性AQP 家族。研究者采用电镜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发现 AQP4 定位于肺组织的气管、支气管上皮及成纤维细胞的膜基质侧顶部,此外 AQP4 也存在于气管、支气管的柱状上皮的基质侧,AQP4 在肺泡水的转运及气道表面液体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探讨水通道蛋白4对肺癌细胞作用的研究,可以为肺癌靶向**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信息。 采用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或者Western印迹分析方法都可以检测组织标本AQP4表达与分布情况。Western印迹分析方法又称为蛋白质印迹法,它是在凝胶电泳和固相免疫测定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免疫生化技术,既具有凝胶电泳的高分辨率又具备固相免疫测定的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作为一种借助特异性抗体鉴定抗原的有效方法,具有方法简便、标本可长期保存、结果便于比较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美迪西提供新药研发外包服务,其生物部在体外生物学领域有丰富广泛的经验,通过酶水平测定、细胞水平测定、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体外同位素测定、稳定细胞株建立、基因敲除、RNAi和MicroRNA技术等,提供一套完整的生物学服务。 为了研究水通道蛋白AQP4对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者在肺癌细胞A549中,转染AQP4的siRNAs后,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Western

贝克曼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自动化方案

贝克曼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自动化方案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这个冬季席卷全国,让本应是阖家欢乐的新春佳节蒙上阴影,也给节后恢复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确诊、疑似、死亡病例继续增加,截至2月11日15时,国家卫健委共收到累积确诊病例42717例,疑似病例21675例,死亡病例1017例。正如WHO所说,We must remember that these are people, not numbers。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尽快完成大量疑似病例的病毒核酸检测,收治所有确诊病人,将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工作。生命至上,小贝战“疫”——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特制定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自动化方案,为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助力。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困难】 准确性与假阴性 样本的采集规范化、核酸提取的产率与纯度、试剂盒检测体系的灵敏度与稳定性、人工操作的重复性和人为错误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巨大的工作量 在病人数目持续增加,检验人手有限的情况下,人力和通量难以平衡,影响确诊救治以及疫情防控。 检测的安全性 检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频繁接触样本,存在感染的风险。​ 【小贝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方案】 小贝为你提供从自动化的样本核酸提取,到实时荧光RT-PCR体系构建,以及宏基因组文库构建的高通量、高效率自动化核酸检测方案。加速实验进程、保证人员安全、避免人为错误,为病毒核酸的准确检测保驾护航。   >> 自动化高通量核酸提取 RNAdvance系列提取试剂盒能够从血液、鼻拭子、咽拭子、深咳痰液及肺泡灌洗液等临床样本中提取病毒RNA。它应用于丙型肝炎病毒RNA,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等多种类型病毒的核酸提取。贝克曼SPRI磁珠技术在保证核酸产率和纯度的同时,兼容提取结果的稳定性及自动化的高通量实验,适合从疾控中心到医院检验科各种检测通量的灵活需求。 Biomek i5自动化工作站配置灵活八通道加样器可从样品管中自动移取灭活样品进行全自动核酸提取,避免手工接触转管及核酸提取,保护操作人员安全。完成96个样品全

