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宣传资料 > 技术中心
【质构仪】关于全质构测试的名词解释

【质构仪】关于全质构测试的名词解释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对于TPA的文章,比较经典的解释可以参考如下文章:尤其是第4篇,简直是TPA的鼻祖了,之后出来的文章基本都参考了它。再后来的(见第2篇整篇文章)都是在介绍TPA,很全,解释也非常多。 1 SZCZESNIAK, A. S. (1963). Classification of textural characteristics. J. Food Sci, 28, 385-389. 2 BOURNE, M. C. (1978). Texture Profile Analysis. Food Technol., 32 (7), 62-66, 72. 3 BOURNE, M. C. (1988). Basic Principles of Food Texture Measurement. Lecture text of Dough Rheology and Baked Products Texture Workshop - Chicago. 4 SZCZESNIAK, A. S. (1966). Texture Measurements. Food Technol., 20, 50, 55-58. 硬度(Hardness):硬度值指次下压样品时的压力峰值,硬度值不一定发生刺入的zui深处,尽管对于大多数样品情况如此。往往很多样品是zui深处的那个点,单位g。 脆性(Fracturability):不是所有的样品都会脆性破裂峰,但当样品发生脆裂时,脆性点出现在探头次冲向样品过程中坐标图上的个明显峰值处(这里压力出现下降)。很多样品如面包,馒头等松软食品没有峰,类似凝胶,果冻等都有这个值,单位g。因此在做实验时候,往往计算结果就是这个值和硬度值是一样一样的,千万不要太奇怪哦,这只是软件算法的问题,尤其是国外SMS TAXTPLUS的软件,经常把这个值算的和硬度值一样,大家不要奇怪。尤其在找这个数据的时候,往往会提示找不到,这也是正常的,在TAXTC国产质构仪上面,如果没有这个峰出现,计算出的结果也显示这个值和硬度值也是一样的,当然如果有这个小点的峰,值就不一样了,往往比硬度值要小些。如果您还有问题,随时咨询 粘聚性(Cohesivenss):指样品抵御第二次穿刺变形而相对于次探头穿刺的程度,它的度量是第二次穿冲的用功面积除以次的用功面积的值,简单来说就是第二次的正面积除以次正面积。(Area2/Area1)简单的解释就是物质本身的内聚性,类似每种物质都有这种内聚性,这也是为什么

测序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防治中的作用

测序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防治中的作用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人民日报报道 当地时间1月30日晚,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卫总干事谭德塞说,WHO 相信中国的疫情一定能得到遏制,由于病毒的传播仍有很多未知数,世卫组织担忧中国之外的疫情会有恶化,这无关感染数量,关系人的健康和生命。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数全球范围不断攀升,疫情的防控和药物疫苗的研发是当下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一项项科研成果的陆续取得,为我们奠定了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 作为一种未知的新型病毒,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解决,一般地,一种全新的传染病爆发之后研究关注的问题主要分为: 1. 确认引起传染病爆发的病原微生物; 2. 病原微生物从何而来; 3. 病原微生物感染人的途径; 4.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 5. **该病原微生物的药物和疫苗。   测序技术在确认病原微生物类型、来源与其感染人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本次2019-nCoV 病毒性肺炎为例:   1 测序技术助力确认病原微生物 2019年12月,一群原因不明的肺炎患者与中国武汉的海鲜批发市场有关。高福院士团队通过对三名肺炎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三代测序、直接PCR、培养验证,发现了以前未知的 β 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nCoV[1]。 石正丽团队对5位患者肺泡灌洗液进行 mNGS 测序,87.1%的去人源后 reads 比对到了与冠状病毒相关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RRSr-CoV),之后用 targeted PCR 和从头组装得到完整了2019-nCoV 病毒全长序列(29891 bp),整个序列与 SARS-CoV 的相似性在79.5%[2]。   之后多个机构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核酸检测试剂盒用以检测患者是否有此病毒感染。   2 测序技术助力确认病原微生物来源 病原微生物来源需要通过获得多个病毒全长基因组序列后与数据库已有的各病毒序列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进化树分析等进行确认。在获得高质量的病毒全长基因组序列的过程中需要基于二代测序、三代测序以及二、三代测序结合等手段。  

