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如何检测是否支原体污染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我的细胞,居然背着我养“小三”! 那“小三”,名叫 支 · 原 · 体 !!! 因为这“小三”,我的细胞表现都变了! 瞒我这么久,原来这些日子都是假的! 就让BI带您来了解这位不速之客吧! 全球实验室状况支原体流行中 ▲ 全球平均有约15~35%细胞实验室发生支原体污染(65~80%严重污染),超过一半实验室有两种支原体污染;而全球各地的细胞库中,也有发现5~35%不等的支原体感染率,日本甚至高达60%。 但!全球目前有在做常规支原体监控的细胞实验室却不到50%! 支原体知己知彼 支原体为细菌的一类,最早在1898年由法国 E. Nocard 及 E.R.Roux 从肺疫牛隻中分离出来,1956年才正式命名为支原体 (Mycoplasma);支原体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直径介于0.15-0.3µm),为目前发现最小最简单的原核微生物,唯一可见的胞器是核糖体,没有细胞壁,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 (下图1),所以呈高度多形性,有球形、杆形、丝状,分枝状等多种态 (下图2)。 ▲ 图1:支原体结构图 ▲图2:支原体的各种形态 大多支原体基因组只有0.58-1.38百万碱基,这使得它的生物合成能力薄弱,必须利用本身细胞膜表面高密度的黏附素附着于宿主细胞表面,并交换宿主的细胞质及细胞膜成分,来获取增殖需要的物质。但由于支原体生长条件复杂,使得菌体培养困难重重,导致过去支原体一直不受关注;近几年,拜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的进步所赐,基因构造简单的支原体已引起了较为广大注意。 敌人清单实验室污染种类 至今,共有超过180种支原体被发现,有超过20种能感染体外培养的细胞,而目前实验室最常见(95% 以上)的支原体则来自其中6种: 源自于实验人员鼻腔、口腔,并经由飞沫传至培养细胞中的口腔支原体(M.orale)、猪鼻支原体(M.fermentans)及人型支原体(M.hominis),居于首位(占总体的50%以上)。 其次则为大多来自牛血清的精氨酸支原体(M. Arginini)、莱氏无胆甾支原体(A. Laidlawii)、及来自猪源胰酶的猪鼻支原体
-
多色流式中,如何让荧光配色和谐共处地刷出存在感?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样品指标的分析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样品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数据。多色流式就是一项为此量身定做的实用技术。但如何保证数据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化的配色方案设计。 经常会有初入流式分析的同学来问到,师兄,这个荧光强不强?这个通道能测出来不?是不是抗体不好使?为啥这个补偿怎么也调不干净?为啥(明明)感觉(应该)阳性群不明显(很明显)等等问题。其实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来源于抗体、荧光素的选择,样本处理,上机操作,及后续的分析过程中。本期,让我们结合流式分析仪的基本原理,来看看多色流式中荧光配色的方案及其原理。 01、首先了解:流式分析的基本步骤 一次完整的流式分析,通常可以概括为四步走,【样本制备】→【染色标记】→【上机操作】→【后续分析】。但是在成功地完成一次流式分析之前,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我们可以将之分为【实验设计】、【预实验】。 行兵布阵讲究的是谋定而后动,同样地,做流式分析时实验设计也相当重要。在这个环节,我们需要对消化方案、抗体标记策略、荧光配色方案等等做初步规划,并在预实验中逐步完善,最终在正式实验中获得预期的数据结果。 本期,我们主要关注实验设计中的荧光配色。但在正式讨论荧光配色前,我们先来聊一聊流式分析仪的基本原理,相信这会对我们后续更好地运用荧光配色有所帮助。 02、流式分析仪的基本原理 流式分析仪的识别过程可以简单分为【光信号】→【电信号】→【数字信号】→【输出】。具体过程如下: 流式细胞术原理图 1. 光信号的接收识别 分析仪中的光路系统通过激光束照射流动通过的单细胞悬液,产生不同的光信号,其中包括无需激发的物理参数信号(FSC、SSC)和需要一定能量的激光束激发的荧光信号。没有照射到细胞的激光束,向前直射形成前向散射光信号(FSC),因此在一定范围内,FSC与细胞的大小正相关;接触细胞的激光束,产生不同的折射光信号,包
-