泛冠状病毒药物开发的基础知识

泛冠状病毒药物开发的基础知识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前言 高致病性冠状病毒感染成了这十年来广受关注公共卫生问题。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2002-2004),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2012-至今),2019-nCov(COVID-19),每一个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都带了巨大的冲击。 病毒通过接触,飞沫,气溶胶等形式,引起广泛传播,引起高感染率。虽然SARS和MERS最初表现为轻微的流感样疾病,并伴有发烧、呼吸困难和咳嗽,但进展到更严重的症状是非典型间质性肺炎和弥漫性肺泡损伤。他们都能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是急性肺损伤中最严重的一种,50%的ARDS患者肺泡炎、肺炎和缺氧导致呼吸衰竭、多器官疾病和死亡。 COV特别令人关切的是,病例死亡率高,缺乏经验证的**药物,以及这些病原体迅速跨越地理和地缘政治边界进入其他国家和大陆的种子爆发能力。   冠状病毒科 高致病性冠状病毒SARS-CoV和MERS-CoV最近出现在人类群体中,但包括HCoV-oc43、HCoV-229e、HCoV-nl63和HCoV-hku1在内的其他人类冠状病毒估计已在人类群体中传播了数百年,导致轻度呼吸道疾病,其中约5-30%的“普通感冒”。 在冠状病毒科(nidovirales)中,有四个属被鉴定:alphacoronavirus,betacoronavirus,gammacoronavirus和deltacoronavirus 。 目前鉴定的几种人HCoVs属于alphacoronavirus(HCoV-229e和HCoV-nl63)和betacoronavirus(SARS-cov、MERS-cov、COVID-19,HCoV-OC43和HCoV-HKU1)。gammacoronavirus和deltacoronavirus没有已知感染人类的病毒。 泛冠状病毒药物发现的体外研究系统 反向遗传学系统 高致病性冠状病毒和潜在泛冠状病毒药物候选药物的研究进展,部分依赖于基因操纵CoVS的技术,以探讨病毒发病机制和抗病毒药物活性。 反向遗传学系统可根据已知的病毒序列合成病毒。因为传染性病人样本收取、分离、运送等限制了大多数实验室对临床分离病毒的获取和使用。反向遗传学系统为研究病毒的发病机制和模型开发提供了必要的研究材料。 在SARS大流行之前,通过系统地将cDN

病毒和肿瘤细胞的实时互作

病毒和肿瘤细胞的实时互作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病毒是怎样识别细胞的?对于病毒的入侵,细胞是无动于衷,任凭宰割呢?还是主动防卫,保护自己呢?         2011年发表在JVI(病毒学界期刊,侧重于发表病毒学领域基础机制性的研究工作,包括病毒结构及组装,病毒基因组复制及基因表达调控,病毒基因多样性及进化,病毒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病毒感染的细胞反应,病毒致病机理及免疫和疫苗及抗病毒药物研发等方面。)上的一篇文章就展示了这个过程。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回顾一下这篇故事。   Adenovirus with hexon Tat-PTD modification exhibits increased therapeutic effect in experimental neuroblastoma and neuroendocrine tumors    六邻体Tat-PTD 修饰的腺病毒在神经细胞瘤和神经内分泌瘤试验中显示出**效果增强   腺病毒在**肿瘤中的应用一直在进行,但是少有成效。人类腺病毒5(Ad5)因为其具有不会引发疾病的隐患,不会与人类染色体融为一体的特性,被广泛用于癌症**的溶瘤细胞药剂。但是其感染性高度依赖于肿瘤细胞表面的柯萨基病毒腺病毒受体(CAR)的表达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感染的细胞过度产生腺病毒纤维蛋白,并在细胞裂解前就被释放出去,恰好这些释放的纤维蛋白会抑制未感染的邻近细胞CAR的表达水平,从而防止病毒的持续侵入,病毒**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这篇故事就是研究人员将Ad5病毒进行改造,在六邻体蛋白的高度可变区域5(HVR5)编辑了一个HIV-1 Tat蛋白转导结构域。Tat-PTD的功能是作为细胞穿膜肽,与未修饰的Ad5相比,基因编辑的Ad5在细胞系中的转导率急剧增加。与此同时,用纤维蛋白同时处理野生型和突变体,发现突变体的感染效率只是略微减少。在活体实验中,将人的神经细胞瘤以及神经内分泌瘤植入小鼠,将野生型Ad5和(Tat-PTD)基因编辑型分别处理小鼠。发现基因编辑型显著抑制了肿瘤的生长,且小鼠的存活时间相对更长。所以,研究人员通过给Ad5增加了一条不依赖于识别细胞表面受体(CAR)的另外一条感染路径(HIV-1 Ta