白细胞介素家族的命名分类

白细胞介素家族的命名分类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自白细胞介素-1被发现以来,大约有逾500,000篇发表的文章提到了白细胞介素。今天就来简述一下这个日渐庞大的白细胞介素家族。   家族命名   1976年Morgan等在小鼠脾细胞上清液中首次发现有一种能促进和维持T细胞体外生长的因子,并称其为T细胞生长因子(TCGF)[1]。为了避免命名的混乱,1979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专题会将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在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编号以示区别,例如IL-1、IL-2...,新确定的因子依次命名。这个按资排辈的命名方式也是相当简单粗暴啦~   现IL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2]。   家族成员   截至目前,发现的IL成员至少达40个,分别命名为IL-1~IL40[3、4]。 最初测定的物质为IL1和IL2。IL1属于巨噬细胞因子(monokine),以前曾以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细胞促进蛋白质(mitogenic protein)以及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等七种名称称之。而IL2属于淋巴细胞活素(lymphokine),以前曾以胸腺细胞刺激因子(thymocyte stimulating factor)、T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等六种名称称之[1] 。   根据细胞因子的结构同源性可将成员分为几个蛋白质家族,如IL-1家族、IL-6家族、IL-10家族、肿瘤坏死因子家族和造血因子家族等。IL穿插归类为其中,如下表[5、6]。   表1:白细胞介素家族分类   IL种类繁多,新的IL仍在不断发现中,未来会有更多的IL家族成员等着我们去探索。现在我们简单了解一下IL家族之首——IL-1家族。   IL-1 家族家谱   IL-1最早被称为诱导发热的蛋白质,被称为白细胞致热原(图1),是一种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由IL 1α和IL-1β两种蛋白组成。IL-1家族(IL-1F)具有古老的进化史。

Anogen的ELISA检测试剂盒在细胞因子风暴的检测和**中的应用

Anogen的ELISA检测试剂盒在细胞因子风暴的检测和**中的应用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COVID-19的爆发已经夺去了全世界4000多人的生命,50000多名患者仍处于危急状态。这种疾病的严重性,像许多其他急性呼吸道感染,如SARS和MERS,是由肺部病毒感染引起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引起的。   一、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是人体免疫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们也会引发有害的宿主反应,如发烧、疼痛和炎症。 “细胞因子风暴”是指免疫系统局部或全身产生过多的促炎细胞因子,以应对多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刺激或物理和化学损伤。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H1N1和埃博拉病毒感染爆发期间,患者的高死亡率是细胞因子风暴对身体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典型例子。目前,一旦细胞因子风暴爆发,没有抗素或抗病毒药物能够阻止它。 在Anogen,我们认为应对有害的细胞因子风暴是一种新的生物防御策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已开始细胞因子研究,并已开发出数百种杂交瘤,它们产生针对许多重要细胞因子的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2、白介素-8、白介素-10、白介素-15、白介素-17、白介素-18和TGF- β。 二、Anogen 相关炎性因子的ELISA 检测试剂盒; 此外,已经开发了三种不同的用于检测多种细胞因子表位的酶联免疫试剂盒,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  Multiplex Human Cytokine ELISA Kit (Inflammatory) 多重人细胞因子酶联免疫试剂盒(炎性)  Multiplex Human Cytokine ELISA Kit (M1/M2/MDSC Cytokines) 多重人细胞因子酶联免疫试剂盒(M1/M2/MDSC细胞因子)  Multiplex Human Cytokine ELISA Kit (Th1/Th2/Th17) 多重人细胞因子酶联免疫试剂盒(Th1/Th2/Th17)  三、Anogen 细胞因子检测和** 抗击SARS 的历史: 在2003年非典爆发期间,Anogen与北京的医院合作,发现患者体内两种促炎细胞因子IL-8(CXCL8)和MCP-1(MCAF /CCL2)显著增加。 2004年,我们开发了抗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 (CXC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CCL2)的人源化嵌合单克隆抗体,并在美国、欧洲