模式动物系列之疾病动物模型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在前段时间的学习中,小编首先给大家普及了生物实验中常见的大小鼠分类和构建基因编辑小鼠的每一步骤,相信大家一定受益匪浅。作为基因编辑动物家族中的一员——疾病动物模型,也同样在生物实验中占据着重要角色。接下来的几期,我们就以疾病动物模型为核心,请经验丰富的博士师兄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些辣眼睛的小生灵们。 一、疾病动物模型简介 概念: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指各种医学科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顾名思义,就是在动物身上建立类似人类疾病的模型。可以用于实验生理学、实验病理学和实验**学(包括新药筛选)研究。 举例1:如在做抗肿瘤药物筛选时,根据我们的实验目的建立需要的肿瘤模型,如下图为前列腺癌原位荷瘤模型,可用于前列腺癌的基础研究和药物药效评估。 小鼠原位肿瘤模型(来自文献1) 意义:疾病动物模型的使用在人类疾病研究和生物医学发展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1.替代作用;临床上对外伤、中毒、肿瘤等研究不可能在人体重复进行。在动物体内试验,可以避免了人体实验造成的风险、危害和伦理问题。 2.按需要进行取样;动物模型作为人类疾病的“复制品”,可按研究者的需要随时采集各种样品或分批处死动物收集标本,以了解疾病全过程。 3.可比较性;一般疾病多为零散发生,在同一时期内,很难获得一定数量的定性材料,而模型动物不仅在群体数量上容易得到满足,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和重复性。 4.疾病动物模型还有助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可以充分认识同一病原体给不同机体带来的各种危害,使研究工作上升到立体的水平来揭示某种疾病的本质。 二、分类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按模型产生原因一般可分为自发性动物模型和诱发性动物模型。 1.自发性动物模型是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情况下所发生的疾病。包括突变系的遗传疾病和近交系的肿瘤疾病模型。 2.诱发性动物模型是指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
-
免疫缺陷动物的品种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在上一期学习了疾病动物模型的基本简介,包括模型的意义,应用及分类等。免疫缺陷动物是一种先天免疫功能缺陷的动物,它的出现开创了肿瘤学、免疫学新的里程碑。同样它归属于疾病动物模型,在生命医学领域必不可少。本期内容:免疫缺陷动物。 一、免疫缺陷动物简介 概念:免疫缺陷动物(Immunodeficiency animals)是指由于先天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 按产生原因分类: 先天性免疫缺陷动物:又为自发性免疫缺陷动物,是指动物自然发生的免疫缺陷疾病,通过定向培育而获得的免疫功能缺陷或者低下的动物。包括裸小鼠,Beige小鼠,Xid小鼠,SCID小鼠,NOD/SCID小鼠,BNX小鼠。 获得性免疫缺陷动物:又为诱发性免疫缺陷动物,是指采用人工方式干预使其免疫功能缺陷或者低下的动物,主要是转基因的免疫缺陷动物。如AIDS模型,免疫抑制等模型。 按免疫缺陷程度分为: T淋巴细胞缺陷:如裸鼠 B淋巴细胞缺陷:如XID小鼠 NK细胞缺陷:如Beige小鼠 联合免疫缺陷动物:如T、B淋巴细胞缺陷的小鼠(SCID、Nod-scid小鼠) 二、免疫缺陷动物的发展史 1. Nude小鼠,1966年(Flanagan, 1966) 科学家首次发现在C57BL/6品系中的Foxn1基因突变会导致胸腺上皮细胞发育异常,表现出没有毛发,且致使血液中缺乏T细胞,小鼠免疫力显著降低,但NK细胞活性增强,体液免疫能力正常,导致人类造血干细胞无法移植。可用于人类肿瘤及各种免疫缺陷疾病的研究。 2. CB17-scid小鼠,1983年(Bosma, Custer, & Bosma, 1983) 1983年科学家发现在CB17小鼠品系中的Prkdc突变首次让人类PBMCs能够在该小鼠品系中的移植得以极低水平的存活,但无法重建人类免疫系统。后续研究发现CB17-Scid缺乏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但依然存在很高的NK细胞活性和固有免疫力,导致造血人类干细胞无法移植,该品系还是难以成为好的人源化小鼠模型。 3.Nod-scid小鼠,1995年(Shultz et al., 1995) 偶然的机会Shultz发现将scid