药物作用靶点筛选与基因敲除技术的关系

药物作用靶点筛选与基因敲除技术的关系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2018年一对双胞胎婴儿的CCR5基因敲除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抛开这次事件而言,作为一项生物研究技术,基因敲除在药物研发领域应用也很广泛,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它在药物作用靶点筛选上的作用吧! 通过药物作用的靶点来设计开发创新药物是目前创新药制剂开发的一条重要线索,每年都会有作用于新靶点的药物上市,为**疾病提供了全新的作用机制,也为一些无法**的药物提供了新的希望,因此药物靶点筛选和确定对于创新药物研发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构建的模型不仅在发现具体基因功能和药物作用新靶点方面具有高度价值,同时也有助于确定药物作用于特定靶点后的不良反应,可以为探寻药物作用新靶点提供一个更高效便捷的研究手段,从而极大地促进新药研发。 基因敲除主要指的是基因同源重组,用设计的同源片段替代靶基因片段,从而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选择确定新颖有效的药物靶点是创新药制剂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基因敲除技术的建立和发展使得人们为研究基因的功能和寻找新的**人类疾病的靶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基因打靶和基因捕获是两种通过胚胎干细胞(ESC)构建基因敲除小鼠的技术.基因打靶通过同源重组替换内源基因从而敲除目的基因,而基因捕获则有启动子捕获和polyA捕获两种方法对目的基因进行敲除。 如有研究者探讨了HMGN5基因敲除对人膀胱上皮癌细胞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CDDP(0、1、2、4,8、16 μg/ml)处理人UBC细胞系,采用Western blot、菌落形成、细胞侵袭、细胞凋亡及Hoechst 33342染色法评价HMGN55蛋白敲除对UBC细胞CDDP敏感性的影响,同时分析HMGN5基因参与到UBC细胞CDDP**环节可能分子机制[1]。最终研究结果发现HMGN5可能是顺铂**潜在靶点,抑制HMGN5基因有助于增加UBC细胞化疗敏感性,这一作用主要通过干扰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 通过观察某个基因的敲除对癌症细胞的化疗敏感性的影响,为探索该基因的具体作用机制,寻找潜在的**靶点提供了帮助。美迪西药物化学为客户

用于抗性研究的新型自动化图像表型方法——潜在空间表型(LSP)介绍

用于抗性研究的新型自动化图像表型方法——潜在空间表型(LSP)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来源:植物表型组学     2020年1月,Plant Phenomics刊发了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Jordan Ubbens团队题为Latent Space Phenotyping: Automatic Image-Based Phenotyping for  Treatment Studies 的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表型方法——潜在空间表型(Latent Space Phenotyping,LSP),能够直接从图像中自动检测和量化植物对逆境的反应。   关联定位研究使研究人员能够为许多重要的环境耐受因子确定候选位点,包括植物在农艺学上相关抗性性状的位点。然而,诸如此类的传统环境基因组研究需要一种能够准确测量逆境反应的表型管线,尤其是在使用图像处理的自动化高通量背景下。本研究中提出了潜在空间表型(LSP),这是一种新的表型方法,能够直接从图像中自动检测和量化植物对逆境的反应。本研究使用来自种间杂交的C4模式植物狗尾草,一组具有多样性的高粱(S. bicolor )以及具有内在基因定位关联的初始油菜籽(Brassica napus L.)群组的数据证明示例程序。然后,使用两个合成生成的图像数据集,本研究表明LSP能够在简单和复杂合成图像中成功模拟生成QTL。本研究建议用LSP代替传统的图像分析方法进行表型分析,这样就可以对任意的和潜在的复杂响应性状进行表型分析,而不需要复杂的图像处理工程。   Fig.1: Overview of the processed technique.   本研究所述的潜在空间表型分析方法有一些局限性,包括与大多数基于图像的表型分析技术相比所增加的计算要求。由于该方法涉及多个深度神经网络,因此建议使用GPU在可控制的时间内进行优化。本文展示的实验是在两个NVIDIA Titan V GPU上进行的,每个实验所需的时间从2小时到8小时不等,这取决于数据集中的材料数量和取样时间点数量。   5个实验的结果表明,LSP能够通过训练从图像中自动形成准确的逆境-响应概念,并以极低的假阳性率恢复QTL。作为一种自动化系统,该方法避免了在开发和部署图像分析管线以首先从图像中测量表型时出现的巨大挑战。该方法避免了处理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