免疫**新靶点-TNFR2

免疫**新靶点-TNFR2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在这个草长莺飞的春天,是否记得那句“要想富,多栽树”的宣传标语?今天的植树节,百奥赛图知识拓展课堂携智慧树如期而至,与您携手探寻TNFR2。   基本信息   基因功能简介   TNFRSF1B(TNF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1b) 为TNF受体超家族成员, 也称为TNFR2,主要表达在肿瘤微环境中的Treg细胞和多种肿瘤细胞中(如卵巢癌和肠癌)。其配体TNF主要识别TNFR1进行凋亡,依赖TNFR2进行与T细胞存活相关的功能——通过NF-κB信号促进pro-survival基因的转录,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和生存。许多实验表明阻断型抗体可以特异性杀伤肿瘤微环境中的Treg细胞和肿瘤细胞,用于**多种肿瘤;而激活型抗体可以激活Treg细胞,进而抑制Teff细胞,从而**自身免疫疾病,为免疫**提供了新的靶点。   信号通路   TNFR1和TNFR2介导了不同的信号和作用[1]  表型分析   B-hTNFR2小鼠mRNA表达分析     通过RT-PCR对WT和B-hTNFR2小鼠中TNFR2基因表达进行品系特异性分析。在C57BL/6小鼠中可检测到mTNFR2 mRNA,而hTNFR2 mRNA仅在B-hTNFR2纯合鼠中检测到。   采用RT-qPCR对WT和B-hTNFR2小鼠的TNFR2基因表达进行品系特异性分析。   B-hTNFR2纯合鼠中hTNFR2的mRNA表达与野生鼠C57BL/6相似,说明用B-hTNFR2小鼠人源化小鼠模型并没有改变TNFR2蛋白的表达水平。   B-hTNFR2小鼠蛋白表达分析   通过流式细胞术对野生型C57BL/6和B-hTNFR2纯合鼠中TNFR2蛋白表达进行分析。用抗小鼠CD3ε抗体体内刺激野生型C57BL/6和B-hTNFR2纯合鼠,收集脾细胞,并用种属特异性抗TNFR2抗体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在C57BL/6小鼠B细胞表面检测到mTNFR2,在B-hTNFR2纯合鼠B细胞表面检测到hTNFR2。     通过流式细胞术对野生型C57BL/6和B-hTNFR2纯合鼠中TNFR2蛋白表达进行分析。用抗小鼠CD3ε抗体体内刺激野生型C57BL/6和B-hTNFR2纯合鼠,收集脾细胞,并用种属特异性抗TNFR2抗体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在C57BL/6小鼠T细胞表面检测到mTNFR2