-
如何避免支原体污染的应对策略详解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培养细胞时, 发现细胞增殖变慢、 形态渐渐改变, 是血清或培养基的问题吗? 很有可能是你的细胞污染了~~~~~ 支 原 体 污 染 细胞污染可分为细菌、霉菌、酵母菌、支原体污染,其中支原体污染发生的概率>50%。支原体(Mycoplasma) 是最小的原核生物,约0.1-0.3μm,可穿透0.22-0.45 μm 过滤膜 (BI血清经过3次0.1μm滤膜并且检测支原体)。 支原体污染棘手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如其他污染源“立即可辨”的现象,支原体污染侵袭细胞但是并不一定致死。如果您的细胞出现如下状态:增殖变慢、形态变差、培养液变黄但是没有浑浊,说明您的细胞可能正遭受支原体的摧残!! 受支原体污染的293T 正常无污染的293T 支 原 体 检 测 怎么知道您的细胞正遭受支原体摧残呢,常见的检测方法几种: 1.分离培养法 将可疑样本接种到支原体培养基中,观察菌落生成。缺点:培养时间长,须3~5周才能判断。 2.DNA荧光染色法 利用荧光染剂 (Bisbenzimide, Hoechst 33258) 检测支原体污染,但若有些细胞易有荧光背景,可能会干扰结果判读。 3.PCR法 利用特异性引物,经PCR反应检测支原体DNA,灵敏且快速。 BI EZ-PCR支原体检测试剂盒:采用PCR法,简化了细胞培养中支原体污染的检测过程,可检测出细胞培养实验中常见的支原体污染。 试剂盒中包含独特的反应混合液,以及PCR中需要的所有试剂。使用者只需备有样品,最后产物跑完胶后,如有一个270bp的片段,则代表有支原体污染,整个检测过程耗时约4小时。 支 原 体 污 染 处 理 细胞培养常见的支原体污染为6种: 发酵支原体(M.fermentans),唾液支原体(M.salivarum),口腔支原体(M.orale),精氨酸支原体(M.arginini),猪鼻支原体(M.hyorhinis),莱氏无胆甾原体(A.laidlawii)等,有些是动物来源,有些是人来源,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所以使用青霉素等破坏细胞壁类药物不具效用,建议使用专为支原体开发的处理试剂保护您珍贵的细胞。 支原体污染处理试剂: BIOMYC-1 Antibiotic Sol
-
色谱芯-现代版点石成金的故事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导读 点石成金的神话故事源远流长,人们向往一种神奇力量可以把自然界极为普通和丰富的石头变成昂贵而稀有的金子以期改变贫穷的困境。但只要学过一点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石头主要是由二氧化硅组成,而硅元素是不可能变成金元素,因此点石成金也只能存在于虚构的故事中。但现代的科学家把石头组份变成比金子还贵的高科技产品已经成为现实。色谱芯就是科学家把普通石头变成比金子还贵的材料,堪称现代版点石成金的故事。 比金子还贵的色谱芯 说起色谱很多人可能会陌生,色谱技术又称层析技术是现代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分离技术之一,它是利用混合样品各组份在固定相(色谱填料)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流动相推动样品中的各组份在色谱填料填充的柱中迁移时,由于各组份在两相中进行连续反复多次分配,从而形成差速移动,达到分离的目的。这种解释对很多非专业人士来说很难理解。因此希望通过下面一个简单案例让非专业人士更容易明白色谱分离技术。首先分离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从无序到有序的分离过程是一个熵减过程,因此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举个例子,您把染料扔到水里,过一段时间染料就会自发地均匀地分布在水里,这是一个熵增的过程,也是自发的过程,可是如果反过来,把染料从水里分离开就不可能自动发生了,而需要有外界力量或方法才可能使染料从水中分离,传统的分离方法就是把所有的水蒸干(蒸馏),染料才可能从水里分开。可如果有多种不同颜色染料都溶解在水里,这时简单把水蒸干只能获得混合的染料,而无法把不同颜色的染料分开。如果要把不同组份的染料分开就得求助于色谱分离技术,把溶解在水里的混合染料从色谱柱的一端加入,由于不同染料组份与色谱填料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因此通过色谱柱迁移速度就不一样,这样不同组份的染料从色谱柱另外一端会按先后顺序分开来,从而达到分离混合染料的目的,这就是色谱分离技术。 色谱分离三种染料组分的示意图 色谱技术是目