液相色谱柱现有技术总结

液相色谱柱现有技术总结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填料做为色谱技术的核心,一直是色谱研究中最丰富、最有活力、最富于创造性的研究方向之一。经常使用色谱柱的您知道硅胶键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吗?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明白色谱柱的结构。     结构   色谱柱由接头、螺帽、柱管、填料、垫圈及过滤片等组成,其中填料为色谱柱的核心部分,科研工作者在填料上发挥奇思妙想,开发出市面上种类繁多的色谱柱,每种色谱柱又有其独特的选择性及应用。   常用的色谱柱填料基质为硅胶,硅胶作为基质有如下优点:   硅胶填料通式 根据 R3 基团的不同,可将色谱柱分为不同的类型。    B:二官能团键合:增加载样量及方法稳定性   1、空间位阻 空间阻位   普通的色谱柱在 pH <2 时不稳定,发生水解,导致键合相流失。当我们用异丙基、二异丁基来取代甲基的话,就在键合相上形成一个保护层,这样不仅能抗水解能力(pH1-8),还能防止分离化合物与硅羟基之间的作用,改善峰型。     2、极性嵌入 在碳链上键合了极性基团,流动相在该基团处形成了水「屏蔽」层媒介,水层间接屏蔽了带负电的硅羟基与目标分离物接触可能性,减少与酸、强碱性化合物的吸附,减少了拖尾现象的产生,大大地改善了色谱峰型对称性。     极性嵌入键合相 SynerigiTM 对 Estrone 和 Estradiol 的分离   另外,极性嵌入可降低「脱水」( 疏水塌陷)危险,即使在含水量高的流动相条件下,样品也同样有稳定保留和最佳峰形。   疏水塌陷:普通的 HPLC 色谱柱在有机溶剂含量低甚至 100% 水流动相条件下,一旦流速停止,推动水溶液流动相进入硅胶孔隙的压力减小,当压力降低时,疏水的微孔表面排斥极性流动相,便会发生键合相孔隙脱水,从而导致所谓的「疏水塌陷」,对化合物的保留能力大大减弱。       3、双层表面修饰 在硅胶新增加表面层硅羟基活性更低的新硅羟基 pH5.2(普通硅羟基 pH 约为 3.5),低表面硅羟基活性,抑制二次保留 。       双层修饰及 Venusil MP C18 对

从法规监管视角看制药工艺中取样的风险缓解

从法规监管视角看制药工艺中取样的风险缓解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制药工艺精选 | 从法规监管视角看制药工艺中取样的风险缓解   制药生产过程微生物污染往往引发严重后果, 污染增加了操作员,公司和患者的风险,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严重的负面影响。 生物的污染会导致生产设施长时间关闭,以进行必要的调查,查明根本原因并防止再次发生,这将延缓关键性救生药物的生产和交付。   生物制药生产过程中,不论是中间体还是最终产品的取样对于生产至关重要。 除了通过生物负荷监测确保患者安全外,还需要进行取样以支持由全球监管趋势驱动的几个关键必要事项,包括过程分析技术(PAT)和设计源于质量(QbD)(图1)。    图1.药品生产工艺中取样的的关键驱动力。    传统取样方法的局限性和风险 表2.与传统采样方法有关的优缺点摘要   封闭取样 鉴于传统采样的缺点,许多生物制药公司采用封闭的一次性采样技术也就不足为奇了。封闭式设计可确保将样品从样品点到分析点很好的隔离,从而在保持样品完整性的同时,降低了损失有价值产品的风险。 如图2所示,与传统方法相比,封闭的无菌过程采样具有多个优点,包括易用性,更好地符合法规要求和有限的投资。 表3总结了封闭式取样符合法规建议的具体方面,包括污染控制,操作员偏差的消除,收集代表性样品的能力以及健康和安全的焦点。 图2.与传统方法相比,一次性无菌取样具有明显优势。 表3.无菌取样符合特定的法规要求。 无菌取样案例研究--病毒灭活的验证 此案例研究举例通过无菌取样用于病毒灭活验证,说明了封闭式取样的价值。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将病毒灭活作为细胞培养生产过程中的步骤,仅在验证过程中通过动力学来验证灭活。但是,FDA建议在验证和生产过程中都需执行灭活动力学。病毒灭活每五到十分钟最多需要15个样品,而使用传统CIP / SIP阀门和玻璃瓶进行取样则不可能完成。最终选择达到FDA的期望的解决方案,是基于封闭的60 mL PETG瓶以及将这些设备连接到罐子所需的合适的连接器,来实施无菌取样。除了满足法规