-
基因人源化动物模型应用与构建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古代祖先神农尝百草为治病救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人类试药的替身,只能以身试法。上一期我们介绍了一种“目前最接近人类临床实际情况的肿瘤模型”——“PDX”人源化动物模型,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另一种十分重要的人源化动物模型——基因人源化模型。 人源化动物模型(Humanized Animal Model ) 指携带有人源的功能性基因、细胞、组织或者器官的动物模型,是目前常用的最接近人类的疾病研究动物模型。前几期我们已经介绍了人源细胞及组织的移植模型,本期着重介绍基因人源化的动物模型。 基因人源化动物模型 利用转基因或同源重组的方法,将人源基因放在动物基因组内,在动物体内表达人源的基因,动物自身基因不再表达。 为什么进行基因人源化呢? 小鼠与人类基因组虽具有高度同源性,但是很少有功能性基因在人鼠上具有100%的保守性,这种差异很可能会导致动物和人体结果的出入。如以下例子可以说明: 举例1:如在药物代谢中,利福平不能诱导小鼠肝脏中的CYP3A的表达,而将小鼠的PXR基因人源化之后,利福平表现出对小鼠肝脏CYP3A的强诱导作用。可见模型动物的人源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基因差异造成的种属差异(下图)[1]。 PXR的人源化能显著增强利福平(RIF)对小鼠肝脏CYP3A的诱导作用 举例2:又如在肿瘤免疫**中,小鼠的免疫检查点基因与人类对比,在蛋白氨基酸序列上相似性仅约60%。因此若选择小鼠来检测抗人蛋白抗体的药效,抗体很可能不识别小鼠相应蛋白。这就需要将小鼠的免疫检查点基因进行人源化改造,因此hPD-1小鼠应运而生。 举例3:如在病毒感染中,表达野生型CD81和OCLN(occludin)的小鼠对HCV(HepatitisC Virus)不敏感,而在小鼠体内表达这两个基因的人源同源基因之后,小鼠便会受到HCV的感染[2]。 人源化动物模型应用 基因人源化动物模型大大提高了模拟人类某些疾病的有效性,目前应用很广泛,如下: ①人类基因的功能研究,解码人类疾病奥秘; ②肿瘤免疫**研究,如h-PD-1小鼠; ③临床前
-
免疫**相关的人源化动物模型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昨日,美国FDA批准了全球第二个CAR-T上市,用于**特定非霍奇金淋巴瘤,这是继诺华的首个CAR-T疗法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肿瘤免疫疗法频传捷报,特别是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技术(CAR-T)以及免疫检查点阻断技术为代表的新兴肿瘤免疫疗法,发挥着巨大潜力。考虑到该疗法临床前评估需要接近人类免疫系统且具备不用于普通抗癌药物的评价方式,本期我们就特别为大家介绍,这些炙手可热的免疫疗法中,需要用到的人源化动物模型。 肿瘤免疫疗法为什么需要人源化动物? 肿瘤免疫疗法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来发挥抗肿瘤效应,需要建立在免疫系统基础上,但是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均具有物种特异性。因此,需要具备接近人类免疫系统的动物模型进行临床前**效果及安全性评估。 最早,利用进化地位较接近于人的猩猩作为研究模型,但这一做法在欧洲和美国相应被禁止。后来,出现了啮齿类动物人源化,尤其是人源化小鼠,它能精确地模拟人的生物学系统,为人类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了动物模型的选择。 什么是人源化小鼠? 携带人源细胞、组织或者基因的动物模型,与免疫**相关的人源小鼠即移植免疫相关的人源细胞或者人源基因的动物模型。 如在NRG、NSG等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经移植人造血干细胞(HSCs)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后可体内研究人的生物学过程一类小鼠。又如敲入人类基因的小鼠,主要是以免疫检查点阻断技术的人源化小鼠如hPD-1,hCTLA-4。 因在肿瘤免疫**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源化小鼠也就成为了临床前人类生物医学研究的“明星鼠” 因此,免疫**中的人源化小鼠主要分为2类:免疫系统缺陷小鼠和表达人源基因的小鼠。下面就具体看看这2类小鼠构建过程及其在肿瘤免疫**中的应用。 一、免疫缺陷小鼠 免疫缺陷小鼠是指由于先天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这类小鼠由于免疫系统缺陷,可适用于人源细胞或组织异种移植,而不产生或者产生较低的免疫排斥,广泛用于临床前的生物医
-
常见肿瘤动物模型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本文中的图片可能引起不适) 肿瘤已成为人类公共健康的重大威胁,其致死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根据2016年最新数据,2012年全球新增1410万患者,820万死于恶性肿瘤[1]。在中国,癌症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每天约有7700个患者死于癌症[2]。因此,肿瘤的研究也成为了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中之重,肿瘤动物模型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药物研发上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继上期人源化动物后,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常见的肿瘤动物模型。 根据肿瘤动物模型产生的原因,我们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五类:自发性肿瘤模型、诱发性肿瘤模型、肿瘤细胞系移植模型、人源肿瘤组织异种移植模型和基因修饰模型。 1、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Spontaneous tumor animal models) 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是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情况下所发生肿瘤。 优点: ①动物自发性肿瘤近似人类肿瘤发生过程,易推到人; ②可用于观察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生上的作用和药物的抗肿瘤效果。 缺点: ①由于个体之间肿瘤生长差异较大, 很难在限定时间内获得大量生长均匀的荷瘤动物; ②试验周期相对较长; ③需要的动物数也多,耗费大,故较少用于抗肿瘤药物的常规筛选。 举例:MMTV-PyMT自发乳腺癌模型:一种通过遗传育种而保留下来的一类自发性乳腺癌动物模型,肿瘤的发生于人类乳腺癌很相似,并且客观性、重复性及公认性较好,是研究乳腺癌的经典模型[3]。 2、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Experimental tumor animal models) 在实验条件下,通过使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致癌因素作用于动物,诱发动物发生肿瘤。最常见的化学致癌因素主要包括苯并芘、甲基胆蒽、联苯胺、亚硝胺类、黄曲霉毒素类等。 优点: ①该模型诱发因素和条件可人为控制,诱发率远高于自然发病率; ②该法常应用于验证可疑致癌因素的作用以及在肿瘤病因学及肿瘤预防研究。 缺点: ①诱导时间长(3-5个月,甚至1-2年); ②成瘤率不高,动物死亡率高; ③肿瘤出现的时间、部位、病灶数
-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细胞的培养基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说起基础培养基, DMEM、RPMI 1640、MEM、DMEM/F12都是常用的培养基 M199、IMDM、L15培养基等也用于某些细胞的培养 今天我们讲讲 你的细胞该选择哪种培养基呢? BI Minimum Essential Medium-α 基础培养基的选择 虽然细胞培养实验基本技术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每种细胞的培养条件相差甚大。偏离某种细胞所需的培养条件会导致细胞表达不同的表型。 因此先要熟悉自己使用的细胞系,实验中严格遵守所有产品的操作说明。若是购自ATCC或上海中科院细胞库直接问供应商可以,或者找到相关的文献,作为参考。 也可用多种培养基培养目的细胞,观察其生长状态,可以用生长曲线、群落形成率等指标判断,根据实验结果选择最佳培养基,比较繁琐,但也是最客观的方法。 常见细胞系及推荐培养基 BI 基础培养基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细胞培养知识 BI中国市场部:上海逍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产品咨询:021-58785545-8006, 18917190011 技术支持:400-820-3979 原文请点击:原文链接