ACE Excel CN-ES-一款被明显低估的固定相

ACE Excel CN-ES-一款被明显低估的固定相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ACE Excel CN-ES——一款被明显低估的固定相   氰基(CN)柱是一款经典的液相色谱柱固定相,在USP上被归属为L10。 根据流动相体系的不同,可以有正相,反相和HILIC等多种模式,在很多的HPLC方法中被选用。 但是一般的氰基(CN)柱由于本身的设计问题不可避免会出现柱流失严重(具体表现为基线飘、使用寿命短等)、重现性有时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当然,这也和方法也有关,但总体重现性比其他固定相如C18等差)。   基于氰基的独特选择性,ACE通过延长键合(ES,Extended Spacer)的设计,推出了CN-ES这款新型HPLC固定相,它在保留氰基的选择性的同时,增强了色谱柱的稳定性,同时采用了超惰性、超纯、超可重现性ACE硅胶,是一款非常优秀的C18互补柱。       但从市场上的数据来看,在ACE的色谱柱体系中,CN-ES是被明显低估的一款,因为在我们的实验数据中,CN-ES具有一些不俗的表现。   在反相条件下,CN-ES可以提供多模式的相互作用,包括疏水作用,偶极-偶极作用以及π-π作用等,对多化合物的复杂体系的分离具有独特的优势:   同时,CN-ES也可以在正相体系中使用,它在提供与常规CN柱相似的通过偶极-偶极作用而实现的分离效果同时,保证更好的柱寿命和重现性。     总结:ACE Excel CN-ES作为一款兼容正相和反相、可提供多种作用力色谱柱固定相,正在HPLC方法开发中不断发挥它本该有的作用,也将逐渐成为有研发实验室中常备的工具。

如何识破各种污染拯救细胞

如何识破各种污染拯救细胞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小伙伴们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当您的课题进行到白热化程度时 却发现细胞被污染了 此时大家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   形容一下就是 问君能有几多愁,眼泪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不过,别担心 逍鹏生物炼就火眼金睛 帮助大家识破各种污染,拯救您的细胞   我们先来看看污染的真面目,总结下来无非以下几种类型:     我们一起来分析它们的特征:   1真菌-深藏不露   真菌之所以深藏不露,是因为它们一般不会导致培养基变浑浊,所以在污染早期,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直到长到一定规模后在镜下可观察到分叉细丝状的菌丝(有些呈管状,树枝状,串珠状的菌丝)(如图1,图2)。这类污染中,为首的污染代表是酵母菌:显微镜下常见成串的珠状物,形态呈卵形,大约比细胞小5~10倍,当其进行出芽生殖时,会聚集成连体结构;爆发污染严重时,会造成培养基pH值改变,不易除去。   图1. 真菌污染                                                 图2. 真菌污染   逍鹏生物可提供以下解决方案:   表1.产品列表 产品名称-中文名称 货号 作用种类 两性霉素B,250mg/ml 03-028-1B 真菌,酵母菌和霉菌 两性霉素B,2500mg/ml 03-029-1B 制真霉素,10000units/ml 03-030-1C 真菌,酵母菌和霉菌 青链双抗(青霉素-链霉素) 03-031-1B 对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毒性G- 青链双抗(青霉素-链霉素)10X浓缩 03-031-5B 青链霉素,制真菌素三抗 03-032-1B 真菌、酵母菌和霉菌、G+、G- 青链霉素,两性霉素B三抗 03-033-1B 真菌、酵母菌和霉菌、G+、G- 青链霉素,新霉素三抗 03-034-1B

液相色谱制备的基础知识

液相色谱制备的基础知识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制备液相色谱基础知识一、液相色谱理论发展简况 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是:溶于流动相( phase)中的各组分经过固定相时,由于与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发生作用(吸附、分配、离子吸引、排阻、亲和)的大小、强弱不同,在固定相中滞留时间不同,从而先后从固定相中流出。又称为色层法、层析法。 色谱法最早是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在1906年研究用碳酸钙分离植物色素时发现的,色谱法(Chromatography)因之得名。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开始阶段是用大直径的玻璃管柱在室温和常压下用液位差输送流动相,称为经典液相色谱法,此方法柱效低、时间长(常有几个小时)。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区别是填料颗粒小而均匀,小颗粒具有高柱效,但会引起高阻力,需用高压输送流动相,故又称高压液相色谱法(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又因分析速度快而称为高速液相色谱法(High Speed Liquid Chromatography,HSLP)。也称现代液相色谱。 二、HPLC的特点和优点 HPLC有以下特点: 高压—压力可达150~300Kg/cm2。色谱柱每米降压为75 Kg/cm2以上。 高速—流速为0.1~10.0 ml/min。 高效—可达5000塔板每米。在一根柱中同时分离成份可达100种。 高灵敏度—紫外检测器灵敏度可达0.01ng。同时消耗样品少。 HPLC与经典液相色谱相比有以下优点: 速度快—通常分析一个样品在15~30 min,有些样品甚至在5 min内即可完成。 分辨率高—可选择固定相和流动相以达到最佳分离效果。 灵敏度高—紫外检测器可达0.01ng,荧光和电化学检测器可达0.1pg。 柱子可反复使用—用一根色谱柱可分离不同的化合物。 样品量少,容易回收—样品经过色谱柱后不被破坏,可以收集单一组分或做制备。 三、色谱法分类 按两相的物理状态可分为:气