-
新药活性一测便知-新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近年来,抗体药物的接连上市和重磅销售引发国内外抗体类生物**药物的研发热潮。活性测定是对药物的有效成分和含量以及药物效价的测定,是确保抗体类药物有效性的重要质控指标。现阶段抗体药物的活性分析方法主要是体外( in vitro) 检测,主要有基于细胞、转基因细胞以及新技术应用三方面对抗体药物活性测定的方法,为抗体药物的研发和质量控制提供新思路[1]。 小编今天主要分享基于新技术的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此方法可应用于抗体类药物的活性评价,包括表面等离子共振效价测定法、均相时间分辨荧光、 Alpha技术、荧光染料标记法等。 表面等离子共振效价测定法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PlasmonResonance,SPR)是一种用于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的新技术,在抗体药物的研发、生产以及质量控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近年来该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比较新颖,在技术方面不断更新,在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实用性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此外在抗体制药行业中占据着巨大的优势。 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是发生在两种折射率不同的介质界面上的一种光学现象。当光源的一束入射光从高折射率介质(如玻璃)射向低折射率介质(如溶液)的界面时,如果入射角大于一定的临界角,入射光将会被100%地反射至光源的同一侧,这叫做全反射现象。当两种介质之间有一层极薄的金属膜(最为常见的50nm金膜),这时入射光的能量将会引起金膜中等离子体的共振并以一种电磁场(称作消逝波)的方式弥散至低折射率介质一侧(如溶液),从而导致反射光的能量在某个特定的角度降至最低,这一角度被称作SPR角[1],因此可以通过对生物反应过程中SPR角的动态变化获取生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异信号。该技术的样品消耗量较低,一般仅有微克级;也无需预先标记荧光、二抗的分子;同时使用亲和力信息及动力学信息来阐述分子间结合机理。 图1 SPR技术作用原理[2] 均相时间分辨荧光 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omogeneous 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HTRF)是用
-
植物真菌共生过程中的表型研究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丛枝菌根(AM)与三分之二的植物物种存在共生关系。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接种AM真菌是否能提高植物活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许多盆栽试验(以及一些田间试验)显示了这种情况。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些结果难以复制,以至于博士生有时被建议 “如果你对第一次的菌根实验结果感到满意,就永远不要重复实验”! 在一篇新论文中,来自霍克斯伯里研究所,西悉尼大学,阿德莱德大学和澳大利亚植物表型组学设施的Rohan Riley博士及其同事试图找出原因。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植物表型组学设施(APPF)的植物生长条件的自动化控制,大规模自动化、数字成像和软件技术(高通量表型分析)为我提供了工作空间,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使复杂的实验成为可能”,Rohan说。 “高通量表型分析技术可以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和范围表征植物生理变化对营养水平、盐度和两种不同真菌群落组合的响应,而这在常规温室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知道,土壤肥力起着重要作用,在磷限制条件下,土壤的积极反应更可能发生。植物物种也很重要,C4物种的反应比C3物种更强烈。但是,在接种AM真菌的单一植物物种中发生高度可变(有时是阴性)反应是限制AM真菌在农业和修复中的潜在开发的重要因素。不可预测的植物效益(plant benefits)也阻碍了将这些真菌纳入有益的植物特性的筛选中。 “Rohan的工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一步,因为使用了模式植物物种(Brachypo diumdistachyon)和APPF提供的成像设施”,副教授Jeff Powell说。 “通过考虑植物的生理倾向,将碳和营养物质投入生长或储存,并每天测量植物的生长,而不是仅仅在单一的最终收获中,植物与AM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变得更加可预测”。 Rohan进行记录(左) 和首次收获 (中和右) 该团队的研究发现,在低磷条件下,生长迅速的植物从AM真菌中获益更多,但当低氮导致植物与真菌之间的竞争时,也会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无论土壤肥力如何,植物生长缓慢并储存它们所吸收的资源对AM真菌都没有很好的
-
单细胞数据细胞分类与功能挖掘的基因分析法介绍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接触过单细胞转录组数据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数据的核心结果在于根据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数据,来对细胞进行分群分类。现有通用的分析思路如下:首先根据转录组稀疏矩阵,通过计算和分析,找到不同的细胞Cluster,并找到每一类集群的Marker基因。根据已有对细胞特定Marker基因的认识,来对细胞可能的集群进行分类。因此,在该框架下,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图: 图1. A.t-SNE细胞分群图及B细胞标记;B. B 细胞4个Marker基因标记分布图 上述结果有两个特点:1.通过在Marker基因中寻找存在的细胞marker对细胞进行标记,但无法给出可靠性评价;2.只能用一个基因的表达模式来反应细胞特征,无法同时对几个基因进行整合展示。因此,能不能将上述多个基因同时对细胞分群结果进行分类和量化,从基因集的角度来反应细胞的类群? 通过对最近发表分析算法的调研和调试,我们实现了这样一个需求。我们以上述标记基因: MS4A1,CD79A,CD79B和CD19,这4个B细胞特有Marker为基础,分别以其中一个基因表达为特征,和用4个基因的表达为特征,计算综合Score值,并将其结果在t-SNE结果中进行可视化展示,如下图: 图2. A.1个基因的B细胞标记分布图;B. 4个基因计算综合Score值后的细胞标记分布图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到,单纯用一个基因进行标记时,有些细胞不能进行很好区分标记,而当用4个基因同时进行计算标记时,得到的结果就非常完美。 有了基因集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就能够同时将多个基因为基础,对细胞进行更加精细和准确分类。同样,有了基因集的概念,我们对单细胞的功能挖掘也变得更加简单可行。 GSEA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通过基因集的角度,可以去评价样本间的功能差异,找到核心的功能和hallmarkers。但是,由于单细胞数据相比常规数据有数据稀疏和细胞数量多的特点,用单细胞来进行传统的GSEA分析变的很难实现。幸运的是,有了上述的单细胞基因集分析方法,我们就可以用不同功能基因集,来实现对单细胞的细胞功能富集
-
灯饰做高低温交变湿热老化试验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zui近又有风靡票圈的黑科技,辣就是...价值 3500 元的戴森卷发棒。什么来头?为什么那么贵,真的那么值 得吗? 对于这个森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它家的吸尘器。小姐姐们频频种草的东西,小编快追不上大家的步伐了... 正如这句话所说,东西贵不是它的缺点,是我的缺点。 关于这个森,它之前推出过一款号称“使用 37 年不坏的灯”,价值 3990 元。就是长那样,土豪必买系列 啊。 它有 8 枚 LED 灯泡,总功率 12W,色温 2700K。使用了金属和塑料多种材质,在质感和耐用性上都有不 错的保证。