冠状病毒防御战之巨噬细胞

冠状病毒防御战之巨噬细胞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您了解冠状病毒吗?   冠状病毒(CoV)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因该病毒的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其基因总长约28~32 kb,基因组大致可分成6到7个区域,每个区域均包含至少1条开放阅读框(opten-reading frame,ORF)。CoV颗粒的直径约60~200 nm,平均直径为100 nm,呈球形或椭圆形,是目前发现最大的RNA类病毒。 ┇ CoV主要有4种结构蛋白~ ┇ 少数冠状病毒还具有血凝素酯酶(Hemagglutinin esterase, HE)糖蛋白。 图1:冠状病毒结构模式图 ▲▼ 新冠病毒的特性 ▼▲   目前为止发现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是新发现的可以感染人和动物的冠状病毒,是目前已知的第7种可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其余6种分别是HCoV-229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SARS-CoV(引发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和MERS-CoV(引发中东呼吸综合征)。 COVID-19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粪-口传播,气溶胶等其它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感染了COVID-19后患者常伴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对于COVID-19所致疾病没有特效**方法,一般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此外,患者免疫功能的状态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与转归。 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分析,发现女性在COVID-19感染后不仅症状相对较轻,而且比男性有更长的潜伏期,男性感染后的病死率高于女性,在确诊的2019-nCoV重症感染者里面,大量的患者出现了“细胞因子风暴”,在患者体液中可以检测到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IL-12、IFN-α、IFN-β、IFN-γ、MCP-1和IL-8等大量产生的现象,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多器官衰竭的重要原因[2, 3]。在此前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和埃博拉病毒等感染疾病案例证明,细胞因子风暴才

相似一家人-白细胞介素2(IL-2)

相似一家人-白细胞介素2(IL-2)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上次故事大家已经了解到白细胞介素这个庞大的家族,其中许多与结构和功能性相关,影响淋巴细胞的存活、增殖、分化或稳态,他们被称为I型细胞因子家族。白细胞介素-2(IL-2)家族就是其中之一,且听我慢慢讲述他们的故事。   IL-2家族元老介绍 --IL-2本尊和它的受体们   IL-2 在1976年最早被确定为T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四螺旋束细胞因子,也是这个家族的元老,主要由经抗原活化的CD4+ T细胞产生,在CD8+ T细胞、NK T细胞、活化树突细胞、和肥大细胞中也有少量表达。1983年,IL-2是第一个被克隆出来I型细胞因子,其受体也于1984年被首次克隆[1-2]。嗯,对的,IL-2和它的受体们,这是一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相识~   IL-2存在三种不同的受体亚基,生成低、中、高三种不同亲和力的IL-2受体。面对这三类受体,IL-2是怎么选择的呢?   α受体亚基,IL-2Rα(又称为CD25,Tac抗原),表达在活化的淋巴细胞上,以低亲和力(Kd~10-8M)结合IL-2;IL-2Rβ(又称为CD122)和IL-2Rγ(又称为γC或者CD132)共同在记忆T细胞和NK细胞上形成IL-2Rβ/γC复合物,以中等亲和力(Kd~10-9M)结合IL-2,此形式也具有功能性,可以转导IL-2信号通路;当三条受体均在活化的T细胞和Treg细胞上共表达时,IL-2以高亲和力结合(Kd~10-11M)[3]。   IL-2的受体亚基[3]   IL-2家族成员介绍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IL-2家族的其他成员们在此后逐渐被研究发现,它们与IL-2有着极其相似的特征。成员IL-4、IL-7、IL-9、IL-15和IL-21,都是球状蛋白,含有两组短链α螺旋,都在促进和维持T淋巴细胞群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的细胞表面受体复合物都是由2-3个受体亚基构成,除了各自拥有的特异性受体亚基外,共享γC这个必需的共同受体亚基。γC亚基由IL2RG基因编码,可以特异性的招募Janus激酶-JAK3,它的突变与X连锁的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相关。IL-2家族的细胞因子均采用JAK3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1-2]。     IL-2家族细胞因子[1]   IL-