它的黑科技在于冷却技术它内置了一根真空密封的铜管,内含少量水,开灯后,LED 的发热把 水变成水蒸汽,蒸汽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在铜管内移动,到冷却区后重新变成水滴,然后返回 LED 端,如此 循环往复。 有了这个技术,灯头的温度可以控制在 55℃,完全不会烫手。而且使得 LED 的寿命达到了 144,000 小时, 就算每天用 8 小时,也能用 37 年左右。灯具无光衰,能防蓝光,还有亮度记忆功能。 如何保证 LED 使用寿命如此之久? LED 灯的性能很大程度受到周遭环境的温湿度的影响,如果长期处于潮湿环境,LED 灯电子设备,金属部 件将会很快损坏。 除了黑科技的冷却技术,对于 LED 的可靠性测试必不可少。对于 LED 生产商来说,对 LED 灯的寿命研究 是非常必要的,也是zui关注之一,也是 LED 照明行业的改进方向。根据《LED 灯具可靠性测试相关规范》, LED 寿命测试包括常规衰减测试,高温高湿寿命测试、低温衰减测试、加速衰减测试等。 为何要做 LED 寿命测试? 不管是室内灯,还是室外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环境气候,决定了 LED 灯的质量和寿命,利用高低温交 变湿热试验箱等环境试验设备,模拟自然环境中的高温,低温,湿热等气候,对 LED 产品进行试验,无疑 是提升产品的重要手段。 一款能经受住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冷热冲击试验箱等环境试验设备考验的 LED 产品,肯定是会受到客户的信赖和支持的。是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良好
-
I型糖尿病动物模型详细解析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8
“师兄,我最近的课题需要构建一种1型糖尿病小鼠,看了很多文献,现在仍然很苦恼,不知道该选哪一种?文献看得我晕头转向,你能帮帮我吗?”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还在为频繁的请教师兄师姐问题而感到麻烦和烦恼吗?小编面皮薄且内向的人,每次请教师兄都感觉特别不好意思,生怕打搅到师兄,次数多了就会特别纠结到底要不要去请教呢?(小编就是这样弱) 那么,面对文献里的各类动物模型,哪一种才是适合我们的实验研究呢?这还真是个难题!不要急,和小编往下看。 上一期我们从整体上了解糖尿病的基本概况及其动物模型的基本分类,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这次我们就从1型糖尿病动物开始,为大家详细介绍常见的模型种类、构建方法及其应用范围等,为你的实验之路省时省力。 什么是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Type1 diabetes),是一种由于自身免疫反应而导致能够分泌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被破坏,使β细胞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不产生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以至于机体处于长期高血糖(Hyperglycemia)状态。其病因目前未知,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 典型的症状是频繁排尿,口渴,饥饿增加和体重减轻,俗称“三多一少”。一般通过测试血中血糖水平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来诊断是否患糖尿病。 常用的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1型糖尿病小鼠种类比较多,首先你需要明确你的实验目的,进而选择正确的动物模型,比如相对简单和便宜的模型就是:STZ药物诱导,用于药物评价;如果你想研究发病中的信号通路,可能**选择NOD小鼠了。下面就来具体看看。 如表1简单概括了常见的1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主要有化学药物诱导的,如链脲佐菌素(STZ)模型,自发性自身免疫模型,如NOD小鼠模型,BB大鼠模型,也有遗传诱导、病毒诱导等大鼠小鼠模型,这些模型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主要看研究者的目的和研究侧重点。 表1. 1型糖尿病啮齿动物模型的特点和应用 一 化学诱导的1型糖尿病 1. 链脲佐菌素(STZ)诱导模型 造模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