絮凝技术在高细胞密度和高产物滴度的细胞培养中的应用

絮凝技术在高细胞密度和高产物滴度的细胞培养中的应用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纯化工艺精选|解决高细胞密度甜蜜的烦恼—絮凝技术 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高细胞密度和高产物滴度的细胞培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给传统下游澄清工艺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负担,使得我们传统深层过滤器载量下降,整体纯化效率降低。 什么是絮凝技术? 絮凝技术,是通过改变pH值或离子环境,诱导小的易堵塞杂质絮凝或沉淀的方法,从而增加杂质颗粒粒径,减少难以通过离心方式分离且会堵塞下游过滤器的微小颗粒,进一步通过Clarisolve®深层过滤器一步澄清,实现高细胞密度料液(>10^7/ml)的高效澄清。 絮凝原理示意图: 不同絮凝方式处理后粒径变化: 絮凝方案如何实现? 针对高密度细胞收获液,默克可提供两款GMP级别絮凝剂:pDADMAC和mPAA。二者均为阳离子聚合物,料液可在絮凝剂加入后30分钟内高效完成絮凝过程。 絮凝剂& Clarisolve®深层过滤器: 经过絮凝处理后的料液,颗粒物直径会提高2-4倍,往往会大于传统深层过滤器的截留孔径,容易造成滤器的迅速堵塞,载量降低。 Clarisolve® 深层过滤器是首款针对絮凝处理后料液的粒径分布而特别设计的,具有梯度密度结构的澄清滤器。 Clarisolve® 深层过滤器示意图   优点: 孔径分布范围大,适用于颗粒粒径范围广的杂质去除 梯度过滤,载量高 单级过滤即可有效降低浊度,减少深层过滤使用面积 对于HCP/DNA有较高的去除能力 传统澄清过滤VS絮凝技术 相较于传统深层过滤而言,采用絮凝技术进而进行深层过滤,可达到更高的过滤载量,从而降低深层过滤膜包的使用面积和使用前冲水量。同时,絮凝所需时间在30-60min,相比于两级深层过滤,大大降低了澄清过滤的时间成本。 以2000L生产工艺为例,对两种技术进行对比: * 细胞密度>20*10^6 cells/mL 絮凝剂的残留 絮凝剂通常是一类带正电荷高分子聚合物,在抗体纯化的工艺中,每一个步骤都会对絮凝剂有一定去除作用,大部分的絮凝剂会在阳离子层析后被大量去除,在最终制剂前的蛋白料液中,絮凝剂残留量满足

国自然研究热点—eccDNA的前世今生

国自然研究热点—eccDNA的前世今生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1. eccDNA为什么火?它到底是何方神圣? 2019年11月,顶尖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和《Cell》相继发表了关于染色体外环状DNA(extrachromosomal circular DNA,eccDNA)的重要研究,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癌基因的传统认知,同时也迅速引爆了整个生物医学界,一时之间,将人们的目光都吸引到这个科研界的新宠儿身上。   大家都知道,DNA位于染色体上,但事实上,染色体外也有DNA,其中有一种特殊的环状DNA,就是今天要跟大家介绍主角--eccDNA。环状DNA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DNA分子形式,例如细菌或酵母等微生物的基因组DNA、细菌质粒、线粒体DNA等等都是环状DNA分子。真核生物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环状DNA分子,它们从正常基因组中分离或脱落下来,游离于染色体基因组之外,以特殊的方式参与生理或病理过程。由于它们是在染色体之外独立存在的DNA分子,因此统称为染色体外DNA,又因为是环状结构,因此称其为染色体外环状DNA,简称eccDNA。它在很多物种中均存在,包括酵母、线虫、果蝇、哺乳动物、植物等等。 eccDNA 广泛存在于包括人类的各种真核生物中 其实,这种DNA并不是首次被发现,早在1965年就有关于eccDNA的报道,但当时并没有引起科学界重视,认为它只是染色体外无意义的垃圾碎片。近年来研究表明,eccDNA往往在肿瘤和衰老过程中富集,以特殊的方式参与肿瘤和衰老的发生发展进程。在大部分人类癌症细胞中eccDNA广泛存在,且它的富集通常会促进癌基因的扩增,从而增加了癌基因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其对肿瘤细胞的进化可能存在重要的意义,这一发现使eccDNA一跃成为科研界的新宠儿。 2. eccDNA的主要特征 (1) 长度特征 目前对eccDNA的大小还没有定论,eccDNA大部分小于25kb,主要分布在0.1-5KB,但不同的文献报道中表述略有差别。它们往往是一些特殊的基因区域形成的,可携带完整的基因和特殊的调控元件,能独立完成复制过程,但不携带着丝粒和端粒结构。 eccDNA的长度分布   (2) 结构特征 早期对eccDN

浅谈加速新冠**药物及疫苗研发的2种途径

浅谈加速新冠**药物及疫苗研发的2种途径

作者:德尔塔 日期:2022-04-15

新冠疫情的爆发严重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不仅生命变得脆弱,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性的恐慌、人们生活的不便等等。对于感染者来说,急需特效的**药物,对于未感染者来说,急需疫苗来预防传染。     为此除了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外还出现了一批科研逆行者,他们利用自身的专业来对抗疫情,致力于**药物和预防疫苗的研究、开发与生产。 新冠**药物的开发可以有三种方式. -   测试筛选现有的广谱抗病毒药物 -   已知化合物库筛选 -   重头开发特异性药物     这三种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要进行细胞/生化水平的筛选,包括 -   细胞模型的建立 -   药物细胞水平有效性评价 -   细胞代谢活性检测 -   细胞中病毒滴度检测 事实上,筛选药物数量的庞大、检测评价工作量的巨大,**药物的开发面临着可怕的挑战。但方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利用自动化的工作流来加速进程。比如自动化工作站,它可以简化、快速、精准、安全、低成本地集成各类系统进行系列的筛选评价工作。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规避人工操作的误差,而且还可以有效的记录、追踪和管理。为**药物的快速落地提供引擎。 贝克曼Biomek自动化工作站——量身定制,应用至上 简单化:红外光幕自动感应防护系统,多色状态灯实时掌握运行状态 高效化:1.2 mL大体积96通道移液器,全方位旋转机械手,提高运行效率 可靠性:0.5-5000 uL大范围灵活八通道移液,具备独立校准功能;摄像头捕捉出   错瞬间,HEPA外罩保障实验环境安全 个性化:无缝集成ALP完成特定功能,例如吸头清洗、震荡、温控、试剂储存等 拓展性:开放的仪器设计,轻松实现各个方位设备整合,私人定制,为你而来 应用性:细胞水平高通量筛选、细胞实验、酶学实验、细胞培养、化合物处理等   Biomek自动化整合系统 自动化的细胞传代与培养 Biomek高通量化合物初筛 自动化的酶联免疫斑点法实验   而疫苗作为更加广适性的法宝,随着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解密和毒株的分离,研发进入了快车道。国内外数